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合上路遥的《人生》,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一幅画卷。

这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高原连绵起伏千沟万壑,苍茫而又恢宏,恢弘之下还隐藏着一丝凄然与悲壮。这是陕北信天游的传唱之地,千百年来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陕北人民,塑造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高原文化,传唱出一首首动人的歌谣。

今天我所解读的《人生》就是歌谣中的一个音符,它歌唱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爱情的歌颂和向往,亦歌唱了生活的苦难和厄运。这部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给予每个人物的包容和同情。

无论是高加林刘巧珍,抑或黄亚萍李克南,他们之间没有对与错,没有罪与罚。这四个年轻人最后的悲剧命运,恰恰是由时代的不幸所造就的。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小说全文不带丝毫的批判或审视,它只是用朴实,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生活就像是一条淳淳流淌的河,即使我们跌倒了,手上沾满鲜血痛的锥心刻骨,可还是要爬起来面向前方的风和雨。这也是路遥先生想要传达给当代青年的生活至理:一个人无论经受多少苦难,始终要记得向前看,永远不要放弃对足下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待生活的热枕。

01、甜蜜的歌:爱情是生活前进的源泉与动力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歌颂爱情,爱是冰与火的碰撞,是两性之间的自然吸引,也是作家笔下永恒的生命。英国作家勃朗特曾写“爱情是真实的,是持久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甜也最苦的东西”,法国学者萨尔丹也曾言道“爱是无意识的善意,是一种自我的彻底忘却”。

在这些抒写爱情的文学创作里,有人含蓄有人张扬,但很少有作家能将张扬与含蓄融合起来,结成含羞怒放的花朵。这一点在路遥写就的《人生》里得以圆满,成为一幅并蒂开花的水墨画,而画里的主角就是农村姑娘刘巧珍。

巧珍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异常可爱的,尽管她没上过学不识字,可她勤劳善良,漂亮聪慧,几乎拥有一切精神上的美好品德。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生》里人们往往最同情巧珍的命运,恰恰就是因为她身上的可爱人格。

在巧珍的身上,最出彩的是她对高加林的爱:从发现高加林没考上大学时的兴奋,到高加林变成公干教师的难过,再到高加林从教师转为农民的悸动。作者将一个农村姑娘的恋爱心路写得极动人,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深藏不露的含蓄,是执着坚定的疯狂,也是甜蜜和浓烈的。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对于巧珍来说,与高加林的结合是她对理想婚姻的向往。她不愿意嫁给目不识丁的农夫,她不喜欢浅薄,狭隘,守旧的农村世界,她渴望高加林身上拥有的东西,知识分子,高雅,思想深邃。从这一点来说,巧珍虽然是一个农村女孩,但她的内心是渴望城市文明的。

是巧珍的内在美吸引了高加林,对于当时被城市遗弃的高加林来说,还有谁会比巧珍更适合他呢?当巧珍透漏爱意给高加林时,他的震撼与幸福感远大于城市给予他的痛击。在高加林陷入仕途的迷茫时,是巧珍拯救了高加林,缓解了他内心的苦闷与痛楚。巧珍的爱让高加林接受了命运残酷的安排,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然而,命运是多么造化弄人。就在高加林坦然接受成为一个农村人时,一个去城市的机会又主动摆在他的面前。是去是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这关乎高加林的命运,更关乎巧珍的命运,更显现出巧珍精神上的奉献精神,她没有干涉高加林的决定,甚至主动鼓励恋人去城市追求理想。

巧珍这个农村姑娘,尽管她没有知识学问,可她的善良与奉献精神是伟大的,就像德善老汉所说“巧珍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是的,她宁愿自己忍受分离的苦痛,放弃自身的幸福也要成全爱人的事业。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高加林的离开让巧珍的梦破灭了,她不再鼓起勇气追求幸福,万般无奈的接受了命运,将自己的未来交付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巧珍与马栓的结合是无奈也是宿命,她的痛苦与苦闷是绝望也是新生的塑造。我们有理由相信,痛苦绝不会击倒这个农村姑娘,她会在这片黄土地上顽强的生活下去,因为巧珍代表了农村姑娘的坚强与美好,她会从土地中吸取养分,绝不会轻易倒下。

这就是《人生》里的爱情之歌,尽管结局不尽如人意,可我们不能否认恋爱曾经给主人公们带来的幸福和改变。爱情是一种奢侈的精神食粮,无论是在悠久的故事里,还是现代社会的进程中,曾经体验和拥有过就是一种幸福:因此爱情可能会逝去,可我们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却是永久的。

02、残酷的歌:两个隐喻揭示了理想破灭的悲剧

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也颇为忐忑,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再到城市,一轮又一轮的生活风暴席卷着他,仿佛在跟他开着天大的玩笑。 高加林曾一度想逃避,可家庭的重担迫使他一遍又一遍席卷重来,经受生活的残酷。在小说全文里,有两个隐喻非常形象的揭示了高加林理想的破灭,一个是巧珍的红头巾,另一个是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桥的意象。

小说里高加林对桥的感情很微妙,一方面桥对于高加林来说是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是命运的变节和跨越,另一方面桥也意味着他对爱情的割舍,对新旧世界分离。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小说中第一次写到桥,是刘巧珍帮高加林卖馒头,这时候的桥是爱情的启蒙和象征。就如上文所写,当巧珍具有奉献精神的爱与高加林的现实中的“失意”碰撞时,这中间的桥搭载了两人对爱情的向往,然而这座桥的构建有一个前提:就是高加林的身份变化,所以桥的本身是不稳定的,其中就蕴含着两人的爱情悲剧。

第二次写到桥是在高加林已经成为记者后,巧珍来城市里看他。这时候在高加林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女性黄亚萍,黄亚萍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她有文化,思想敏捷,关心国家大事,能够与高加林碰撞出精神上的火花。当巧珍来到他的宿舍,对他说出许多“乡下”般的话语时,高加林才渐渐意识到,巧珍身上缺乏掌握现代气息的可能性,他与巧珍的结合是不能长久的。

后来在送巧珍回家的过程中,他们又一次经过大马河桥,高加林在桥上给巧珍戴上了一条红头巾。这时候他痛苦的发现,红头巾只是他投射在巧珍身上的幻想。高加林是爱巧珍的,可他对巧珍的爱并不纯粹,他用红头巾赋予了巧珍一个不真实的艺术形象,多次将理想配偶的幻想附加到她的身上,而这样的幻想最终走向破灭。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其实,高加林和巧珍本质上是同一类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伴侣有思想有文化,是浪漫的,是充满艺术气息的。只不过巧珍的幻想只能建立在高加林理想的破灭中,这就从根本上否决了他们在一起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一位真正浪漫的,富有文艺气息的女性黄亚萍出现了,这样的现实因素也会让高加林与巧珍的恋爱关系化为泡影。

小说第三次写到大马河桥时非常戏剧化,这时候巧珍头上戴的红头巾与桥得以交融,这交融的背后是巧珍与高加林共同的幻灭。当高加林对巧珍说出要断绝关系的话时,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谴责高加林,可通过描写巧珍的悲伤和恨嫁,间接地衬托了高加林的无情。高加林的头在巧珍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然而此时他丢掉的不仅是良心,还有一份珍贵的爱情。

一个人可以追求美好的生活,可绝然不能忘记生你养你的根,高加林对城市的追求是一种欲望,而这种欲望最终却害了他。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当走后门的事件被揭穿,黄亚萍理所应当地离开他,高加林又恢复赤条条的一个人。在小说最后的结局里,高加林拎着行李一步步走回养育他的黄土地上,他内心的苦闷痛楚,对于仕途的迷惘和情感上的破裂已经到达极点。在深沉的苦痛中高加林逐渐得知了真相: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才落得今天的下场。

小说结尾高加林看似什么都失去了,可小说的结局并不是人生的结局。主人公有知识有文化,有对生活的坚韧心态和果敢,又添了一分对生活的敬畏之心,只要以后不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终归能够重新站起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03、未知的歌:当爱情与理想幻灭后,高加林最终的命运走向

路遥曾说“故事可以虚构,生活不可以虚构”,这句话完美的映衬在这本《人生》之上,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写“并非结局”,这四个字显示了小说结局的开放性。

回到书中来看,高加林最后回到农村后,发现真正心爱的姑娘已经结婚,他所追求的“城市文明”也已经沦为泡影,这时候他应该怎么办?路遥老先生用生命最后的几年,写就了一部百万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此回答读者的困惑。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里创作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孙少平,一个是孙少安。

这两个人物明显地延续了高加林身上的困局:有关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先进文明与落后封建的矛盾,还有爱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借用孙氏兄弟在命运上的选择,告诉了读者一个答案:关于高加林最后的人生进程,到底该怎么走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孙少安,孙少安的内里有一股倔强的生命力,这种向上的精神迫使他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渴望更大的世界。然而,尽管他的成绩是县城最好的那一位,家里的极度贫寒只能让他止步。

在这里孙少安没有选择的机会,作为家中的大哥他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最终他克服了爱情与生存上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勤劳肯思考,以及如同“牛”一样的干劲,让生活越来越好。孙少安依靠知识和勇敢拼搏的创新精神在农村新办砖厂,最终取得成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作者给我们的留下的另一个答案是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各种明线和暗线都是高加林身上的延续,同样是高中毕业农村教书,同样遇到城市女孩,同样面对城市与乡村的抉择……那么孙少平是怎么做的?在教书梦破灭后他选择走出去,去了一个更大的城市谋生,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在煤矿谋得一份工人职业,最终在这个地方扎了根。

从孙氏兄弟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意图告诉我们的答案:当高加林回到农村后,他应该不要妄想于通过爱情,婚姻,关系等等这些不定因素改变自己的命运。高加林应当懂得一条成功法则:天不救人人自救,相信知识是能改变命运的。摆在高加林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走出去,一个是走进来。

《人生》:寒门再难出贵子?路遥用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走出去意味着像孙少平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城市奋斗,去见更浩瀚的世界,这一种是不丢掉自己的信仰,去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走进来则意味着将信仰深埋心底,回归到土地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活出人生的意义。

这也是作者意图描写人生的苦难来告诉读者: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一个方向,哪怕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都有选择的权利。因为人生没有所谓的绝境一说,只要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选择了哪一步,哪一步就能开出灿烂的花。

04、结语

看完小说后,我又看了电影版的《人生》,影视化的人物显得更为饱满。巧珍头上的红头巾,高加林的一身蓝色上衣,黄亚萍的一头短发,让《人生》这个作品愈加鲜明,再加上电影中信天游歌谣的强大渲染力,让我对书中几个人物的悲欢离合更能感同身受。

奇怪的是,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它的主基调无疑是苍凉悲哀的,可当我看完后内心却并不感到悲戚,反而内心激荡不已,升起一股说不清楚地精神力量。

当我回过头一一看这些人物时,才发现书中的每个人其实都很想改变生活,无论是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抑或黄亚萍抛弃了李克男,他们各自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两者都是朝气勃勃的生命,天然地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全书中所透露出来的仁慈和善意如此震慑人心,这也许就是《人生》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没有装饰这个世界,只是把最真实的一面放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在这个秘密花园里探究生命的意义,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最重要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