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兩可與儒比較,哲學中的科學(上)

上文我們論證了公孫龍的《指物論》,強調的思維的思維,我個人覺得大家在學習哲學開始前最應該學的就是《指物論》,它對於大家瞭解思維很有幫助,由於中國的古哲學家沒有什麼概念的定義,這個是區別於西方哲學的,但是也是優於西方哲學的,就是無所定義,所以才有創新,而西方哲學的那一套很容易讓人走入死衚衕,一根筋的概念定義再裡面,想做出大的突破很難,而中國哲學很多時候都是用相對的邏輯去解釋,有代表普通老百姓的——墨家;有為社會公正做貢獻的——法家;有教導人的行為方式的——儒家;有調節自我內心的——老莊哲學。如果非要說一個優劣來,我只能說西方哲學都比較精卻難以更新換代,而中國哲學“馬馬虎虎”卻能推陳出新。

再講今天的惠施十事之前,我們要提到另外一個“名”家——鄧析,其實我個人是不願意把哲學家分類,數學家可能說你沒有歸納的能力,說實在的,把“名”家歸類你卻不能找出太多類同的觀點出來,我估計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者是受到漢代學者班固所寫《漢書。藝文志》目錄,對春秋戰國以及漢初期學者門流傳下來書籍做的一個系統的歸納總結;第二者,西方哲學影響,尤其是學習西方哲學這套體系的對現代文人墨客影響

他們所謂名家,古人一般認為從鄧析到惠施再到公孫龍,我們先聊聊鄧析的“兩可”觀——這也可以,那樣也行,沒有標準。看看下面這個故事去理解這個觀點:

《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洧河發大水,鄭國有一個富人被大水沖走淹死了。有人打撈起富人的屍體,富人的家人得知後,就去贖買屍體,但得到屍體的要價很高。於是,富人家屬就來找鄧析,請他出主意。鄧析對富人家屬說:“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將屍體賣你的,別人是不會買的。”於是富人家屬就不再去找得屍者買屍體了。得屍體的人著急了,也來請鄧析出主意。鄧析又對他們說:“你放心,富人家屬除了向你買,再無別處可以買回屍體了。”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兩可與儒比較,哲學中的科學(上)

這個就是我們強調的思維邏輯,而鄧析能把事情處理得“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得到廣大民眾得擁戴,大家爭相報名參加他老人家的培訓班,學習口才和邏輯思維,但是不幸的是,和商鞅提出“依法治國”一樣,最後死於自己創造的刑法“竹刑”。所以我覺得鄧析是法家也不錯。

他老人家同時也寫了兩本書分別是《無厚篇》、《轉辭篇》,講述的都是治理國家之道,《無厚》裡面說的是以仁為主導,裡面有很多儒家觀念,提出“三累、四責”,其實還是君臣之道;《轉辭》強調“以法之國”,君要耳聰目明,以心繫天下為己任,和儒家治國理政類似,所以,說鄧析是儒家也不錯,而且上面的案例其實也是符合儒家“陰陽之道”。

我們在來談談惠施,他祖籍宋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跑到魏國為相,結果張儀把他趕走了,後來跑到楚國,楚國把他送到宋國,然後遇到了莊子,一生的“摯愛”啊。我們今天具體聊聊留存下來的“惠施十事”觀點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兩可與儒比較,哲學中的科學(上)

《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即“歷物十事”:

  •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 (八)連環可解也。
  •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兩可論翻譯:

  •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 第一條和第二條我個人分析了很長時間,但是還是模稜兩可,如果有懂物理的朋友能幫忙解釋就最好不過了,我簡單說下我的理解。

    《墨子·經上》曾說:“厚,有所大。”所謂的大,惠施說“至大”就叫大一;“至小”就叫小一。這只是簡單講述了大和小,《墨經》,還有一個“厚”字,所以再讀這句話,一定要明白惠施辯論的對象是什麼。

    我們用數學和物理的方式結合去理解,現代物理學和傳統物理學的研究方向有點不同,因為傳統物理主要是牛頓建立起來的宏觀物理現象的證明,到了近現代,研究方向成為了“量子力學”這種微觀物理學,而宏觀的力學現象再微觀世界是有問題的,從人類發現分子到原子再到中子、電子、夸克、再到現在的量子(最小的微觀粒子),我個人猜想,人眼或者儀器測量出來的東西都是可以再分的,那麼什麼叫大,什麼叫小呢?那麼一定有一個前提,

    無厚!我們試想以下,原子是中子、質子等等組成,而中子又有夸克等等再構成,我們看看下面這個圖片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兩可與儒比較,哲學中的科學(上)

    做一個假設,現在假設質子就是最小的粒子,它作為一個球(如下圖)(三維),球的面是有厚度的吧?有人說有,但是很小,是的,那麼這個面是有厚度的(二維),那麼它構成這個厚度的最小單位似乎還可以分解成球(三維),那麼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單位,那麼什麼才是最小的單位呢?由於現代物理沒有突破,我通過《墨經》以及惠施的辯論,提供一個假設:無限大到沒有厚度的能量,它才是最小的單位。也許是場,也許是光,也許是其他東西,既是最小,也是最大,”無厚“無限大,也是最小的最輕的單位。絕對不是我們傳統物理或者數量能去衡量的。所以大一就是無所厚的小一,同大亦同小(前提是無厚不可積)。如果按照99.99%文學家的那套理解,用相對論或者辨證法則來談這個,我覺得很欠缺些“科學”精神,雖然本人不擅長物理,但是希望大家好理解我這段分析過程。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兩可與儒比較,哲學中的科學(上)

    總結:前文有人在我哲學文章下面評價,哲學就是腐朽的東西,科學才是促進人類發展的,我只想借此機會表達我個人觀點:搞好科學的一定是具備哲學思維的人;搞好哲學的一定具備科學知識。哲學是辯論,既然是辯論才生才會有未知,有未知就需要探索,有探索才會有科學,有了科學,發現還是有哲學漏洞,繼續探索,補充哲學,哲學和科學都是思維的過程,哲學是通過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得出抽象的觀念,科學是通一定技術手段解釋哲學中抽象的現象,兩者互相推進與發展。

    餘下的幾個觀點,我個人認為是一種相對的觀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易傳·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裡本來是孔子闡述一種自然現象的,引用到“人道”上來,惠施卻推翻了這種邏輯,那怎麼去推導天與地卑呢?如果按照古人的一個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可以猜想在古人認知宇宙中,他們辯論的結果應該是天外還有天,那麼就不難理解下一個天中有地,而這塊地是比原來的天要高的;山與澤平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珠穆拉瑪峰上你挖一塊地方當作澤(小溝)和大海深處的山峰(地殼運動產生的)做比較。惠施這裡的”卑“和”平“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多或者少,只是在我們比較的過程中選的例子會造成這樣的思維固化,其實最終的含義就是,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大家平起平坐不更好?也是這次武漢軍運會傳遞的”合和“之道。(大家在理解這段話有異議的,可以在下面提出新的觀點)

    今天就暫且講到這裡,從鄧析的”兩可“觀可以看出,大家在辯論中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闡述問題的本質,這個是孔子的《易》涵蓋的,人嘛都有兩面性,在道上大家都差不多,講究仁義道德,在行為和言語上,每個人都有標準,我個人覺得鄧析有儒家和法家的影子;惠施是把儒家的”陰、陽“論闡述到很高階段(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是極致到有點過了),兩者除了在辯論的邏輯上有相對思想在裡面,我實在搞不懂為何大家說他是”名“家,鄧析有”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惠施是正反論證合同異,兩者表達的思想都有區別的,歸為一家之言是有待商榷的。孔子就沒有辨證看待問題?墨家沒有?法家沒有?老莊難道也沒有?難道僅僅是因為自成一體的有名人物才叫”名家“,搞學問真的不要人云亦云,不然貽笑大方,尤其是作學問,自己沒下功夫,然後讓後人也跟著你去學習”西式哲學“了。

    作為儒家著名代表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評價鄧析以及惠施:"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綺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既然言之成理,如何欺惑大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