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八路軍一文一武,兩員大將殉國!武指左權,文指誰?

1942年5月,侵華日軍調集大股兵力,突然對太行遼縣麻田一帶實施“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設在此地的八路軍總部與《新華日報》華北分社,已然危在旦夕。

大敵當前,時任社長的何雲在處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仍堅持率領社員們一邊出版《新華日報》華北版,一邊與友軍並肩作戰,遲滯日軍。正是他們的努力,位於延安的新華總社,始終接收在戰區內發來的第一時間戰報。值得注意的是,鉛印版的01號、02號,就是在左權將軍犧牲前的一、兩天內發出的。

包圍圈在不斷縮小,報社的處境越發艱難。由於行動不便,報社並未第一時間跳出敵人包圍。為避免被俘,何雲要求社員們化整為零,進入山中就地隱蔽。居無定所、忍飢挨餓,沒有打垮這些意志堅定的戰士。他們在老百姓的幫助下,藉助地形不斷地抗擊來犯之敵。

也難怪日後有一段詩句形容何雲:“一紙傳播革命種,文人鐵骨顯崢嶸。烽火硝煙不畏懼,挺立太行迎日升。”

劉伯承:八路軍一文一武,兩員大將殉國!武指左權,文指誰?

何雲(1905-1942)社長雕塑

何雲是浙江上虞人,早年求學復旦,後留學日本。1931年9月18日,日軍悍然挑起“柳條湖事端”,入侵我東北,還在唸書的何雲聽聞此事,當即打包行李,乘坐渡輪回國抗日。1933年6月,他因抨擊蔣氏在東北的“不作為”而入獄,後經組織多方營救,重獲自由。

1937年底,還在延安擔任《新華日報》“國際新聞”專欄編輯工作的何雲,受命前往華北晉東南的抗日根據地,著手《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創立工作。在他的努力下,1939年1月,該報的創刊號在戰火中誕生。而在當時的抗日軍民眼中,新華日報不僅是“華北人民的聰耳、慧眼、喉舌”,更是“華北抗戰的嚮導”。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該報的發行量便超過3萬份,廣受太行山區軍民的歡迎。

1940年夏,日偽在華北地區大搞“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妄圖用“掃蕩”、飢餓來瓦解八路軍等抗日武裝。他們萬萬沒想到,就在當年的8月,彭德懷將軍集中20萬軍力,發起舉世矚目的“百團大戰”。作為宣傳人員,何雲也深入一線部隊採訪,報道了無數震撼人心的新聞。

劉伯承:八路軍一文一武,兩員大將殉國!武指左權,文指誰?

參加百團大戰的八路軍將士凱旋歸來,沿途百姓熱烈送行

劉伯承:八路軍一文一武,兩員大將殉國!武指左權,文指誰?

何雲社長,攝於百團大戰前

1941年初,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成立,何雲兼職分社長。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心血都灌輸到了報紙上。無論是編輯、排版、校對、印刷,都親力親為。在這位“以筆墨代槍炮”的社長眼中,每一張報紙,都是回擊敵人最好的利器。

《新華日報》華北版自1939年1月1日創刊,至1943年9月25日終刊,共計出版845期,鉛印捷報15期,戰時版4期。一份份沉甸甸的《新華日報》,都有何社長的心血。

同樣是1941年,日軍調集5000餘人的兵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對太行腹地展開“空地協同掃蕩”。敵人來襲,何雲卻始終沒有將報社向後轉移一步。為擴大敵後新聞陣地,他甚至親自選派了一批年輕幹部,前往地方報社開展工作。《太南導報》《冀西日報》……這些超過百種的報刊在敵後遍地開花,揭露日偽的狼子野心,警醒無數百姓。

劉伯承:八路軍一文一武,兩員大將殉國!武指左權,文指誰?

《新華日報》華北版原件

對《新華日報》華北版在敵後的巨大作用,朱老總曾這樣形容:“《新華日報》一張報紙,就抵得過日本人一枚炮彈。而且,他們天天都在浴血殺敵。”

1942年5月28日,何雲與一部分社員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大羊角一帶被日軍重兵包圍。戰士們三次發起突圍,相繼失利。最後時刻,何社長對警衛員交待:不要揮霍子彈,要留下兩顆,一顆打向他,一顆留給警衛員自己。

最終,這名英勇的新聞戰士犧牲在沙場之上。他的警衛員也遵照社長的指示,最後時刻舉槍自盡,堅決不做俘虜。聽到何雲犧牲,劉伯承十分悲痛:“八路軍一文(何雲)一武(左權)兩員大將先後殉國,實乃噩耗!”

新中國成立後,何社長的遺骨遷移至晉冀魯烈士陵園,長眠於左將軍墓之左側,供遊人瞻仰。

劉伯承:八路軍一文一武,兩員大將殉國!武指左權,文指誰?

何雲烈士之墓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