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引言

貨幣交易大約起源於四千年前,也就是說,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交易的國家之一的中國,已經有了接近四千年的歷史。中國最早的貨幣稱之為“貝幣”,也就是由在海邊撿到的貝殼打磨製作的,而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才出現了以金銀為代表的固定貨幣。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也是中國在北宋時期發明的。

商品的生產與交換產生了貨幣,而在還沒有出現貨幣等時候,人們通常進行的是物品與物品的交換,儘管這種方式在不斷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甚至已經有了較為固定的時間和場所,但仍舊不能掩蓋這種方式效率低下的缺點,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需求更加膨脹,以物易物變顯得繁瑣了,於是古人開始拿貝殼當一般等價物,以此進行交換,就產生了我國最早的貨幣——貝幣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夏商時期的狀況

史料記載中,夏朝就出現了以貝殼為媒介的交換。而最早的貝幣產生於的商代,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商代常用的是一種齒貝,往往將背面磨平,再在貝殼上打出一個小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商代晚期,因為交易次數的不斷增多,加之貝殼是易碎品,容易損耗,由貝殼打磨的貝幣逐漸供不應求,於是便出現了用石頭、骨頭等打磨成的“仿幣”,流通入市場,其價值等同於一般的貝幣。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事情還出現了用銅鑄造的金屬貝殼,可以說銅鑄幣是後期錢幣的鼻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以銅鑄造的錢幣逐漸成為了各國的主流貨幣。但因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所以各國之間的貨幣並不相同,每個國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貨幣交易體系。主要代表有楚國使用的蟻鼻錢,齊國使用的刀幣,以及流通在三晉兩週地域的環錢,不過因為各國貨幣不同,跨國的交易很是繁瑣。

《白話二十四史·明史》中記載:“雲南俗以貝為錢,官欲行鈔法,民反不利,賽典赤實聞,請仍行貝。雲南山路險遠,盜賊出設,旅行不便。”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古代貝幣

秦漢時期:貨幣發統一與發展

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為了對全國統治的順利進行,秦始皇下達了一系列的政令。比如統一文字,統一度量,除此之外,還統一了各國的錢幣。秦朝廢除了原本在各國流通的刀幣、鏟幣、環錢等,發行了統一的貨幣。秦朝的貨幣是以原本的“秦半兩”為基礎,鑄造的新幣。從此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雜亂無章的貨幣發行局面,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貨幣的統一。

漢承秦制,漢朝是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漢朝的錢幣也是以重量來命名的。具體可分為三銖錢、四銖錢以及五銖錢。三銖錢在漢武帝建元元年開始鑄造,以為錢幣上有“三株”的字樣而得名,實則三銖錢錢重八銖。三株錢剛剛鑄造發行了一年,便停止使用了,因而漢朝的三銖錢是中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了。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株錢

所謂四銖錢,錢重半兩,所以又被稱之為“漢半兩”,因為四銖錢的製造較為規範,順應了當時的國民需要,所以四銖錢一直沿用了四十年之久才被廢除。歷史上發行最多,使用最久的錢幣是五銖錢,元狩五年開始鑄造發行五銖錢,五銖錢是漢朝第四次幣制改革的產物。因為這種錢幣重量適當,被廣大百姓所接受,幣制適當,符合經濟發展水平,所以五銖錢一直被沿用到了隋朝,歷時739年後,才被廢除。可以說是古代最為成功的貨幣了。

《舊唐書》記載:“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仍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州。”

可見自唐代開始才正式廢除五銖錢。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秦半兩錢

漢末到南北朝:貨幣再度多樣化

東漢末年分三國,東漢末年漢朝政權衰微,局勢動盪,劉備、孫權、曹操三足鼎立,爭奪天下,也紛紛建立了自己打國家,統一的錢幣制度也逐漸開始分化。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蜀漢,主要使用“大錢”,代表幣種有直百五銖、直百等;孫權建立的東吳,同樣使用“大錢”,代表幣種是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曹操的曹魏政權依舊沿用東漢的錢幣制度,鑄造五銖錢。

三家歸晉之後,西晉時期的錢幣沿用曹魏舊錢,全國統一使用五銖錢,同時再西晉時期,以物易物風氣再起,谷帛等實物,也成為了交換物品的中間物。而到了東晉,五銖錢被廢除,不再使用,改用舊時東吳的錢幣為國家法定錢幣。隨後又出現了另一種新的錢幣,名為“五銖小錢”,相傳是由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被人們稱之為“沈郎五銖”,也受到了官方認可,流通於市場之中。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國時期地圖

東晉十六國時期,“成漢”國漢昭文帝李壽,以年號為名稱,鑄造發行了“漢興”錢,是歷史記載中,中國最早的年號錢幣。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大分裂時期,諸侯並起,政權林立,錢幣更是種類繁多,難以統計。而且南北朝時期,私鑄錢幣現象時有發生,使得幣值更加混亂。不過自北魏開始,錢幣逐漸不再以重量記名,而是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通典》中,對東吳錢幣有這樣的描寫:

“吳孫權嘉平五年,鑄大錢,一當五百,文曰"大泉五百",徑一寸三分,重十二銖。而使吏人輸銅,計鑄畢,設盜鑄之科。赤烏元年,鑄一當千大錢,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東吳“大泉五百”錢幣

隋唐宋元:錢幣的統一與紙幣的出現

隋朝建立之後,隋文帝於開皇三年再度鑄造發行了五銖錢,以此為統一的錢幣,並禁止舊錢的流通,使中國長期混亂的貨幣開始歸於一統。唐朝建國之初,沿用隋朝發行的五銖錢,但到了唐高祖武德四年,隋朝的錢幣被下令廢除,取而代之的便是我們現在很是熟悉的“開元通寶”錢幣。

“開元通寶”在錢幣的形式上採用的是秦朝的方孔圓錢,鑄造規範則是沿用了西漢時期的五銖錢,雖然錢幣“開元通寶”以“開元”為名,但它並不屬於年號錢,眾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便是“開元”,但李隆基生於盛唐時期,而“開元通寶”初唐便開始鑄造了,二者都有“開元”只不過是巧合罷了。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開元通寶

到了宋朝,隨著經濟的發展,貿易的繁榮,經商者出門在外需要攜帶大量的銅錢,頗有不便,於是紙幣便應運而生了,在北宋初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款紙幣,稱之為“交子”。但是有趣的是,紙幣雖然發明於宋朝,但是真正流行起來,卻是在元代。

《宋史》中記載:“八月甲寅,詔兩淮行鐵錢交子。戊午,總領四川財賦楊輔奏:已蠲東、西兩川畸零絹錢四十七萬緡、激賞絹六萬六千匹。詔獎之。自是歲以為例。”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北宋交子

明清時期:白銀進入貨幣市場

白銀作為錢幣早有流通,但是正式被國家設置為法定流通貨幣還是在明代,明代市場上主要流通的貨幣有白銀和銅錢,明初時期還發行有紙幣,但因為通貨膨脹而被廢除了。在明代,百姓使用的貨幣通常是銅錢而非白銀。

小說情節和影視劇作品之中,常常可以看到,酒館內的食客,酒足飯飽之後,放下些許散碎的銀兩,店小二也不細數便收起來了,實際上這都是杜撰的情節。通過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經過換算之後,古代的一兩銀子,按如今的市斤,可以夠買六十斤豬肉,或者將近八十斤牛羊肉,肯定不可能隨隨便便的就丟出一塊。古時候為了稱量銀子重量,還專門發明了一種工具,名叫“戥子”,可見當時人們對銀子到看重。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明史》史料

清朝建國之後,交易主要以還是白銀為主,百姓之間小額的交易往往用錢。清朝初年,還是按照中國曆來的傳統,以模具制錢,後來西洋機器傳入我國後,則改用機器鑄錢。清朝末期,太平軍攻佔天京夠,也發行了一段時間的銅錢。

《明史》記載:“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聲已震,然後進取兩廣,猶反掌也。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辭去。賜銀幣襲衣。後數歲,削平天下,規模次第,略如兌言。”

由古代交易錢幣的變化入手,分析幣制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明代銀錠

評價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物,貝幣的出現,結束了物物交換的時代。貝幣充當了一般等價物,方便了古代人的貨物的交換,促進了經濟發展。而銅錢出現,取代了貝幣,使得貨幣有了固定點材質與形狀,更加規範化。

紙幣的出現,是中國乃至世界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具體體現,“交子”的誕生,使得商賈外出經商,不必攜帶繁重的錢幣,有利於交易進行,而且發行交子,還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推動了經濟發展。

當然,紙幣的出現也有弊端,元末奸佞專權,整個朝廷被貪腐之氣燻爛了,再加上各地天災人禍不斷,加速了國庫的虧空,為轉嫁財政危機,朝廷印錢毫無節制,很快就造成了通貨膨脹,紙幣大幅貶值,百姓民不聊生。紙幣把元朝推向繁榮,最終也將帝國拉入火坑。

而明清時期白銀的廣泛使用,主要是適應了世界範圍內貿易來往的體現,白銀和黃金作為流通貨幣,可以進行跨過的商貿交易。從物物交換的侷限,到大宗交易使用銅錢的不便,再到紙幣的流通,錢幣的每一次發展,都對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濟發展推動了幣制的改革,反過來,幣制的改革,也在推動經濟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書目:《舊唐書》、《白話二十四史·明史》、《宋史》、《通典》、《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