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些战争堪称“诡异”?

首席铲史官


要说中国历史上,哪场战争称为“诡异”,像素以为最诡异的应该是正德皇帝御驾亲征那场,十万人打了一天,蒙古军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而这样的战绩还让蒙古人“几十年不敢深入明境”。

正德皇帝朱厚照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熊孩子”的皇帝,而且喜好战事,没事就给自己封个将军什么的,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在战场之上驰骋杀敌,建立如太祖、太宗(朱棣,此时的朱棣仍为明太宗,后期嘉靖改为明成祖)般的功绩。但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看的很严,平时连出个宫城都很难,更别说去边疆。

但朱厚照还是找到了机会,正德十二年,朱厚照在江彬等人的帮助下偷偷的溜出皇宫,并顺利到了宣府,看着大明边疆的河山,朱厚照内心无比澎湃,此刻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要像太祖、太宗一样,建立不朽功勋。为此朱厚照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准备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说来也巧合,这个时候蒙古小王子正率领5王的蒙古骑兵来袭,可以说这正顺了朱厚照的意。但朱厚照平时胡闹归胡闹,到了战场后,立马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听询下属意见,调遣军队、粮草辎重等等一切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这个时候在像素看来,朱厚照像是“一个被当皇帝耽误了的大将”。朱厚照的军事能力在这一刻显露了出来。

就这样大战开始了,朱厚照带着三万大军迎接蒙古小王子的五万大军,随后明军又来了两万支援,一场十万人的大战在应州打响,从早上打到了晚上,整整打了一天,蒙古小王子因为讨不到好处,也就主动退了兵,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应州之役”。

战争中,朱厚照更是身先士卒,亲手砍死了一个蒙古军官,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战争场面有激烈,蒙古人已经打到皇帝的身边了,不然朱厚照也没有机会砍死这个蒙古军官。但让人觉得诡异的是,史书上记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像素想说,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正德皇帝的确很爱胡闹,还培养了刘瑾这个大太监与文官集团斗,因此得罪了文官集团。加上正德皇帝没有子嗣,自己死后被自己的堂弟继承了皇位,也就没有人为他的身后事做主,文官的抹黑就变得不管不顾了。

正德这辉煌的战绩就这么被掩盖过去了,甚至史书中的:“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蒙古军才死了十六人,至于怕的几十年不敢深入?这简直就是在侮辱像素的智商。朱厚照算是可怜的皇帝,有所成就,却被隐埋,这一黑就是几百年。


像素说


有一种说法,人类有记载以来,80%的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虽然不乏经典之战,但奇葩诡异的战争同样不少。

解放战争中的诡异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就曾发生过不止一次诡异的战役,在这些诡异的战役之中,解放军赢得莫名其妙,国民党输的也是奇妙莫名。简单列举三个战例:

1、莱芜战役:国民党如鸭子。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2月,仅用时63个小时,便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便全歼了国军的73军,其中被俘4万多人。陈诚在战后说了一句极为经典的话:就是放五万只鸭子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2、延安保卫战:胡宗南当导演。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调集集结于西北地区的34个旅25万多人,企图包围歼灭陕北解放军。然而,解放军采取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然而,当胡宗南占据延安这座“空城”之后,竟然吹嘘取得了“俘虏敌5万”的“重大胜利”,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大胜”,他拼命地凑齐了几万群众充当“战俘”,结果他还真被授予了二等大绶云麾勋章。

3、天津战役:老蒋气的大骂。1949年1月,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参谋长刘亚楼的指挥下,以5个纵队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万人夺取天津,以2万多人的代价,共消灭了13万国军,其中毙伤1.1万,俘虏11.9万,仅用了29个小时,便解放了天津。蒋介石闻讯后,大怒道,“放共军进城,给他们当导游,29小时也不够啊”。

白沟河之战:帅旗断裂导致大败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郑坝村战败之后,在建文帝的支持下,李景隆重整大军,率领60万军队浩浩荡荡的再度北上,进抵白沟河。燕王朱棣闻讯,率马步军20万迎战。

四月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今河北保定东北)循河而进,遭到平安部万余人的伏击,先锋官平安和大都督翟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军只能被迫后退。而郭英部却早已在燕军的撤退路线上埋了地雷,导致燕军在撤退中损失惨重。

次日,朱棣再度渡河求战,平安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千冒矢突入阵中,杀伤敌军无数。然而,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差点被平安、翟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见状果然生疑,攻势减缓;朱高煦此时也来援救,战事暂时缓和。

不久,翟能再次引军杀来,大呼“灭燕”,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一阵大风刮来,竟然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朱允炆大军陷入大乱(帅旗倒下要么主帅战死,要么主帅投降)。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军大败,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阵斩。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辎重全部扔下,投降十万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这次战役堪称靖难之役的转折点,正因这次的惨败,导致朱允炆出现了兵力空虚,不得不从守卫南京的京营中抽调兵马上前线,从而导致南京空虚,给了朱棣偷袭南京的机会。

应州大捷:十余万人激战四天,双方竟然只伤亡六十八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直想要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样立下赫赫战功的正德帝朱厚照,不顾大臣们的规劝、教训和威胁,亲自驾临明朝抵御北方蒙古军队的第一线——宣府。同年十月,鞑靼小王子率军五万进犯大同。

大同总兵一听敌人来犯,连忙劝朱厚照回京避难,而朱厚照非但不走,反而亲临前线,沉着冷静的调集各方军队,应对蒙古的进犯。十月甲辰日,战斗在陕西应州展开,王勋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命令全军决一死战,下令猛冲猛打,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趁大雾逃入应州城,并与尾随蒙古军队的副总兵朱峦所部会合。

次日,王勋在得知各路援军已经相继抵达后,再度率军对蒙军发动猛攻,明军虽然处在前后夹击的有利位置,但因总兵力处在下风,久战之下再度陷入危局。第三日,就在王勋陷入绝望的关键时刻,正德帝亲率援军赶到,并立即对蒙古军队发动了进攻,蒙军猝不及防,被迫全线撤退。第四日,双方决战爆发,朱厚照不仅来回狂奔为士兵打气,甚至多次冲到一线和敌人直接拼命。在皇帝的鼓舞之下,明军士气大振,激战至下午,只撑不住的小王子只得率军撤退。

△何炅饰演的正德帝

根据《武宗实录》的记载,这场双方投入十余万军队,激战数日的战争,竟然只取得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战果,从伤亡数字来看,明军甚至更像是战败的一方。当然,这种记载无法令人信服,显然是文臣有意为之。


香茗史馆


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孙元良兵团八九万人竟然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淮海战役,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极其难得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从解放军方面来说,不管是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三个兵团,亦或者是徐东阻击战、宿县攻坚战,都可圈可点。反观国军方面,几乎是整体上系统崩溃,完全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即使有零散的规划,也因为各作战兵团各怀鬼胎内讧严重而付诸东流。

淮海战役中最诡异的一幕便是,孙元良十六兵团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在孙元良自述的版本中,他身先士卒,冒死突围,最终九死一生脱离战场回到南京。当然,这也是蒋总裁和一众果粉相信的观点。在这个版本中,孙元良兵团重创解放军,才获得了突围逃生的机会。

在更多网友的版本中,孙元良带着三个军突围,自己先脱离战场,远远逃离,而三个军群龙无首发生营啸,国军士兵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一夜之间从8万人缩减到了400人。

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听我给你仔细说说。

孙元良兵团于1948年9月成立,辖47军、41军和99军,虽说是孙元良叔叔孙震川军的老底子,却也是一水的美式装备,虽然比不上黄维邱清泉那样的主力兵团,却丝毫不亚于黄百韬和李弥这样的一般兵团。不过,这个兵团既然落到了孙元良手里,自然就是凶多吉少了。

淮海战役五大兵团,黄维兵团(原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一直就是争夺中原的主力兵团。黄百韬更是在解放战争以来功勋卓著,尤其是豫东的帝丘店战役一举击溃华野重围,相当神勇。李弥虽然是第八军的,却也在临朐战役实现中央突破,重创华野,功劳不小。只有孙元良,是靠着裙带关系上来的。

淮海战役中国后期,黄百韬在碾庄被全歼,黄维在双堆集也是命悬一线,徐州已经成为孤城,于是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方向撤退,保全国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当撤到河南永城附近时,蒋介石忽然命令转向东南,去双堆集营救黄维。就这样,杜聿明三个兵团30万人就被华野十几个纵队围在了陈官庄。

12月6日,华野已经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为了保住这30万大军,杜聿明与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人商讨突围部署。会议最终决定放弃南突解救黄维的作战计划,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分别从西面、东北和西北突破。孙元良终于拿到了分散逃跑的命令,于是部署手下的军长和师长,“迅速脱离共军包围,转移到淮河北岸,与共军决战。今晚开始突围,一举脱离战场,到阜阳集中。”

突围前,孙元良命令手下数万大军将重型武器和装甲运输车辆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坏,炮兵牵引骡马改为骑兵乘马。可是,当大军即将出发时,孙元良忽然接到杜聿明派来的联络官,要求停止突围。孙元良哪里肯听,不仅打发了联络官,还命令通信营把所有电话线截断,电台也停止发报,即使是杜聿明指挥部发来的电报,也一概不收。

你以为孙元良是突围吗?你想的太简单了。孙元良认为,一旦自己突围,邱清泉和李弥不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也会一起行动。于是,孙元良的部队居然直接绕到了邱清泉的阵地上,想跟在邱清泉屁股后面混出去。没想到,邱清泉命令部队死守阵地,不许乱动,孙元良兵团直接越过邱清泉第二兵团阵地,冲到了解放军的阻击阵地上。

这些丢掉了重武器的十六兵团士兵,自然无法攻破解放军防线,一触即溃。解放军趁势发起追击,十六兵团只好往回逃,进了第二兵团阵地。就这样,解放军、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三方开始了一夜的大混战。最惨的,自然是既没有防御工事也没有重武器的孙元良兵团了,一夜之间全部崩溃。

经过一夜的混战,孙元良兵团只剩下不到一万的残兵败将,十六兵团的副参谋长熊顺义汇报,“第十六兵团在突围前根本未侦察突围路线,也未打突破口,没到黄昏就把重武器破坏,希望钻空子出去或靠第5军打出去。不料第5军没突围。我同孙元良乘吉普车一出火线,就遭敌人机枪扫射,大家滚下车,失了联系。现在许多官兵在第5军后方,被扣押起来了,请示处置办法。”

杜聿明觉得,这场突围本来就是孙元良坑了邱清泉,就干脆把十六兵团的一万残兵给了邱清泉。

作为兵团司令的孙元良化装成中尉副官,混在乱军之中,和师长陈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孙元良所带的大部分士兵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大都主动向解放军和民兵缴械。但孙元良躲匿在农民床下,躲过了解放军的搜查。尔后又化装成农民,辗转12天,于18日逃到了河南信阳。

更搞笑的是,孙元良逃到南京,对蒋介石谈起自己如何大杀四方、奋勇突围、机智脱险。蒋介石对孙元良的机智十分赞赏,于是派他到四川重建第十六兵团。可是,孙元良重建了十六兵团不多久,这个兵团就集体向解放军缴械投降了。

事后,孙元良回忆这场战斗,非常生气地埋怨邱清泉,“邱清泉自己不突围,反而还命令第五军组织我军突围,让十六兵团被解放军和第二兵团两面夹击,最终覆亡。邱清泉实在是党国罪人!”

令人无语的是,孙元良一直活了103岁,成为黄埔一期将领中最后一个去世的。造了那么大的孽,还有这样的福气,真是老天无眼啊!


历史知事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无数经典战役,那么在这些战役中,那些战役堪称“诡异”?小姐姐个人认为:松山战役堪称“诡异”。

下面,小姐姐来给大家讲讲关于这场堪称“诡异”的战争。



一、松山战役

松山战役,又被称为松山会战,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揭开了中国抗战反攻的序幕。



1942年,缅北战局失利,英国在缅甸节节败退,中国远征军在首次远征缅甸,救出被围困的七千英军。由于英军未通知我方远征军就私自撤退,导致远征军侧翼被日军合为,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惨败而归。1944年,6月,我国20w远征军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1944年5月,远征军为打通滇缅公路,开始进行松山战役,松山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由于第一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失败,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国际对华援助抗战物资被中断,日军就已经意识到滇缅公路的重要性,于是与1942年,开始在滇西缅北大量修建防御要塞,松山是其中防御要塞重要一个节点。


日军几乎把松山整个山体掏空,以松山“子高地”为战略最高点,修建了滚龙坡、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大垭口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山体碉堡为中心,四周修建数个子碉堡,形成交叉射击,无死角,整个松山山体大小碉堡多达上百座,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日军修建的每个堡垒几乎都是修建在山体中,每个碉堡都是分为上下三层,最上层作为射击用的,中间层作为弹药储备,最下层是生活、睡觉、家属场所。而在碉堡的最上层覆盖厚厚防御层,先是以几十厘米粗口的圆木横竖覆盖几层,然后在圆木上铺上30毫米的钢板数层,在钢板之上在铺上泥土1米多,堡垒内部也是,每一层都是由圆木与钢板之间进行隔层,155毫米的巨型榴弹炮对防御层都奈何不了。日军各个堡垒之间地下都是相互通的,整个松山地下都是四通八达的。无论是美军飞机空中轰炸还是地面榴弹炮群进行不停轮番炮轰都无可奈何。




由于战前远征军没有仔细侦仔,加上日军伪装防御严密,远征军在进攻松山时期付出伤亡极大,几乎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战士的尸体步步往前推进,先后对松山进行十次攻击,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策略,一个一个的堡垒进行攻克,松山战役前后历时95天,远征军伤亡近8000人,日军在松山仅留守半个步兵联队不多1300多人,远征军前后10个团2w人轮流参战,参战松山战役的远征军很多一个团打的仅剩几十个人,可见松山战役打的极为惨烈,日军1300余人几乎全部战死,伤亡比例几乎为1:7。




松山战役由于日军修建环碉堡群,伪装良好,远征军在侦查不清楚的情况下,打的极为惨烈,堪称中国战争史上最堪称“诡异”的一战之一。

因为战争,我们更加珍爱和平。


小姐姐讲史


当数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之战了,

战后,毛主席见粟裕时说;有两个人没想到你还活着,一个是蒋某人,另一个便是主席本人了。

因为在此次战役中,国共双方都认定这个局是死局,当时,国军不仅在武器上,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又好几层把我军包围在孟良崮这个口袋里了。然而,谁知在漆黑的夜里往外撤时,同往里行进的国军是肩擦肩相遇的,对方居然发现不了。试想下,如有一个国军喊声“口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粟裕撤出后又把敌人反包围消灭掉了。

有人风趣地形容:谁能想到死鸟能上活树,而且死鸟又把活鸟咬死!



否极是我


必须说说1988年的南沙海战!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以优势兵力完胜侵犯我主权的越军。最终,我军以1人受伤的代价,击沉越船2艘,重创越船1艘(后来也沉没了),毙伤越军300多人。可以说,此战中,我军是一边倒的碾压了越军。

不过,今天我要说的重点不是战斗结果,而是战斗开始前的“冲突”。

在双方对峙的时候,越军首先派出43名士兵登上我赤瓜礁,并在赤瓜礁北侧插上2面越南国旗。我军当然不能忍,在用军舰上的高音喇叭喊话的同时,我军先后派出58名解放军战士登上赤瓜礁和越军对峙。这个赤瓜礁虽然礁盘长约4.4公里,宽约2.6公里,但是,绝大部分都在水面以下。当时,双方一百来人对峙的区域只有210米长。基本上就是脸贴脸,枪抵枪的对峙。

可是,由于双方都接到了上面的指示:“不能开第一枪”。谁先开枪,谁就等于理亏了。所以,我军和越军只能打嘴仗。

而此时,我军是占据优势的,只100毫米炮就有11门。我海军出动舰艇三艘护卫舰:

502号"南充"舰,装备3门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2挺双联14.5毫米口径机枪。

531号"鹰潭"舰,装备2座双联对空型导弹发射器、2座双联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

556号"湘潭"舰,装备2座双联对海型导弹发射器、2座双联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

越军处于劣势,最大口径炮是40毫米的:

HQ505登陆舰,装备4座双联40毫米口径炮。

HQ604武装运输船,仅装备14.5毫米口径机枪。

HQ605武装运输船,仅装备14.5毫米口径机枪、

但是,由于远离我军基地,拖得时间越长的话,对我军越不利。光动嘴不行,要动手,逼越军打第一枪!我海上指挥所发出命令:"把他们挤出礁盘。"于是,在不动枪的前提下,解放军痛揍越军。越军技不如人,各个被打的鼻青脸肿。一个越军打红了眼,拿起枪打伤我军一名战士。我军赶紧一边往船上撤退,一边还击。

据说,我军船上的战士看到越军开第一枪的时候,愤(gao)怒(兴)的说:打了!打了!

8点47分10秒,我军指挥部下令还击。

我军502舰用9分钟,击沉敌604船,船上越军举白旗投降。

与此同时,越南505登陆舰用40毫米炮打我军531舰。531舰用7发100毫炮弹把敌军505船打着火。燃烧了五天后,敌军505成了废铁。

我军556舰对越605船开火约20分钟,将其打残,并与当晚沉没。

总之,越军率先打了第一枪后。越军的三艘船被我军全部击沉。这一枪的代价,真是不低。其实,说到底,还是越军军事素养不如我解放军!如果,越军打得过解放军,我军真有可能白挨一顿打。幸好,越军打架不行,动了枪。我军趁机光明正大的,将其全部歼灭。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中国历史上诡异的战争有点多,比如淝水之战有人还说是清朝时期洋枪队穿越过去开战,还有朱厚照与蒙古人一战,双方数十万大军激战十几个小时,伤亡一共68人,差点把人吓死。不过我们今天不说这两个战役,而是说一说另外一场诡异战争昆阳之战。


一、战役经过

昆阳之战是号称“穿越者”的王莽与刘秀之战,两人当时决一死战,或者说是王莽打算把刘秀灭掉。王莽带领号称百万大军(实际有43万)与刘秀的17000余人大战,实力悬殊可不是一丢丢。


一开始刘秀畏手畏脚,担心被团灭,只能悄悄在外围突袭一下王莽,以求自保,后来突然天象大变,天落陨石,陨石将王莽的士兵一部分打死,剩下的看到阵势十分害怕,纷纷伏倒在地,不敢前进,害怕被陨石打死。

就在这时,刘秀却带领大军英勇前进,冲进王莽大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上天就是要帮助刘秀,不仅下陨石,还狂风四起,电闪雷鸣,暴雨交加,让王莽军队看不到前进方向,并且洪水骤起,将王莽军队冲散,让刘秀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胜利,实在诡异至极。

关于这场战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单从史书记载来看,就觉得十分诡异,恰似朱厚照与蒙古人数十万大军的战争一样,最后记载竟然是“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几十万大军激战十几个小时,最后死了68人,说了谁会相信?


二、事件分析

这场战役被描述得如此神奇,其实意思就是天助刘秀,这就是最主要的目的,要说当时战争真的那么诡异么?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真假,要是真的天降陨石,洪水泛滥,为何只对王莽的军队形成伤害,对刘秀的却没有伤害呢?

这完全有违科学常识,都是一样的人,面对天灾,会不一样?难道上天真的会眷顾刘秀?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再者而言,要是真的天降陨石,不是两军直接被陨石击灭了?还能继续战争?


历史一般都是后人所写,难免有添油加醋的成分,比如上边说的朱厚照与蒙古人战斗,史书是清朝时期才写的,清朝人推翻了明朝,对前朝的态度可想而知,自然刻意抹黑一些东西,两军数十万交战十几个小时,按照常理而言除非只是站在那里谈判,要不然怎么可能死伤那么少,关键是蒙古人从此不敢侵犯明朝,要是蒙古仅仅死了十六个人,就被打怕了,你相信么?

史书原本应该以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编写,就像我们写历史一样,应该理智面对这些东西,不应该被自己的个人感情所影响,而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出来。刘秀与王莽一战,显然是刘秀采用什么战术以少胜多,顶多能说明刘秀军事才能不一般,非要把那些神奇的东西加进来,也许在当时人们还会相信,但是后世又会怎么看待他们呢?



结语

没有什么诡异的战役,要说人们吹嘘的那些诡异战役,有的就是年代久远,人们无法研究当时为何以少胜多,就编撰一些神奇理由来进行解释,虽然解释的有头有尾,可是却也让后人觉得有些可笑可悲!



嗔痴历史观


1947年2月21日夜里,黄埔一期的李仙洲终于决定突围了,因为小小的莱芜城根本装不下两个整编师50000多人马,吃的喝的住的以及弹药补充都太成问题。在此之前,老道的李仙洲并不想突围,认为野战于已不利,反不如坚守待援,但是他拗不过顶头上司王耀武。

(韩练成将军)

李仙洲这个临时兵团有三个整编师(军)70000多人,即整编第73师、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12师。他与整73师韩浚是黄埔一期同学,但是毕业后就没有共过事,而与整46师韩练成和整12师霍守义干脆就不熟,按国军的内部习惯,李仙洲根本指挥不动手下部队,作战指挥基本听凭济南王耀武的遥控。

当李仙洲发觉周围出现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时,曾急电王耀武派兵增援,后者亲自乘飞机赶往战场观察,也发现华野正在向李兵团两翼运动包抄。王耀武判断:第一,莱芜城太小,粮弹两缺,而李兵团每天需要200吨的物资,靠空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第二,济南已非常空虚,短时间内无力组织有力部队增援。



(韩练成将军)

于是王耀武下令李仙洲立即撤退,同时派副参谋长飞往南京汇报,蒋某人认为此时撤退非常不利,但既然王耀武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为避免军令混乱,只能予以追认。2月21日晚间,李仙洲召集韩浚、韩练成、作战处长陶富业等人开会,商讨撤退的时间和行军方案(整12师在后方维持交通线)。

韩浚认为兵贵神速,应于次日凌晨开始行动,有望在包围圈没有合拢前逃出生天,韩练成坚决不同意,说明现在各部建制混乱,怎么也得需要一天时间整顿,建议2月23日上午出发。李仙洲最终同意了韩练成的意见,下令以整73师为左路、整46师为右路,23日凌晨6时一起突围,兵团部随整46师行动。

(李仙洲)

1947年2月23日早晨六时,李仙洲与韩练成一起来到东门外集合地,韩练成突然说有一个团没有通知到,需要亲自去一下,李仙洲说派个传令兵就可以了,韩练成坚持自己前往。于是解放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韩练成这一去就没了踪影,李仙洲等到八时也不见人来,急得跳脚大骂:“TMD,46军胡闹,这是搞的什么鬼”!

韩浚等不及了派人来催,李仙洲于是下令部队出发,还特地从整73师调来一个团保卫兵团部。原拟攻坚的华野司令部根据战场情况,趁势下达了在野战中全歼该敌的命令,已经到达预定位置的五个纵队和6纵18师,从两翼向敌人压来,无人指挥的整46师20000多人在华野4纵、8纵的冲击下,迅速向西溃退。

(原型韩浚的叶立三)

这20000溃兵又立马冲垮了整73师的行军队列,导致韩浚与手下旅长、团长全部失去联系,两个整编师50000多人开始竞相逃命,这才叫兵败如山倒,除白崇禧外甥海竞强的旅稍有抵抗之外,整个李仙洲兵团全部乱了套,战至下午17时,华野全歼当面之敌,生俘李仙洲和韩浚等人。

在战场上空观战的王耀武痛不欲生,急令整12师立即调头逃回济南,致使我军未能扩大战果全歼该兵团,是役共毙伤敌军10000余人,俘虏46805人,缴获各种口径火炮414门和子弹30余万发,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并乘胜收复县城13座,成为华野空前的一次重大胜利。

(韩练成中将)

第二天夜里,微操大师秘密飞赴济南,在机场把王耀武骂了个狗血淋头,由于担心济南不够安全,连城都没进即于次日天明飞离。王耀武被骂得不敢言语,只好把一腔怒火发泄在被俘的李仙洲头上,愤骂不止,这就是“五万头猪”的由来,其实只有“46000余头”。

而韩练成究竟去了哪里,李仙洲始终不得而知,后来又听说韩练成只身逃回了南京,更加百思不得其解,战场上出现的这个诡异事件整整困扰了他13年。



(战场上的韩练成)

直到1960年李仙洲被特赦后,曾得到了周公的亲切接见,李仙洲执弟子礼甚为恭敬,但仍然忍不住问到:“当年莱芜战役,我率60000大军杀不出一条路,韩练成将军是如何孤身突出重围的呢”?

周公含笑答曰:“韩练成同志就在北京,你们可以相见”,这一声同志,李仙洲登时秒懂,莱芜战役那诡异的一幕,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想了十几年的问题,此刻终于有了答案,所以最终李仙洲也没有见韩练成,而一直到韩练成将军逝世,这段历史才被完全公开。

(王耀武剧照)


度度狼gg


1945年5月初,雪峰山战役进入反攻阶段。胡琏的18军奉命南下,封锁芷江日军的后路。

18军的先头部队第11师沿溆浦向新化进军,以斩断日军与邵阳的联系。接到任务后,全师将士都气势高昂,决心打一场漂亮仗,让师长杨伯涛在家乡父老面前露个脸。

当队伍到达山门镇时,与一小股日军遭遇,经过短暂激战就全歼了这伙鬼子,战士们纷纷只喊不过瘾。

就在此时,恰好一个日军步兵联队和一个辎重联队给雪峰山前线运送物资路过山门马头骨,这送上门的“肥肉”岂能错过?

杨伯涛经过一番精心布置打得日军措手不及,鬼子稳住阵脚后,发现对方人多势众,就决定打擅长的白刃战。

但此时的11师已换上全套的美械装备且弹药充足,才不会上鬼子当。当成群的日军端着刺刀冲锋时,11师官兵火力全开,成片成片的鬼子就倒在脚跟前。

经过一天激战,一个日军步兵联队除60多人投降外,其他全部被歼。次日,11师又开始收拾鬼子辎重联队。

这些运输并战斗力不强,且负载臃肿,半天时间就被全歼。战士们从来没打得这么过瘾,顾不上休息,马上又向山门要塞发起进攻。

山门既是交通要道又是日军的补给点,如果被攻克,将彻底断了宝庆日军的后路。于是日军第20军兵团司令坂西一郎赶紧调一个联队前去增援。

但当援敌赶到时,11师已攻克山门,鬼子胡乱打了几炮就开始向宝庆撤退。

11师切断日军后路后,雪峰山各路大军开始向日军发起反攻。杨伯涛也顾不上休息,又率领部队追击增援敌军。

当赶到石下江镇时,32团经过急行军赶到了日军的前头,断了其去路。

咬住日军后,11师迅速完成了包围。正当全师将士摩拳擦掌,准备全歼这伙日军时,杨伯涛突然接到胡琏电话,让他把32团撤下来。

杨伯涛顿时蒙了,这不是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吗?忙问原因,胡琏说自己也不清楚,只说是上头的意思。

就这样杨伯涛眼睁睁地看着日军从自己眼皮底下逃脱,发生这样的事,11师官兵和附近的百姓都不理解。

手下人还好说,但杨伯涛的老乡都指着他的脊梁骨骂起来:“这个杨老六,千刀万剐的鬼子祸害我们这么多年,他竟然放跑了鬼子,他就不配做芷江人。”

杨伯涛委屈的要命,他得给大家一个交代,于是千方百计去打听原因。

后来找到陈(诚)才知道,原来六(大)正在召开,陆军总司令兼湘西会战总指挥何应(钦)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获得更多的选票,才故意开“绿灯”提前结束战斗。

杨伯涛听说后,气得想吐血,大骂“真是个败家子!党国都败在这些政治家手里。”


花木童说史


中国历史上诡异的战争,十万人从早打到晚,竟然只战死68人!

冷兵器战争,虽然没有火药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每次战争的死亡人数也不少于现代战争,冷兵器没有大规模武器战争的本质就是拼国力,拼人数,动辄就十几万,几十万的大战。死亡不过万那都不叫伤亡。

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是记载着一场非常诡异的战争,双方参战的人数达到十万人,战争从早上一直达到晚上,接近十个小时的十万人规模的大战,有多少伤亡呢:68人!是双方一共伤亡68人,难道战争双方都是这么好脾气,都讲究以和为贵,没有动刀动枪,相互扔石头玩,这68个人是属于命不好的,被石头硬生生砸死的?

这场战争就是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的边疆大战,正德可谓是最为胡闹的熊孩子皇帝,而且非常喜好无事,没事就封自己为大将军,幻想着一天能在战场上驰骋,但是明朝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大臣们对皇帝看的太严,出宫都是个难事,何况是出城去边疆!但是正德还是找到机会了。

明朝正德十二年,在江彬的帮助下,朱厚照偷偷溜出皇宫,顺利来到宣府。看到大明边境河山,朱厚照雄心万丈,励志要像先祖一样,取得辉煌战果。为此,朱厚照特地给自己封了“威武大将军”,还定下了军衔和俸禄,巧合的是,小王率领5万蒙古骑兵来袭。这真是顺了正德的心意了,一场大战,还是一场对蒙古人的打仗。

正德胡闹归胡闹,但是真到了战场了,他并不紧张,积极听询部下的意见,安排战阵,调遣军队都井井有条,其多年苦研军事的所得在这一刻都显现出来了,可以说是一个被皇帝耽误的将军,正德率三万人迎战小王子的五万蒙古军队,战争开始后,明军又来了两万援军,这就成了五万对五万,就这样,两军10万人马在应州交战,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蒙古军讨不到好,就主动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应州之役”

战争中,朱厚照率先士卒,亲自冲锋,并且砍死了一个蒙古军官,这就说明当时有蒙古人打到了皇帝的身边,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战斗绝对是激烈异常,这么激烈的战斗,史书上却记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史官们之所以敢这么抹黑一个皇帝的战绩,一是因为正德确实爱胡闹,还培养出刘瑾这么个大太监跟文官斗,文官对这个皇帝缺乏好感,第二,正德没有儿子,皇位归自己的堂弟继承,没有人为他的身后事做主,任由文官抹黑。

但是煌煌青史且是这么容易被遮掩的,文官们在记录历史中还说了一句: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才死了十六人,蒙古军队居然就几十年不敢深入,这是在侮辱后世人的智商吗?几十年不敢犯关这点不能有假,因为太能造假!那就一点是假的,伤亡数字绝不是只有仅仅 的几十人。蒙古军队绝对遭到了巨大的伤亡,以至于几十年不敢进犯!

可怜朱厚照,算得上明朝少有的在军事上有所成就的皇帝,还被文官用铁笔生生的给隐瞒了!开来文官真是得罪不起!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