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不造航天飛機?耗資萬億墜毀兩架,連美國也轉向重型火箭

在中國航天的起步階段,我們曾一度糾結是發展航天飛機還是運載火箭。畢竟那時普遍認為航天飛機相對於運載火箭安全性更高並且可以重複利用,這將減少後續航天器的製造成本。但如今耗費30年、2000億美元,美國號稱空間時代第二個里程碑的航天飛機計劃為何失敗了?目前美國航天也開始轉向獵鷹系列、星艦等重型火箭的研發,航天飛機不再受各國的青睞,日本H3新型火箭、俄羅斯葉尼塞重型火箭等也在研發當中。

中國為何不造航天飛機?耗資萬億墜毀兩架,連美國也轉向重型火箭

出品|國器

美國航天總共5架航天飛機其中兩架墜毀損失14名航天精英

美國在航天飛機研發上起步最早研發經驗最為豐富,但早期美國的航天飛機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球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在美國升起。而美國於1986年發射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生爆炸,此次事故讓7名航天精英不幸犧牲,這使美國航天事業遭受了較大損失。時間轉瞬即逝17年,“哥倫比亞號”在執行四次太空運輸任務後,於2003年執行第五次飛行任務時,在德克薩斯州的藍空上不幸解體墜毀,美國再次損失7名航天精英。

中國為何不造航天飛機?耗資萬億墜毀兩架,連美國也轉向重型火箭

航天飛機研發的急於求進和每次超過預期的4億美元發射成本

除了從未進入太空、一直被用作試驗的“企業號”,美國總共生產製造的5架航天飛機,如今實際僅剩3架。實際每次高達4億多美元的發射成本讓美國宇航局不堪重負,遠遠超過預期的3000萬美元。其實航天飛機的失敗並不單單是資金成本問題,背後國家之間的博弈同樣不可忽視。當時美國正處於和蘇聯的競爭時期,所以對於航天飛機的研發製造急於求進。在製造航天飛機時為了更好的縮減成本,美國在航天飛機的設計方案上就偏向選擇安全保障程度低的選擇,這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中國為何不造航天飛機?耗資萬億墜毀兩架,連美國也轉向重型火箭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6個航天器發展方案中最終選擇了載人飛船

美國一直信奉航天飛機有著安全性高、載荷大和成本低等優勢,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除了高昂的發射成本,航天飛機產生的後續維修費用也是一大筆支出。而且美國航天飛機沒有達到此前重複使用100次的預期,事實上五架航天飛機總共才使用了135次。航天飛機重複使用的間隙也較長,每年僅能發射5到6次,美國其他相關的航天項目也因此受到影響。而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就航天飛機的研發展開了深入論證,在6個航天方案中有5個全是航天飛機,但最終我們選擇了載人飛船,堪稱一次偉大的選擇。

中國為何不造航天飛機?耗資萬億墜毀兩架,連美國也轉向重型火箭

美國航天飛機研發計劃的失敗最大失誤則是對航天飛機的作用期待過高

雖然美國今後將採用更多的載人飛船進行太空運輸任務,不過航天飛機為美國航天立下的汗馬功勞不可磨滅,美國在135架次的航天飛機發射上積累了豐富經驗,為美國的國際空間站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除此之外航天飛機的出現也讓美國進入太空的門檻要更低一些,如此科研人員也可以藉助航天飛機進入太空進行科研研究。總之目前載人飛船和運輸火箭是各國航天器研發的主流,而美國航天飛機計劃失敗的最大失誤則是將目標定的過高,實際和預期相差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