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如果要看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是個不錯的選擇,主要角色(嘉靖、海瑞、嚴嵩、徐階、胡宗憲等)基本上都是歷史人物,裡面涉及到某些歷史事件也都有真正記載(如嘉靖信道不上朝、胡宗憲東南抗倭、海瑞上疏等),故事情節既精彩又不誇張,節奏不緊不慢,在觀劇的過程既瞭解了歷史也享受了樂趣。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其中說到海瑞,人物性格基本上符合史書和民間流傳的剛正不阿和兩袖清風的形象。

話說,嘉靖延續到慶隆萬曆年間,上到留名青史的能臣,如徐階、高拱等,下到小小縣城的“二老爺”甚至小吏,無一不營私舞弊、以權謀私。

海瑞一個油鹽不進的人物站在烏煙瘴氣之間卻出汙泥而不染,在官場上顯得格格不入。

奇怪的是,像他這樣出格的人物,早早被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絞盡腦汁要除之而後快,“壞人”卻屢屢不能得逞,甚至還讓他平安歷經四朝,最後壽終正寢。

他一個毫無背景的草根人物為何能在貪官林立的圈子裡始終保持完好呢?

昕玥從電視劇和某些關於明史的資料得到一點點啟發,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首先,其實他有靠山。

先說電視劇虛構的。

電視劇中倒是一點不隱晦,海瑞進入仕途靠的是故交譚綸的舉薦,而譚綸在劇中為裕王陣營,所以海瑞被歸為裕王的人。

這個標籤非同小可,因為嘉靖已經接近花甲之年,裕王是唯一的兒子不說,還為之添了孫子,傻子都能想明白,只待嘉靖一閉眼,裕王就馬上變身新的皇帝。

所以沒有人敢明目張膽地對海瑞張牙舞爪,就算想除掉他,還得反覆掂量,如何用最合適的方式才能在明面上沒有得罪裕王,在陰謀上又不能露出破綻。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就算再厭惡和排斥,那個桀貪驁詐的浙江巡撫鄭泌昌還是讓人拿來了小板凳,讓他列席賑災會議;就算心中已經殺了海瑞一百遍,鄭何二人始終打著借別人之手來除掉他的算盤,一手炮製的通倭案自認為是天衣無縫,不管海瑞進還是退都有對應的罪名,不過最後還是輸在了下屬的“不敢”。

其時海瑞孤身來到淳安,局面基本被鄭何二人的走狗控制了,但是因為裕王的名頭,那些爪牙光天白日之下最終沒有勇氣霸王硬上弓。

再說有史實依據的。

歷史上海瑞到淳安當縣令可不是裕王推薦的,而是升職調任。

但是他後來的“步步高昇”卻隱隱約約地證明了與最高權力的影響脫不了關係。

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嚮明世宗呈上《治安疏》,狠狠把皇帝臭罵了一頓,這個富有戲劇效果的情節電視劇上自然不會錯失。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嘉靖讀了《治安疏》,豁然大怒,馬上命人把海瑞打入死牢,但是當聽說海瑞在上疏之前已經買好了棺材,做了赴死的準備,他內心又做不到堅決。

嘉靖把《治安疏》反覆閱讀,嘆息道:“這個人可與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

為了這句話和皇帝頗為曖昧的態度,被關進死牢的海瑞沒有人敢落井下石。

有閣臣主張對海瑞處以絞刑,但是被徐階和刑部尚書黃光升壓了下來,因為眾人都能感受到嘉靖沒有殺他的決心。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海瑞都公然向皇帝“叫囂”了,可就因為皇帝殺心動搖,就再沒有人敢對他動手。

嘉靖要保住海瑞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是海瑞代表的是正和清,如果殺了他就坐實了自己的邪和濁,只有救他才能證明自己跟他是同一類人,只不過尚有進步空間而已。

當然,嘉靖並沒有他自己想象的那般賢明,他當政第二十一年便移居西苑,修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不過問朝政,導致首輔嚴嵩專國20年,造成官吏腐敗,國事廢弛,民不聊生。

雖然他不完全等同於商紂王,但是也好不了多少,充其量是五十笑一百,只是當了婊子也不想放棄牌坊罷了。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第二是嘉靖覺得海瑞還有利用價值,他說海瑞是一把利劍,大明的貪官汙吏太多了,留把利劍多少能去除一點。

就像蚊子太多的時候,雖然點蚊香並不能全滅掉,但是多少能讓人勉強入睡。

因為嘉靖心裡明白自己大限將至,總得留點什麼給兒子,這是當爹的慣有的心願。

而當皇帝的最喜歡給兒子留的就是人才,或者是有代表性的人,這樣對隔代交接有諸多好處。

其一,你不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好嗎,那你試試輔助我兒子,皇帝哪有你說的那麼容易當,那時你就會理解我的難處了!

其二,把人抓進牢的是老子,也就是說做壞事的是老子,兒子是去救人的,所以做好人的是兒子,也就是說老子送給兒子一份人情,讓這“有用的人”感激涕零,從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所以電視劇設定海瑞是裕王的人,其實也是說得通的。

事實上接過嘉靖接班棒的隆慶帝對海瑞還真是愛了,在他在位的六年,雖然諸多官員對海瑞排斥,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持,甚至提拔至至大理寺尚寶丞。

倒是到了萬曆年間,把持朝政的張居正堅決不用海瑞,張倒臺後,萬曆立刻又啟用了海瑞,儘管其時海瑞已經成了70多歲的老人家。

萬曆倒不是看重海瑞還能幹多少事,而是他能震撼人心的堅強毅力和高尚品格,也就是精神力量,可以當做大明朝的吉祥物,作為“辟邪震災”之用。

說到底,海瑞的靠山不是誰,而是他自己,因為他在骯髒的汙濁泥潭中開出了一株清麗脫俗的芙蓉,引得萬人矚目和憐惜,也就是因為自己創造了能讓在位者看得中的價值,所以願意給他庇護。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其次,他是有料的。

按電視劇的劇情分析,海瑞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特別對審理案件很有手段。

他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能抓住人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細心觀察,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比如淳安難民通倭事件,其時鄭何兩位黑心的壞官絞盡腦汁要除掉他,在淳安設定了一個圈套就等著他去鑽。

當我們看到他孤身一人跟著一群劊子手上路之時,都在猜想著劇情會如何地反轉,是誰從天而降千鈞一髮救下了他?

然而並沒有。

海瑞隻身一人到了現場,四處觀察了情況,然後走進公堂慢悠悠地去換官服,把自己收拾得齊齊整整地再出來見人。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第一招是拖延時間,第二招,便是問明情況。

而問的時候他就抓住了一箇中心:“這事誰下發的命令,誰負主要責任?”

這招在官場上簡直太好用了,如果沒有抓在手上的證據證明指令是哪裡發出的,誰願意成為背鍋俠呀,幾個貪官走狗一下子都洩了氣。

在遲疑之間,時間就過去了,就錯過了處決時間(古人迷信的午時三刻是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的),行刑只能暫緩。

也比如審理鄭何二人,別人都問不出什麼有價值的信息,唯有海瑞幾乎挖出了所有真相。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史料流傳的海瑞也許沒有戲劇中演繹的那麼靈活和聰慧,但他的過人之處卻不容否認。

海瑞有料,可從兩件事可以看出。

一是非常得百姓的心。

儘管歷史上很多人評價海瑞並沒有民間傳說的那般傳奇,比如名臣張居正就說:

“這個人有肝膽有志氣,卻缺乏處理複雜事件的能力。”

據某些資料記載,海瑞斷案並沒有演義中那樣明察秋毫和公正嚴明,當無法理清之時,他會堅持一個原則就是:

“與其冤屈兄長,寧願冤屈弟弟;與其冤屈叔伯,寧願冤屈侄子;與其冤屈貧民,寧願冤屈富民;與其冤屈愚直,寧願冤屈刁頑”。

但是不管怎麼說,百姓的感受應該不會是假的。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海瑞興利除害,請求整修吳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興修水利的好處。海瑞早就憎恨大戶兼併土地,全力摧毀豪強勢力,推行“一條鞭法”,安撫窮困百姓。貧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併的,大多奪回來交還原主。深受百姓的愛戴,叫他“海青天”。

海瑞所到之處,幾乎都得到百姓的真心愛戴,而他解職離開之時,百姓都捨不得他離開,甚至全部人圍著他苦苦挽留。

海瑞死的時候,他的靈樞經過的地方人們都為他披麻戴孝,哭聲震天,可見深得人心。

一方面海瑞當官的時候確實踏踏實實地做事,也取得了效果,百姓獲得了實惠,所以才會對他感恩戴德;另一方面海瑞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嚴苛的程度一般人都難以達到的境界。

據說僉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喪事,看見海瑞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使用的器物和用品連最窮的讀書人也看不中,最後還得湊錢替他辦喪事。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也許海瑞並不是特別能幹,這個“不能幹”表示的是做事不夠靈活,思考問題的智商也不夠高,但是他有能所別人不能的地方,就是對自己信仰和原則的堅守以及對自己人生態度的堅決,這也成了他處理問題的既笨又有用的辦法,屢屢能讓一方百姓真正獲得安寧和幸福。

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式向嘉靖皇帝死諫。

歷史上很多大臣做好死諫的準備一般會求仁得仁,商朝的比干就是因諫而死。

當皇帝的喜歡聽順耳和奉承的話,儘管從來都知道好聽的話其實大多數都是謊言,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皇帝所處地位的便利,他一高興可以讓人榮華富貴,一不高興可以讓人萬劫不復。

聽了大半輩子花言巧語的嘉靖皇帝自然聽不得“逆語”,就像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無法吞嚥粗茶淡飯。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海瑞自然知道對嘉靖皇帝說出“逆語”有多嚴重,所以,他遞上《治安疏》以後,就做了赴死的準備,買好了棺材,安頓了家人,告別了朋友,在家靜待朝廷的人來抓拿。

看似胸懷坦蕩的安排,事實上,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往理性去說,這是策略,因為他用死作為武器,讓對手無從還擊。

正如電視劇裡,當淳安縣的幾個狼狽為奸的官員向海瑞問道:“你只嚇唬我們,你難道不怕死嗎?”

海瑞一臉的風輕雲淡,回答說:“我來這就沒打算活著走出去。”

頓時把那些人嚇得後退,此人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以牽住他的!

嘉慶讀完《治安疏》馬上大發雷霆,向下面的人吼著:“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可是宦官黃錦告訴他:

“這個人向來有愚名。聽說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他自己是不會逃跑的。”

嘉靖聽了這番話一下子沉默了,還忍不住反覆把上疏讀了多遍,而且越讀越覺得理虧,因為裡面每一句罵都是針對自己的不足和錯處。

“海瑞所說的都對。朕已經病了很長時間,怎能臨朝聽政。朕確實不自謹,導致身體多病。如果朕能夠在偏殿議政,豈能遭受這個人的責備辱罵呢?”

不得不說,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海瑞戳中了嘉靖的要害,就是作為一個要記入史冊的帝國當家人對身後名的不甘放棄。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對嚴世蕃手起刀落而對海瑞手下留情

所以,對於已經備好棺材的海瑞嘉靖斷然不敢殺,因為只要殺了,自己便落入了“圈套”,坐實了自己是昏君的惡名。

結語:

所謂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便見分曉,海瑞能跨越四朝,並在三朝的宦海沉浮中安好,到最後活到老死,除了某些命運的偶然,更多的是他個人魅力和作為帶來的“好運”,換言之,是有效努力的結果。

參考資料:(明)海瑞,陳義鍾(編校) .海瑞集;《明史卷二百二十六列傳第一百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