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浅谈——惠施十事,两可与儒比较,哲学中的科学(上)

上文我们论证了公孙龙的《指物论》,强调的思维的思维,我个人觉得大家在学习哲学开始前最应该学的就是《指物论》,它对于大家了解思维很有帮助,由于中国的古哲学家没有什么概念的定义,这个是区别于西方哲学的,但是也是优于西方哲学的,就是无所定义,所以才有创新,而西方哲学的那一套很容易让人走入死胡同,一根筋的概念定义再里面,想做出大的突破很难,而中国哲学很多时候都是用相对的逻辑去解释,有代表普通老百姓的——墨家;有为社会公正做贡献的——法家;有教导人的行为方式的——儒家;有调节自我内心的——老庄哲学。如果非要说一个优劣来,我只能说西方哲学都比较精却难以更新换代,而中国哲学“马马虎虎”却能推陈出新。

再讲今天的惠施十事之前,我们要提到另外一个“名”家——邓析,其实我个人是不愿意把哲学家分类,数学家可能说你没有归纳的能力,说实在的,把“名”家归类你却不能找出太多类同的观点出来,我估计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者是受到汉代学者班固所写《汉书。艺文志》目录,对春秋战国以及汉初期学者门流传下来书籍做的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第二者,西方哲学影响,尤其是学习西方哲学这套体系的对现代文人墨客影响

他们所谓名家,古人一般认为从邓析到惠施再到公孙龙,我们先聊聊邓析的“两可”观——这也可以,那样也行,没有标准。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去理解这个观点:

《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河发大水,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得到尸体的要价很高。于是,富人家属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邓析对富人家属说:“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将尸体卖你的,别人是不会买的。”于是富人家属就不再去找得尸者买尸体了。得尸体的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对他们说:“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

中国哲学浅谈——惠施十事,两可与儒比较,哲学中的科学(上)

这个就是我们强调的思维逻辑,而邓析能把事情处理得“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得到广大民众得拥戴,大家争相报名参加他老人家的培训班,学习口才和逻辑思维,但是不幸的是,和商鞅提出“依法治国”一样,最后死于自己创造的刑法“竹刑”。所以我觉得邓析是法家也不错。

他老人家同时也写了两本书分别是《无厚篇》、《转辞篇》,讲述的都是治理国家之道,《无厚》里面说的是以仁为主导,里面有很多儒家观念,提出“三累、四责”,其实还是君臣之道;《转辞》强调“以法之国”,君要耳聪目明,以心系天下为己任,和儒家治国理政类似,所以,说邓析是儒家也不错,而且上面的案例其实也是符合儒家“阴阳之道”。

我们在来谈谈惠施,他祖籍宋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跑到魏国为相,结果张仪把他赶走了,后来跑到楚国,楚国把他送到宋国,然后遇到了庄子,一生的“挚爱”啊。我们今天具体聊聊留存下来的“惠施十事”观点

中国哲学浅谈——惠施十事,两可与儒比较,哲学中的科学(上)

《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

  •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 (八)连环可解也。
  •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两可论翻译:

  •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第一条和第二条我个人分析了很长时间,但是还是模棱两可,如果有懂物理的朋友能帮忙解释就最好不过了,我简单说下我的理解。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所谓的大,惠施说“至大”就叫大一;“至小”就叫小一。这只是简单讲述了大和小,《墨经》,还有一个“厚”字,所以再读这句话,一定要明白惠施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我们用数学和物理的方式结合去理解,现代物理学和传统物理学的研究方向有点不同,因为传统物理主要是牛顿建立起来的宏观物理现象的证明,到了近现代,研究方向成为了“量子力学”这种微观物理学,而宏观的力学现象再微观世界是有问题的,从人类发现分子到原子再到中子、电子、夸克、再到现在的量子(最小的微观粒子),我个人猜想,人眼或者仪器测量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以再分的,那么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那么一定有一个前提,

    无厚!我们试想以下,原子是中子、质子等等组成,而中子又有夸克等等再构成,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图片

    中国哲学浅谈——惠施十事,两可与儒比较,哲学中的科学(上)

    做一个假设,现在假设质子就是最小的粒子,它作为一个球(如下图)(三维),球的面是有厚度的吧?有人说有,但是很小,是的,那么这个面是有厚度的(二维),那么它构成这个厚度的最小单位似乎还可以分解成球(三维),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那么什么才是最小的单位呢?由于现代物理没有突破,我通过《墨经》以及惠施的辩论,提供一个假设:无限大到没有厚度的能量,它才是最小的单位。也许是场,也许是光,也许是其他东西,既是最小,也是最大,”无厚“无限大,也是最小的最轻的单位。绝对不是我们传统物理或者数量能去衡量的。所以大一就是无所厚的小一,同大亦同小(前提是无厚不可积)。如果按照99.99%文学家的那套理解,用相对论或者辨证法则来谈这个,我觉得很欠缺些“科学”精神,虽然本人不擅长物理,但是希望大家好理解我这段分析过程。

    中国哲学浅谈——惠施十事,两可与儒比较,哲学中的科学(上)

    总结:前文有人在我哲学文章下面评价,哲学就是腐朽的东西,科学才是促进人类发展的,我只想借此机会表达我个人观点:搞好科学的一定是具备哲学思维的人;搞好哲学的一定具备科学知识。哲学是辩论,既然是辩论才生才会有未知,有未知就需要探索,有探索才会有科学,有了科学,发现还是有哲学漏洞,继续探索,补充哲学,哲学和科学都是思维的过程,哲学是通过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得出抽象的观念,科学是通一定技术手段解释哲学中抽象的现象,两者互相推进与发展。

    余下的几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相对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易传·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本来是孔子阐述一种自然现象的,引用到“人道”上来,惠施却推翻了这种逻辑,那怎么去推导天与地卑呢?如果按照古人的一个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可以猜想在古人认知宇宙中,他们辩论的结果应该是天外还有天,那么就不难理解下一个天中有地,而这块地是比原来的天要高的;山与泽平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珠穆拉玛峰上你挖一块地方当作泽(小沟)和大海深处的山峰(地壳运动产生的)做比较。惠施这里的”卑“和”平“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多或者少,只是在我们比较的过程中选的例子会造成这样的思维固化,其实最终的含义就是,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大家平起平坐不更好?也是这次武汉军运会传递的”合和“之道。(大家在理解这段话有异议的,可以在下面提出新的观点)

    今天就暂且讲到这里,从邓析的”两可“观可以看出,大家在辩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问题的本质,这个是孔子的《易》涵盖的,人嘛都有两面性,在道上大家都差不多,讲究仁义道德,在行为和言语上,每个人都有标准,我个人觉得邓析有儒家和法家的影子;惠施是把儒家的”阴、阳“论阐述到很高阶段(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极致到有点过了),两者除了在辩论的逻辑上有相对思想在里面,我实在搞不懂为何大家说他是”名“家,邓析有”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惠施是正反论证合同异,两者表达的思想都有区别的,归为一家之言是有待商榷的。孔子就没有辨证看待问题?墨家没有?法家没有?老庄难道也没有?难道仅仅是因为自成一体的有名人物才叫”名家“,搞学问真的不要人云亦云,不然贻笑大方,尤其是作学问,自己没下功夫,然后让后人也跟着你去学习”西式哲学“了。

    作为儒家著名代表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评价邓析以及惠施:"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绮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既然言之成理,如何欺惑大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