這條秦始皇開鑿的河,陪伴了嘉興人2200多年

二月十六日夜自長水塘乘月放舟二鼓抵嘉興城下

清·查慎行

兩岸朧朧桃李花,一天風露屬漁家。

小船臥聽棹歌去,行到鴛湖月未斜。


這條秦始皇開鑿的河,陪伴了嘉興人2200多年

這是清初海寧詩人查慎行描寫長水塘景物的詩。長水塘約開鑿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比隋煬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還早了二百多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躊躇滿志,先後分六次巡遊全國,目的是發動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開始到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南巡。在行至吳越交界處時,發現一熱鬧水鄉,有大批商賈農夫聚集在此做買賣,並形成了一個俗稱“水市”的水上市場。又見此地風水靈秀,有出帝王的跡象,更讓他擔憂的是,這地方還流傳著“水市出天子”的童謠。

這讓“橫掃六合”的霸主心裡十分不舒服。一山豈能容二虎,秦始皇當機立斷,下旨調遣十萬囚徒至此掘地成河,希望能斬斷龍脈,破其王氣。

當時正值大暑,炎炎烈日掛在天上,囚徒們熱得全身上下只剩一條褲衩,仍手拿工具在那汙泥裡拚命地挖土,再加上人多,糧草一時供應不上,他們不堪重負,有的累死,有的餓死,還有的瞅準機會紛紛逃跑。

氣急敗壞的秦始皇一時無計可施,急命部下鞭打抓回來的囚徒,大吼:“囚倦!囚倦!”手下聽不清他的河北口音,以為他說的是“由卷”,河北方言“快點幹活”的意思,便催促著囚徒們加緊勞作。

後經演變,“由卷”又訛為“由拳”,成了這裡的縣名。

硤石的東山和西山原本似一條蜿蜒橫臥的巨龍連在一起,秦始皇看到了這裡的“龍脈”分外刺眼,又遣囚徒攔腰“斬”出一道峽谷,使之“兩山夾一水”,所以長水又名“谷水”(《梅里志》:“谷水在裡西,即長水也。”),後來就成了由拳縣駐地。

在王店鎮南,現海寧境內的殳山上有個叫“藏兵塢”的地名,傳說是秦始皇開鑿長水時為預防囚徒暴動而屯兵於此,而海鹽澉浦的秦駐山,則是秦始皇當年休息的地方。

山下長堤沿海,相傳為始皇馳道。秦始皇還乘舟過長水,斬馬祭河神,祈求神靈保佑他霸業永存,其地後來稱為“馬塘堰”。

悠悠長水塘,流經上千年。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為了到揚州去看美女,而秦始皇開鑿長水塘則是為了鞏固他的千秋霸業。但秦始皇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可能是囚徒疲倦力氣不夠,只是馬馬虎虎地挖幾下,而斬的那匹白馬的血又不夠河神吃喝等原因,這龍脈仍連接著。

據《宋史·孝宗紀》記載:“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於秀州杉青閘之官舍。” “帝”即宋朝的第二個皇帝宋孝宗趙昚,他誕生在嘉興運河杉青閘一帶的官邸,史書普遍認為他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所以嘉興又被譽為“龍興之地”。

這條秦始皇開鑿的河,陪伴了嘉興人2200多年

流經王店鎮的長水塘

現在的長水塘,源流分別來自天目山和東苕溪,經桐鄉縣境東流至硤石,往東北流入嘉興。

據《梅里志》記載:“長水自硤石北流二十里至王店鎮(在王店南數里已入縣境),又北流十里至新塘橋,稍迤東北流十里至馬王塘橋,分東西二支,其正支出大馬王塘橋東北,流經秀水橋入鴛鴦湖,其旁支出小馬王塘橋西北,流會九里港,入秀水縣界之姚家蕩。”

另據《嘉興市志》載:長水塘航線是市城通海寧的主要航道,自海寧市硤石鎮始,經過王店鎮、馬王塘橋、嘉興西南湖入秀水,長26公里。河面平均寬30米,底寬12米,水深1.6至2.5米,可通航80噸級船舶。1990年時,還有客輪一天兩班往返於嘉興至王店之間。

王店鎮境內的長水塘,自南梅村始,至四聯村止,全長19.15公里,寬約80米,是橫貫全鎮南北的一條主幹河流,將王店鎮分成塘東、塘西兩個片。

可以這樣說:長水塘是王店鎮的母親河,正因有了她才有了今天的王店。短短的長水塘,承載著許許多多的人文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條秦始皇開鑿的河,陪伴了嘉興人2200多年

長水塘流入嘉興市區後,有兩處與京杭大運河靠近和匯合,一處在西南湖,三塔西面、原烈士陵園附近,一處由環城東河為紐帶,在北麗橋望吳門公園處匯合,形成嘉興市區內杭州塘、蘇州塘、海鹽塘、魏塘、漢塘、新塍塘、三店塘和長水塘“八水繞城”的壯觀景象。

據考證,這種現象只有古代第一帝都長安才有。

長水塘經過多次疏浚、開挖,拓寬了河面,沿河兩岸築起的護塘堤岸,使過往船隻能更加安全順利地通航。日夜流淌的長水孕育了江南兒女,也傳承著古老的華夏文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