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1966年9月3日凌晨,在文革紅衛兵連續多日不間斷的抄家和凌辱後,時年58歲的翻譯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於上海江蘇路的家中雙雙自盡身亡。

當時傅雷的兩個兒子都不在身邊,傅聰在國外,傅敏在北京。

傅雷自盡前,曾寫下一封遺書,將諸多後事託付於同在上海的妻兄朱人秀。

一代忠義之士就此捨生取義,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傅雷夫婦

傅雷,字怒安,中國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

1908年,傅雷出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今上海浦東新區)的一個地主家庭。他出生時哭聲清脆宏亮,於是長輩為其取名“雷”,字怒安,取意“文王一怒而天下安”。

如同這個名字一般,傅雷一生的性格都嫉惡如仇,愛憎分明。他的許多作品,都映射了他對那個時代的憤慨和嘆惋。

傅雷的童年是在困苦動盪中度過的。傅雷小時候,他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出獄後又不幸身患肺癆,24歲就抑鬱而亡。

彼時家道中落,生活艱難,好在傅雷的母親是個堅強有遠見的女子,母子二人離開鄉下,來到上海。她省吃儉用,含辛茹苦將傅雷撫養成人,並請了老師教傅雷讀書。

傅雷於192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附中;1927年冬,又赴法國巴黎大學學習,攻讀美術理論和藝術評論。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1931年,傅雷回到中國,擔任劉海粟為校長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辦公室主任,兼授西方美術史、法語。在此期間,他編寫了《世界名畫集》,並翻譯了多部法國文學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

1932年,傅雷和妻子朱梅馥結婚。他們二人自幼一起長大,青梅竹馬,情深意篤。

朱梅馥是個美麗溫婉的大家閨秀,同時也是個賢惠能幹的好妻子。她將傅雷所有的喜好都記在心間,體貼細緻地照顧著傅雷的日常起居生活。

傅雷喜歡喝咖啡,她一得空就在家學著煮咖啡;傅雷喜歡鮮花,她就在院子裡種滿了玫瑰、月季;傅雷的朋友前來拜訪,她會提前準備好茶點。

她除了是個好妻子,更是傅雷工作上的好幫手。傅雷寫作的文稿很多、也很雜亂,她幫助傅雷整理並歸列排序,然後再一筆一劃地謄抄下來。

朱梅馥的身上既有著西方女性的大方、自由、時尚,又有著中國傳統女性的賢良淑德,學者楊絳稱其集“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能幹的主婦”於一身。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朱梅馥與兩個兒子

婚後,傅雷與妻子育有兩子,長子傅聰,次子傅敏。

流傳後世的《傅雷家書》,就是傅雷及其妻子朱梅馥,與長子傅聰之間的通信集。

金庸先生曾這樣評價這本書:

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傅雷家書》收錄了自1954年至1966年這12年間,傅雷寫給長子傅聰的186封信。

這些家信蘊含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期望、拳拳思念和諄諄教導,內容包含道德理想、精神信念、藝術感悟和生活瑣事等。1981年,這些書信由傅雷的次子傅敏整理出版,引起文壇轟動。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傅雷家書手稿

傅雷的長子傅聰,1934年出生於上海,當代著名鋼琴家,獲得過“鋼琴詩人”的美名。

虎父無犬子,幼時的傅聰,便已顯露出對音樂的巨大興趣和不凡的音樂天賦。

傅雷本意是想讓兒子學習繪畫,但傅聰七歲時被父親的摯友雷垣發現擁有極高的音樂天賦,從此傅雷打消了讓傅聰學畫的念頭,轉而學習彈奏鋼琴。

1954年,傅聰遠赴“音樂國度”波蘭留學。剛走沒幾天,思念兒子的傅雷就開始給兒子寫信,一直寫到1966年去世。

傅雷曾在信中這樣表達對兒子的思念: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再後來,傅雷知道兒子談戀愛了,又趕緊寫去一封信,告訴他《愛情要冷靜》:

感情激動時期不僅會耳不聰,目不明,看不清對方,自己也會無意識地只表現好的一方面,把缺點隱藏起來。保持冷靜有一個好處,就是不至於為了談戀愛而荒廢正業,或是影響功課,或是浪費時間……

傅雷把對兒子的濃濃關愛和無限期望,都融入了這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書信之中。在長達十二年的通信中,傅雷時刻關注傅聰的藝術學習,也牽掛他的身體健康、飲食冷暖和為人處世。

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移居英國倫敦。但英國一別,父子倆就再也沒有見過面。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當時這場嚴重的動亂給無數知識分子帶來滅頂的災難,傅雷就是其中之一。

1966年8月底,傅雷遭到紅衛兵抄家,受到連續四天三夜的批鬥和毆打、罰跪、戴高帽等各種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謂的“罪證”。

連續的毆打、無休止的凌辱,這對傅雷夫婦而言,是從未有過的精神折磨和肉體摧殘。

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雙雙在家中自盡身亡,傅雷享年58歲,朱梅馥享年53歲。

在遺書中,傅雷含恨寫到:

“儘管所謂罪證(一面小鏡子和一張褪色的舊畫報)是在我們家裡搜出的,百口莫辯的,可是我們至死也不承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縱有千萬罪行,卻從來不曾有過變天思想。……只是含冤不白,無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還要難過……”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傅雷夫婦死後,更大的命運風暴才剛剛開始,他們的去世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

1、傅雷的次子,傅敏

當時接到父母死訊的傅敏,一時間無法接受,如痴如呆,如一尊雕像般無法言語。

但沒過多久,傅敏也受到父母之事的牽連,被誣告為是“反革命分子”。他被關押在學校的“土班房”裡好幾個星期,連飯都沒得吃,還要接受慘無人道的批鬥。

他忍無可忍,不堪折磨,決心自盡。可是他幾次自盡都被紅衛兵發現並救下,反而被扣上“妄圖以自殺對抗運動”的罪名,又是一場接一場的批鬥。

直到後來,父親傅雷被平反,傅敏的生活才回到正軌。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傅敏和母親

2、冒險領取骨灰的正義女孩,江小燕

1966年9月初,27歲的江小燕從鋼琴老師女兒那裡,聽到傅雷夫婦雙雙自殺的消息。

江小燕其實並不認識傅雷,只是讀過他的翻譯著作,但這個女孩深深敬佩傅雷的正直為人和高尚品格。

她從傅雷夫婦生前僱傭的保姆周菊娣嘴裡得知,傅雷夫婦死後,在上海西寶興路火葬場火化。但周菊娣告訴她:“傅家屬於黑五類,又是自殺的,死了不準留骨灰。”

面對傅雷夫婦遭遇的不公正待遇,這個弱女子的內心有著強烈的憤慨,她決定挺身而出留下傅雷夫婦的骨灰。

她和傅雷的外甥一起來到火葬場,冒險領出傅雷夫婦的骨灰,並將裝有骨灰的骨灰盒送往上海永安公墓,辦理好存放手續。

1979年,傅雷的名譽得到平反後,他的骨灰盒被鄭重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後來,面對傅雷兒子的感恩之情,她始終退避三舍,淡然處之。傅家不忘她當年的正義之舉,總想找機會報答。她卻說,她只是做了正義之人該做的事。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傅雷

3、追隨正道的女鋼琴家

傅雷夫婦自殺六天之後,1966年9月9日,一位女鋼琴家也追隨他們而去。

她叫李翠貞,原是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李翠貞與傅雷是老鄉,與傅雷夫人朱梅馥還是中學校友,基於這些原因,兩家一直保留著深厚的友誼。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李翠貞也遭到了紅衛兵的“抄家”和批鬥、折磨和凌辱。

後來,她在聽到傅雷夫婦自盡的消息之後,也追隨他們而去。

臨死前一個月,李翠貞曾在信中寫道:“我認為自己留下來,是愛國的。我甘願跛了腳,跟在同志們後面。”

1982年,上海音樂學院正式為她平反昭雪,並召開了追悼會。

≤傅雷家書≥: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三個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李翠貞

1981年,《傅雷家書》正式出版,幾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

而傅雷夫婦的正義和凜然,隨著《傅雷家書》的流傳,也永遠留在了世人的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