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3年,清朝就造出56米長的鉅艦,為何會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

  在古代歷史上,中國一直領先於西方諸國。可是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清朝卻敗得一敗塗地。很多人說是因為清政府閉關鎖國導致的,其實並未看到事情的本質。早在1663年,中國就造出了長十八丈(約56米),闊二丈二尺(約6.8米),高二丈三尺(約7.2米),桅杆高18尺的封舟。結果在100多年後,清朝卻因船小帆弱,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

  

1633年,清朝就造出56米長的鉅艦,為何會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


  那清朝的造船業是如何沒落的呢?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順治十七年,清廷任命達素為安南大將軍,令他率滿洲勁旅去福建征討鄭成功。同年五月十日正午,清軍水師與鄭成功部將周全斌大戰於廈門港口。雙方激戰正酣之際,鄭成功堂兄鄭泰率50艘鳥船闖入,與清軍用火炮互擊,不僅大敗達素,而且還擊毀清軍船隻數艘,繳獲滿船十三艘。

  康熙繼位後,對明鄭政權的鳥船十分重視。康熙二年(1663年),張學禮奉命出使琉球,便在福建建造了兩艘鳥船作為“封舟”之用。而“封舟”,最早是明朝派往琉球冊封琉球王,顯示國威用的。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所謂的“封舟”,就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但事實上,這兩艘封舟威力巨大。不僅船體碩大,而且船上還配備有火炮24門。在張學禮前往琉球的途中,便與鄭家的鳥船相遇了。當時清軍的封舟率先開炮,一炮下去,鄭氏船隻便支離破碎,船上百名船員葬身魚腹。

  

1633年,清朝就造出56米長的鉅艦,為何會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


  康熙二十三年,施琅率艦隊兵分三路向澎湖列島發起總攻,其中五十六艘大型鳥船立下汗馬功勞。不久之後,清軍水師擊毀鄭氏艦隊,鄭克塽被迫降清。鄭克塽投降後。一直困擾清廷幾十年的海上威脅被解決,清廷沒有了後顧之憂,便將造價不菲的鳥船全部拆除。從此,鳥船便消失在了清軍水師的戰鬥序列中。

  

1633年,清朝就造出56米長的鉅艦,為何會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


  清王朝統治者自以為消滅了帝國的隱患,從此開始高枕無憂。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此時的歐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正憑藉堅船利炮,四處探索和發現新大陸。後來崛起的英國,更是憑藉強大的海上艦隊,組建了日不落帝國。而清朝負責造船的官員更是各個中飽私囊,雁過拔毛,導致鴉片戰爭時期,連一艘能打的戰艦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