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積銀,不如給子孫後代積德造福


積金積銀,不如給子孫後代積德造福

姜元龍是清朝年間金山縣張堰人,他是務農致富。但其所購置的田產,大半都是用心計得來。

他一方面放高利貸,見誰家有良田美宅,一定會趁別人遇到困難時借高利貸給他。因利滾利,時間一久別人難以償還,姜元龍就趁機收走別人的田產。這樣連賤買帶沒收,二十年間得田數千畝。

後來姜元龍生了個兒子叫姜德璋。姜德璋遊手好閒,不理家務,才二十歲就熱衷嫖娼賭博。

他每次出門一定帶幾張田契作賭資,經常抵押出去借別人十兩銀子的高利貸,再將銀子賭光。等到第二天他去寫借據,別人又會故意騙他:“昨天你了借我五十兩銀子,怎麼隔夜就忘記了?”

姜德璋也不爭辯,就寫下五十兩銀子借據給別人,可能根本沒想過還錢以保住田產。

別人見他容易欺負,群起坑騙他。不到十年,姜德璋就揮霍盡家產,窮餓而死。

周聖章是丹陽縣黃堰橋人,家境本來小康。乾隆某年,麥子大豐收,大麥每石才二百錢。

周聖章有百畝麥田,收成又比他人好,收穫了很多麥子;當年周聖章又連續籌到幾筆錢,全部用來買麥子,一共囤積了將近四千石麥子。

到了第二年大歉收,春秋兩季都顆粒無收,米麥價格很昂貴,周聖章還是閉門不賣。

等到冬天運河水淺的時候,商販無法通航,連麥種都吃光了,這時只有周聖章有囤積的麥子。

於是附近居民都來找周聖章買麥子。周聖章開始還不答應,等別人再三乞求,才允許一畝田換一石麥子,麥子裡還要摻糠秕。

周聖章就這樣用四千石麥子換來滿滿一箱子田契,得田五千畝。

他本來就節省吝嗇,又善於聚斂,不幾年就田產過萬畝,金錢堆積如山。

可是周聖章一直沒有兒子。

他百般祈禱,到晚年才得一子,因為是他六十八歲所生,就取名六八。週六八不到十歲,周聖章就到壽了。

週六八長大後,視金錢如糞土,每次出門一定帶很多銀子,花光了才回家。有時實在花不盡,週六八就把銀子丟進路邊田裡。

當時推行社倉法,選一戶鄉里殷實人家當社正,差事落到週六八頭上。鄉里人欺負他稚嫩軟弱,凡是從社倉借米的人都是有借無還,週六八每年賠償倉糧無數。

週六八又生性好賭,一擲千金,因此家道日益衰落,只好賣產度日。週六八賣產時,田契來不及寫,竟刻板印刷,偌大家產一下子就被敗光賣盡。

到週六八死時,他家已經沒有一間屋、一畝田。汪道鼎說:“我父親擔任丹陽縣主簿時,週六八兒子窮困潦倒,充當門衛餬口。至今丹陽縣人罵別人是敗家子,一定罵他是週六八。”

事據清人汪道鼎所著的《坐花志果果報錄》

溫馨提示:《五千年中華文化》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