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已經鮮為人知的大唐“天長節”

天長節指的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生日八月初五,後在玄宗退位後改為八月十五,也稱千秋節。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9月8日(陰曆八月初五),公元712年即位為帝,改年號開元。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過44歲生日時,有官員上表請求將八月五日作為“千秋節”,寓意“千秋萬歲”。唐玄宗也沒含糊就准奏了,千秋節由此而設,全國休假三日,節日前後各一天。

聊一聊已經鮮為人知的大唐“天長節”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皇宮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生靈芝,百官認為這是天降吉兆,於是合奏請尊唐玄宗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並請他順應天意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其中的天長一詞取自《老子》中的天長地久。唐玄宗龍顏大悅,欣然同意。

相傳每年千秋節,唐玄宗與楊貴妃都會在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宴及歌舞演奏,與百官同樂。唐玄宗還特設“天長節使”的職位,唐朝屬國每年都會遣使來賀。開元十七年,在花萼相輝樓前舉行天長節慶典時演奏了唐玄宗親自編寫的名曲《霓裳羽衣曲》。


聊一聊已經鮮為人知的大唐“天長節”

開元十七年千秋節慶典結束後,群臣紛紛進獻銅鏡,唐玄宗還賜銅鏡,這些銅鏡被冠以節日之名,叫做“千秋鏡”。此後,唐玄宗便在當時鑄造業最發達的揚州定製銅鏡,每年大約定製400餘件。民間受到影響,也形成於八月初五鑄銅鏡相送的習俗,寓意祝福。這段時期鑄造的銅鏡,稱為千秋鏡,這一傳統延續了十四年,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退位。

公元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而退位,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效仿玄宗,將自己的生日九月三日定為“天成地平節”。因為唐玄宗退位後為太上皇,因此天成地平節與天長節共存。


聊一聊已經鮮為人知的大唐“天長節”

後來因八月初五和九月三日相隔不遠,朝廷便將兩個節日折中為八月十五天長節,共同慶祝。唐代宗、唐德宗延續了這一習俗,但慶典規模越來越小,後來中唐後就不再舉行慶典。

但是受到八月十五天長節的影響,在此前不在民間流行的中秋節,在天長節不再慶祝後反而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天長節促進了後期中秋節的流行。日本奈良時代光仁天皇學習唐朝,將日本天皇的生日稱作天長節,當天休假一日。皇后的生日則叫做地久節,不休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