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被斬首示眾,十年後她獨自槍殺在佛堂唸經的仇人,為父報仇


把滿樹的鮮花看作樹根的夢,把崎嶇山路看作森林的陰謀。——韓少功

滿心柔情思故鄉,奈何替父從軍,些許悲涼。手握長劍,目光如炬,染紅了盔甲,染紅了青絲。一襲墨髮飛揚,保家衛國,女兒家怎麼抗?未曾後悔,她要回鄉!提起長劍,衝向敵陣,只為凱旋,不畏前方!巾幗英雄,木蘭是也。“離家太遠會忘記故鄉,殺人太多會忘記自己。

”巾幗英雄花木蘭沒有忘記故鄉,也沒有失去自我,她成為了國人心中永遠的女性榜樣。豫劇中曾流傳過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戲言“誰說女子不如男”,木蘭便可稱為古代的一位奇女子,她替父從軍的故事深深印在了大家的腦海裡,而在民國時期,也有一位奇女子,她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

父親被斬首示眾,十年後她獨自槍殺在佛堂唸經的仇人,為父報仇


蕙質蘭心得芬芳

施劍翹原名施谷蘭,清朝末年光緒年間,施劍翹出生於安徽桐城的一個軍閥家中,家境十分顯赫,她的父親施從濱驍勇善戰,立下不少戰功,得到了奉系軍閥張宗昌的賞識,擔任第二軍軍長的職務。父親十分喜愛施谷蘭,為她取名谷蘭便可看出,“空谷幽蘭”。

她的父母想要將她培養成一位大家閨秀,並特意為她請了私塾先生,教她讀書習字,施谷蘭也十分聰明伶俐,深得父親寵愛,18歲那年,施谷蘭從天津師範大學順利畢業。正是青春大好年華,本該繼續做一名大家閨秀,嫁得好人家的施谷蘭,卻遭遇了家庭變故。

民國十四年,國內軍閥混戰,直係軍閥孫傳芳與奉系軍閥張宗昌為了爭奪安徽、江蘇兩地開戰,施從濱被派往了前線。戰火紛飛中,70歲的施從濱孤軍深入,卻不幸被孫傳芳俘虜。

本來按照軍閥的慣例,俘虜不可殺,但孫傳芳當時氣急敗壞,加之施從濱不卑不亢,誓死不降,孫傳芳忍無可忍,不顧眾人的勸阻,將施從濱殘忍殺害,並割下頭顱,懸首三日。

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施從濱就這樣永遠地離家人而去,他的三弟以同鄉的名義為其收屍,之後噩耗傳回了施家,施谷蘭起初並不相信,再三詢問,當得知父親確實遇難之後,施谷蘭悲痛不已,當即寫下了一首為父報仇的明志詩,踏上了報仇之路。

父親被斬首示眾,十年後她獨自槍殺在佛堂唸經的仇人,為父報仇


誓報父仇不顧身

在當時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深閨女子妄圖刺殺大軍閥是基本不可能成功的,雖有一腔報仇之心,但當時的施谷蘭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無奈之下,她只能藉助他人的幫助。

起初,她想到了自己的堂兄施中誠,施中誠年幼喪父,一直跟隨著施從濱,視其為親生父親,在得知噩耗後,悲痛的施中誠也發誓要為伯父報仇。

他很快便被張宗昌賞識,提拔為煙臺警備司令,但官場上的平步青雲已在不知不覺中動搖了他復仇的決心,他漸漸喪失了復仇的念頭,施谷蘭很失望,甚至要與其斷絕兄妹關係。

後來,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施靖公,他們兩人之間並沒有多麼深厚的感情,只因施靖公在她父親三週年忌日時許下了報仇的承諾,便義無反顧地嫁給他,但施靖公官運亨通,婚後也逐漸安於享樂,不再提起復仇的事情。

此時的施谷蘭知道,將自己的希望寄託於他人身上是極其可笑的,她打算自己去放手一搏。

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施劍翹,利刃出鞘,表示為父報仇的決心。施劍翹跟隨大師一直苦練槍法,強健身形,並一直密切關注著孫傳芳的蹤跡,為刺殺蟄伏。之後兵敗的孫傳芳隱居於天津,一直隱身於市朝,不再過問政事,並修建了一座佛院,皈依佛門。但這一切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父親被斬首示眾,十年後她獨自槍殺在佛堂唸經的仇人,為父報仇


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

1935年的一日下午,陰雨濛濛,居士林佛堂,禪香繚繞。三聲槍響打破了喃喃的誦經聲。一直潛伏於居士林的施劍翹。

終於在今天找到時機,對著正在佛堂中誦經的孫傳芳連開三槍,當場將其擊斃。施劍翹鎮定自若地向驚慌的人群解釋自己為父報仇的始末,人群漸漸平靜,但立刻被事實真相所震撼,各大報社紛紛報道稱讚其為“民國第一俠女”、“巾幗英雄”……

父親被斬首示眾,十年後她獨自槍殺在佛堂唸經的仇人,為父報仇


但當時畢竟已是中華民國,殺人畢竟不能姑息,施劍翹被關到了監獄,在法庭上,施劍翹不卑不亢地為自己辯解,令眾人動容,最終在社會各界的努力幫助下,被關押了將近一年的施劍翹獲得了特赦。為父報仇的大事已經成功,施劍翹已沒有了負擔,之後她積極投身於抗日活動中,繼續著父親未盡的事業。

此後施劍翹又恢復了大家閨秀的修養,她在多地創辦了私立學校,收留眾多的貧困子弟和流浪兒童,也曾多次發起募捐,支持抗日事業。在周恩來、鄧穎超從南京撤離到達上海時,為他們提供了不少幫助,並在此期間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深厚感情。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施劍翹當選為蘇州市婦女聯合會的副主席。1979年因重病去世,享年74歲,只留下一段“巾幗英雄”的傳奇故事令世人銘記。

父親被斬首示眾,十年後她獨自槍殺在佛堂唸經的仇人,為父報仇


人間正道是滄桑

汪國真曾言:“垂下的頭顱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施劍翹雖然只是一介女子,但心中仍滿懷大義與忠孝。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史記》中的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而在歷史上這樣的報仇史並不少見。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魏國謀士,名叫范雎,因才華出眾遭來嫉妒,被魏國宰相魏齊陷害,魏齊下令要將其追殺。

父親被斬首示眾,十年後她獨自槍殺在佛堂唸經的仇人,為父報仇


范雎於死裡逃生中來到了秦國,化名見到了秦王,受到秦王賞識,逐漸展露才華,擔任了秦國的宰相,多年後范雎與魏齊在政場相遇,迫使魏齊自殺,終於報了蟄伏之仇。

施劍翹與范雎身上都有其共同點——信念感。哪怕不被理解,一直忍辱負重,但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都一直在堅守著自己心中的正義。正因如此,當他們大仇得報時才會如此振奮人心。如今雖然我們已不再需要以命償命,但仍要銘記自己心中的正義感,為正義發聲。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