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偷偷招募中國勞工,以工代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袁世凱是誰都不得罪,宣佈中國中立。而歐洲戰場,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英軍傷亡就達40萬人。隨著戰爭的演進,協約國一方面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危機。

1988年,在紀念一戰勝利70週年之際,法國政府公佈了有關華工的文獻,讓這段歷史大白於天下。為紀念一戰華工對戰爭勝利所做的貢獻,英國華人也行動起來,向社會介紹被歷史遺忘的中國先驅者。

倫敦華人通過查閱一戰期間國際郵件、私人日記和軍隊舊文件,走訪華工和英軍軍官後裔,已經成功將一戰華工歷史,整理成一部紀錄片,

袁世凱的秘書梁士詒,曾一度控制北洋政府的交通、財政大權,他不同意中國的“中立”想法,主張中國應該以積極正面角色出現在歐洲,梁士詒等參戰派認為協約國必勝,德國的同盟國必敗,袁世凱答應北洋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北洋政府提出參與歐洲戰場,由於一些國家的阻撓,沒有真正派出軍隊到海外,只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的中國勞工參戰,即“以工代兵”,被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

中國勞工在上船前,要經過消毒洗澡之後,發放統一制服,其中包括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此外,每人還發放一個裝有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一切都是標準化的。

而在國內,許多人不主張中國人參與歐洲戰爭,有些報紙也推波助瀾,北洋政府只好與法國達成秘密協議,以梁士詒控制的惠民公司專門負責秘密招募中國勞工及運送華工。與此同時,英國人則利用其在山東威海衛的租借地,並利用教會網絡,也悄悄地在山東和河北兩省招募中國人。


歐洲戰場上,參戰國激戰數年後,陷入了兵員銳減、勞力奇缺的窘境。協約國集團的英法兩國將目光投向了遙遠而貧窮的中國,他們企圖借用這個遠東大國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來從事各種戰爭後勤工作,以便讓更多的本國青壯年走上戰場,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抵達歐洲的14萬華工中,前往英國的有10萬,法國4萬,法國後來還轉借給美國人1萬名華工,為美國歐洲遠征軍服務。1916年8月,第一批大約1000名華工,搭乘輪船抵達法國馬賽港。

經過選定的中國勞工,被集中在威海等地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等待海輪來接。

由於招募的條件比較優越,當時中國經過戰亂和天災,民不聊生,有許多人報名,招募方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凡患有肺結核、眼病、性病及牙病等疾病的申請者均被拒絕。

在戰爭的陰影下,華工們在離開祖國那一刻起,即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其間,德國潛艇在1917年2月24日擊中其中一艘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中國勞工的伙食費、置裝費、醫療費等,都是要在薪金中扣除的。一個普通華工,每個月可能只能拿到原先承諾薪水的一半。

中國勞工從事的工作 ,從挖戰壕到修工事、從野戰救護到掘埋屍體、從築路架橋到解運糧草彈藥等等。

法國管理的中國勞工,被安排到重要工業企業如施奈德公司、雷諾公司等。

按合同約定,中國勞工是“以工代兵”,並不參戰,但執行過程中卻並非如此。有的中國勞工進入軍工廠。

法國某報紙即在新聞描述道:“這些華工是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的。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另外,醫療體檢報告結果認為絕大部分的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勞工最初都是承擔最底層的體力工作,但很快他們就成為各個工廠中“第一流工人”。那個時候,在法國後方的港口、車站、倉庫等任何地方,只要看到有起重機,在裡面操作的基本都是華工。法國海軍還專門聲明:外籍勞工,他們只要華工。


有數千華工留在了戰後勞動力嚴重匱乏的法國,一些人與當地女子結婚,甚至又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據勞工回憶,他們事實上已在敵人的步槍射程之內,有些地方與敵方戰壕的距離不過50米,直到中國勞工挖好戰壕後,英國兵才進入陣地,也就是勞工們被頂在最前線。

按照當時給出的標準,去歐洲的普通華工,每人每天可以領到1法郎,如果是工頭或管理者,還會更多一些。這樣算下來,一個普通華工一個月能拿到25法郎左右,此外,只要你去了歐洲,每月你在中國的家屬,還能領10塊銀圓。

中國勞工為一戰歐洲戰場的大後方提供了寶貴的勞動力,最終,約兩萬人在苦役、疾病和德軍的轟炸中身亡,埋骨異域。

比起剋扣薪水,更不能讓華工忍受的,是人格上的歧視。所有的人,都是集中營式的管理,平時不準外出,有的地方還強迫中國勞工信教。

戰爭結束後,中國勞工一些人還被留下來埋葬死者、清理戰場,將飽受戰爭蹂躪的廢棄土地,重新變成農田。

北洋政府派出14萬華工,為的就是能以“戰勝國”的身份,在戰後向德國討回山東。但是一戰結束後,列強並沒有把中國視為“戰勝國”,而是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了日本。他們的理由是:中國是“宣而不戰”。

在英國加來省的胡明岡和波特爾、法國濱海的努瓦耶爾,英法當局都修建了葬有大量華人勞工的公墓,每年的“一戰”紀念日,當地的中英、中法友好協會都會去祭奠那些永遠長眠於異國的同胞。

中國勞工當年辦理的護照,現在是文物, 一戰結束後,中國勞工的貢獻,沒有得到承認,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卻在巴黎和會上失去了青島的合法權益。在英國六萬多個戰爭紀念碑中,沒有一個向中國勞工緻敬,英國媒體因此將他們稱為“被遺忘的軍隊”。

1918年11月開始,到1921年結束,大概有11萬左右的華工最後回到了中國。除去留在英國和法國的華工,大約有2萬名華工杳無音訊,埋骨他鄉。

中國勞工都是從中國挑選過來的18-40歲、身強力壯的勞工,吃苦耐勞,悟性又高,不少法國女性也發現勞工的自律優點,她們對華工漸生好感。

留在當地的勞工,自行組織起來,成立會所制,傳承中國文化,他們依然過著中國傳統節日,發揚中華傳統文明。

中國傳統文化活動,是當地的一大盛景。中國勞工把每月工資中的大部分節省下來,按時寄回家,剩下的生活費也花得非常節省。

俄國也在山東和東北招募勞工,中國勞工到俄國後,與俄國人俘虜的奧地利戰俘,在一塊幹活。

最早到俄國淘金的華工,他們不是中國勞工,他們遭受的待遇更加惡劣,時常面臨死亡的威脅,在冰水中淘金,很多人落下殘疾,很多人最後沒有回到故鄉。

有些中國勞工,參加了蘇維埃政權的軍隊,與列寧組織起來的工人農民,並肩作戰,他們表現出的勇敢精神,使列寧看到“東方的曙光,在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列寧立即簽發了從中國團抽出100名戰士,充實到契卡工作的命令。不過後來,在軍隊裡的中國人遭到大清洗。

中國勞工付出的多,有些待遇還算可以,他們把錢大都寄回家鄉,可惜是盧布,有些山村父老,最後也沒把盧布花出去。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侵佔了越南,東南亞從此成為各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他們要開發土地,因當地人未完全馴服,只能僱用外來人。中國境內的一些人口販子趁機活動,在廣州灣設立南洋招工機構,誘騙破產或失去土地的華人,讓他們自己出賣自己,赴南洋“碰運氣”、“找財路”,不少人就此上當。

南洋華工大多來自粵東潮州、惠州等地和珠江三角洲各縣、海南島等地,到南洋後,開闢馬路、修建港口,披荊斬辣,用繁重的體力勞動拼命開發原始森林。

有的人販子,還將中國婦女販賣到南洋,有的當保姆,有的進英國、法國開辦的工廠打工,也有的從事見不得人的工作。東南亞地處熱帶,白天陽光蒸灼,室內悶熱,至久不散;加上森林內蚊蠅極多,吮人血液,痕癢徹心。他們又受山林瘴氣侵襲,勞累過度,瘟疫時生,根本沒有什麼衛生醫藥;發病與死亡率極高。

人販子招收海南島的華工,由海航的大帆船負責收集和輸送,每船可乘百人,靠近海岸線航行,前往馬六甲、新加坡等地登陸。

也有的華工,被販賣到南美國家,遭受非人待遇,華人起來反抗,遭到血腥鎮壓,大清國駐墨西哥代辦沈艾孫向墨西哥政府發出通牒,要求懲辦兇手、撫卹死難者家屬。

為了保護南美的華,參加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的“海圻”號巡洋艦,奉命前往墨西哥和古巴,墨西哥政府正式向清政府賠禮道歉,並接受清政府提出的賠償要求,古巴政府在見識到“海圻”號雄風的時候,也表態“古巴軍民決不會歧視華僑”。

在歐洲的中國勞工,與南洋華工,不是一回事,南洋華工是清朝末年的“下南洋”人口大轉移,而在歐洲的勞工,是北洋政府以特殊方式,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遠赴歐洲的中國勞工,乘軍艦或是輪船,飄洋過海,船艙里人滿為患,條件十分惡劣,有些人沒能踏上歐洲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