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刚到大别山,开局很艰难,首次战果:歼灭蒋军一个排

红军时期,除了江西苏区之外,鄂豫皖苏区取得的成果最大。但对于鄂豫皖苏区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徐向前来说,开局却很不容易。

徐向前刚到大别山,开局很艰难,首次战果:歼灭蒋军一个排

青年徐向前

1929年5月,组织上派遣徐向到鄂东北工作。当徐向前到达鄂东北时,第一印象还不错。这里地形好,处于大别山地区,适合武装割据。群众基础好,有组织,有根据地,还有军队。

但徐向前到了指挥岗位上,却发现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好。鄂东北的红军对外有一个军的番号,称为红11军。但这个红11军只有一个31师,而且就这个31师也只有4个大队,每个大队五六十人。11军没有军部,只在31师师部设司令部。红11军军长是吴光浩,但刚刚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徐向前刚到大别山,开局很艰难,首次战果:歼灭蒋军一个排

红军使用的土枪

徐向前到红11军任副军长。因为当时老军长吴光浩的声望很高,怕影响部队和群众的士气,暂不宣布军长牺牲了。徐向前虽然是副军长,但是实际上的指挥员。来到部队,徐向前遇到了一个重要问题,自己不会鄂东北地区的方言。

没有办法,只好让红11军的党代表戴克敏给他做翻译。虽然困难很多,但徐向前也发现部队的革命热情很高,指挥员都很年轻,干工作充满活力,司令部的班子都是很忠诚的好同志,能够一起合作共事。

徐向前先整顿司令部,当时红军没有正规的司令部设置。所以徐向前先从指挥机关开始整顿,理清了指挥关系,又对部队进行训练整顿。

当时的部队的训练基础不好。1929年6月蒋军进行第一次会剿,规模不大,正规军才一个营其他的都是民团,就这样,红军也难对付。

对于会剿的消息,红军事前不知情。当蒋军到来时,徐向前身边只有100多人。徐向前准备适时打击敌人,他带着部队准备伏击蒋军。结果,蒋军机枪一响,红军一下子就跑散了。徐向前看到这个情况,只好随着部队撤退。事后,徐向前总结队伍缺乏严格的战场纪律和过硬作风,遇上战斗力较强的正规军,有怯战心理。

徐向前很清楚,眼下部队根本没有那么多少时间来整顿训练,如何加强部队战斗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仗。此战失利后,徐向前立刻组织了第二次作战。这次,徐向前将打击对象选择配合蒋军正规军作战的民团。红军加上地方赤卫队一起行动,一下子吃掉了这股上千人的民团,取得了第一次会剿的胜利。

徐向前刚到大别山,开局很艰难,首次战果:歼灭蒋军一个排

鄂豫皖苏区红军使用的土造武器

第一次会剿结束不久,蒋军又组织了第二次会剿。徐向前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在根据地内与蒋军周旋,抓住机会歼灭蒋军正规军一个排。这是红军第一次歼灭蒋军正规军一个排,按照当时红军的战斗素养、武器装备,能取得这样的战果是很不容易的。在此之后,徐向前继续运用游击战术,取得了第二次反“会剿”的胜利。

徐向前刚到大别山,开局很艰难,首次战果:歼灭蒋军一个排

蒋军嫡系军

蒋军第三次会剿,规模较前两次都要大。蒋氏以驻河南信阳的徐源泉48师和夏斗寅的13师南北夹击,对鄂豫边根据地进行围攻。在这次会剿中,徐向前吃了大亏。当时地方的干部要求红军打击敌人,舍不得放弃根据地。徐向前则主张先撤,在条件成熟时再打。

但地方干部的要求也不能一概拒绝。徐向前就准备找机会打个伏击,这个时候,地方同志说敌人只有四五百人。徐向前就准备在天台山铁子岗打伏击,这一带地形好,而且植被茂密适合隐蔽部队。当时红军集中主力打这一战,但红军当时装备实在太差,就只有几百条步枪,子弹也不多。当战斗一打响,徐向前就感觉不对:凭枪声推断,敌人的兵力不少于两个团,何止四五百人?但这时徐向前也只有硬着头皮打下去,带着一个大队正面打,两翼的红军也发起进攻。

但蒋军正规军的战斗力确实比较强,迅速对红军发起逆袭,这时红军又一次溃散。徐向前仍在抵抗,但部队已经往后撤,连身边的号兵都跑了,阵地上只剩徐向前一个人。

当敌人冲过来时,天也黑了。徐向前趁着夜色跑进树林,在敌人撤退后才被部队找到。这一战,再次为徐向前敲响了警钟。

徐向前刚到大别山,开局很艰难,首次战果:歼灭蒋军一个排

没有铁一般的战场纪律,这样的部队是无论如何也打不了胜仗的。而这时,由于中原大战的爆发也给了红军的喘息之机。在这之后,徐向前便开始对红军进行全面的改造。

徐向前提出游击作战的战术原则: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势;对远距离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敌人如有坚固共事,不与作战。

党代表戴克敏更提出游击队员要“八会”:跑、打、集、散、进、退、知、疑。在内部建设上,在各级部门建立党代表制度,废除肉刑,实行官兵平等,进行经济公开。

通过一系列的改造,红军迅速不断更强,还得到扩充。到了11月的时候,红31师发展到七百人的规模,还吸引了敌人一个连投诚。这时在鄂东南的红32师攻陷了商城,彻底粉碎了蒋军的第三次会剿。红军这时才真正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