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偷偷招募中国劳工,以工代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袁世凯是谁都不得罪,宣布中国中立。而欧洲战场,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随着战争的演进,协约国一方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为纪念一战华工对战争胜利所做的贡献,英国华人也行动起来,向社会介绍被历史遗忘的中国先驱者。

伦敦华人通过查阅一战期间国际邮件、私人日记和军队旧文件,走访华工和英军军官后裔,已经成功将一战华工历史,整理成一部纪录片,

袁世凯的秘书梁士诒,曾一度控制北洋政府的交通、财政大权,他不同意中国的“中立”想法,主张中国应该以积极正面角色出现在欧洲,梁士诒等参战派认为协约国必胜,德国的同盟国必败,袁世凯答应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北洋政府提出参与欧洲战场,由于一些国家的阻挠,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到海外,只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的中国劳工参战,即“以工代兵”,被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中国劳工在上船前,要经过消毒洗澡之后,发放统一制服,其中包括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此外,每人还发放一个装有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一切都是标准化的。

而在国内,许多人不主张中国人参与欧洲战争,有些报纸也推波助澜,北洋政府只好与法国达成秘密协议,以梁士诒控制的惠民公司专门负责秘密招募中国劳工及运送华工。与此同时,英国人则利用其在山东威海卫的租借地,并利用教会网络,也悄悄地在山东和河北两省招募中国人。


欧洲战场上,参战国激战数年后,陷入了兵员锐减、劳力奇缺的窘境。协约国集团的英法两国将目光投向了遥远而贫穷的中国,他们企图借用这个远东大国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来从事各种战争后勤工作,以便让更多的本国青壮年走上战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抵达欧洲的14万华工中,前往英国的有10万,法国4万,法国后来还转借给美国人1万名华工,为美国欧洲远征军服务。1916年8月,第一批大约1000名华工,搭乘轮船抵达法国马赛港。

经过选定的中国劳工,被集中在威海等地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海轮来接。

由于招募的条件比较优越,当时中国经过战乱和天灾,民不聊生,有许多人报名,招募方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肺结核、眼病、性病及牙病等疾病的申请者均被拒绝。

在战争的阴影下,华工们在离开祖国那一刻起,即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其间,德国潜艇在1917年2月24日击中其中一艘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

中国劳工的伙食费、置装费、医疗费等,都是要在薪金中扣除的。一个普通华工,每个月可能只能拿到原先承诺薪水的一半。

中国劳工从事的工作 ,从挖战壕到修工事、从野战救护到掘埋尸体、从筑路架桥到解运粮草弹药等等。

法国管理的中国劳工,被安排到重要工业企业如施奈德公司、雷诺公司等。

按合同约定,中国劳工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有的中国劳工进入军工厂。

法国某报纸即在新闻描述道:“这些华工是通过仔细挑选招来法国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北方。他们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们国家的气候。另外,医疗体检报告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华工身体健壮,这对我们国家继续在那儿招工是一个好消息。”

中国劳工最初都是承担最底层的体力工作,但很快他们就成为各个工厂中“第一流工人”。那个时候,在法国后方的港口、车站、仓库等任何地方,只要看到有起重机,在里面操作的基本都是华工。法国海军还专门声明:外籍劳工,他们只要华工。


有数千华工留在了战后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法国,一些人与当地女子结婚,甚至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据劳工回忆,他们事实上已在敌人的步枪射程之内,有些地方与敌方战壕的距离不过50米,直到中国劳工挖好战壕后,英国兵才进入阵地,也就是劳工们被顶在最前线。

按照当时给出的标准,去欧洲的普通华工,每人每天可以领到1法郎,如果是工头或管理者,还会更多一些。这样算下来,一个普通华工一个月能拿到25法郎左右,此外,只要你去了欧洲,每月你在中国的家属,还能领10块银圆。

中国劳工为一战欧洲战场的大后方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最终,约两万人在苦役、疾病和德军的轰炸中身亡,埋骨异域。

比起克扣薪水,更不能让华工忍受的,是人格上的歧视。所有的人,都是集中营式的管理,平时不准外出,有的地方还强迫中国劳工信教。

战争结束后,中国劳工一些人还被留下来埋葬死者、清理战场,将饱受战争蹂躏的废弃土地,重新变成农田。

北洋政府派出14万华工,为的就是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向德国讨回山东。但是一战结束后,列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战胜国”,而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是“宣而不战”。

在英国加来省的胡明冈和波特尔、法国滨海的努瓦耶尔,英法当局都修建了葬有大量华人劳工的公墓,每年的“一战”纪念日,当地的中英、中法友好协会都会去祭奠那些永远长眠于异国的同胞。

中国劳工当年办理的护照,现在是文物, 一战结束后,中国劳工的贡献,没有得到承认,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失去了青岛的合法权益。在英国六万多个战争纪念碑中,没有一个向中国劳工致敬,英国媒体因此将他们称为“被遗忘的军队”。

1918年11月开始,到1921年结束,大概有11万左右的华工最后回到了中国。除去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华工,大约有2万名华工杳无音讯,埋骨他乡。

中国劳工都是从中国挑选过来的18-40岁、身强力壮的劳工,吃苦耐劳,悟性又高,不少法国女性也发现劳工的自律优点,她们对华工渐生好感。

留在当地的劳工,自行组织起来,成立会所制,传承中国文化,他们依然过着中国传统节日,发扬中华传统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是当地的一大盛景。中国劳工把每月工资中的大部分节省下来,按时寄回家,剩下的生活费也花得非常节省。

俄国也在山东和东北招募劳工,中国劳工到俄国后,与俄国人俘虏的奥地利战俘,在一块干活。

最早到俄国淘金的华工,他们不是中国劳工,他们遭受的待遇更加恶劣,时常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冰水中淘金,很多人落下残疾,很多人最后没有回到故乡。

有些中国劳工,参加了苏维埃政权的军队,与列宁组织起来的工人农民,并肩作战,他们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使列宁看到“东方的曙光,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列宁立即签发了从中国团抽出100名战士,充实到契卡工作的命令。不过后来,在军队里的中国人遭到大清洗。

中国劳工付出的多,有些待遇还算可以,他们把钱大都寄回家乡,可惜是卢布,有些山村父老,最后也没把卢布花出去。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侵占了越南,东南亚从此成为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们要开发土地,因当地人未完全驯服,只能雇用外来人。中国境内的一些人口贩子趁机活动,在广州湾设立南洋招工机构,诱骗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华人,让他们自己出卖自己,赴南洋“碰运气”、“找财路”,不少人就此上当。

南洋华工大多来自粤东潮州、惠州等地和珠江三角洲各县、海南岛等地,到南洋后,开辟马路、修建港口,披荆斩辣,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拼命开发原始森林。

有的人贩子,还将中国妇女贩卖到南洋,有的当保姆,有的进英国、法国开办的工厂打工,也有的从事见不得人的工作。东南亚地处热带,白天阳光蒸灼,室内闷热,至久不散;加上森林内蚊蝇极多,吮人血液,痕痒彻心。他们又受山林瘴气侵袭,劳累过度,瘟疫时生,根本没有什么卫生医药;发病与死亡率极高。

人贩子招收海南岛的华工,由海航的大帆船负责收集和输送,每船可乘百人,靠近海岸线航行,前往马六甲、新加坡等地登陆。

也有的华工,被贩卖到南美国家,遭受非人待遇,华人起来反抗,遭到血腥镇压,大清国驻墨西哥代办沈艾孙向墨西哥政府发出通牒,要求惩办凶手、抚恤死难者家属。

为了保护南美的华,参加完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的“海圻”号巡洋舰,奉命前往墨西哥和古巴,墨西哥政府正式向清政府赔礼道歉,并接受清政府提出的赔偿要求,古巴政府在见识到“海圻”号雄风的时候,也表态“古巴军民决不会歧视华侨”。

在欧洲的中国劳工,与南洋华工,不是一回事,南洋华工是清朝末年的“下南洋”人口大转移,而在欧洲的劳工,是北洋政府以特殊方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远赴欧洲的中国劳工,乘军舰或是轮船,飘洋过海,船舱里人满为患,条件十分恶劣,有些人没能踏上欧洲大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