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練何,河內(今沁陽市)人,本東姓,唐貞觀年間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兵部尚書李勣伐高句麗(今朝鮮半島),獻火功策,南蘇羅城(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遂破之,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上述內容在《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頁)、欽定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舊唐書》《中國通史》第六卷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下冊)、《資治通鑑》唐紀、《尚友錄》卷十八、《舊唐書太宗下》卷三、《新唐書太宗本紀》卷二、《列卿錄》,等書均有記載。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夏曆十月,臨渝關內的漢武臺,呈現出一派隆重節日的景象,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將士們雀躍歡呼,舉行刻石記功的慶典活動,慶祝征伐高句麗勝利歸來。慶典活動由太宗皇帝親自主持。這次征伐高句麗,成績最大而損失最小,攻克了高句麗素稱為“保壘”的南蘇羅城。這次戰役功勞最大的,除了李世民賜姓、封公的三軍統帥李勣外,還有被賜姓、封侯的總管府錄事參軍東何。這樣一算,練姓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故練氏後人奉東何為練姓的得姓始祖。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東何,字子俊,世居河內,才思敏捷,智勇超常。因精練兵戎有素,被李勣舉薦,並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委任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負責訓練兵勇。他為唐朝訓練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為徵藩平亂獻了一個又一個的奇策。

唐太宗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等仍是臣服於唐王朝的藩屬之邦。它們佔據著遼東和朝鮮半島,間有宿仇,迭相攻擊。唐因派使臣進行調解,調解不遂而介入他們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蓋牟、遼東本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復之意。所以,李世民決定用兵高句麗。這次征伐高句麗戰役,李世民率軍親征。東何帶領著他訓練過、被稱為“鐵騎”的數千精兵,在李世民帳下聽命。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戰事開始後,前方的士兵向李世民稟報:“李勣將軍已把南蘇羅城包圍得水洩不通,由於城牆堅固、高大,仍無法攻下。”李世民馬上令東何帶領“鐵騎”隨駕臨陣,以助李勣。

東何臨陣觀察:五月的天,本來又悶又熱,但此時陣陣的西南大風吹來,令人神爽。他即向李世民獻計:“陛下,臣認為,欲破此城,宜藉此時的西南風用火攻城。我帶領騎兵,備足火種、火藥,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內,火借風威,風隨火勢,勝似十萬雄兵。然後由李勣元帥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李世民贊同,即派遣練何帶領敏捷士兵登上衝杆的頂端,點燃西南城樓。(《唐書》記載:時間是貞觀十九年五月甲申日)。傾刻間,熊熊烈火,猶如周瑜火燒赤壁日,孔明火困司馬時。談笑間,火勢蔓延,很快燒到城中,整個南蘇羅城一片火海。李世民指揮將士們登城。高句麗兵雖奮力作戰,但終於抵抗不住,守城的官兵許多被燒死,不死的投降。南蘇羅城被攻破。唐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人,獲百姓男女四萬口,繳獲戰勝品無數,唐朝將士傷亡極少。同時,把遼東城攻為遼城州。此役也是李世民領兵親征最滿意的戰役。東征首次大捷,又時值月中的夜晚,滿月當空。李世民登臨城頭,看城內城外燈火萬盞、營帳林立,心情豁然開朗,詩興大發,於是,詠成《遼城望月》: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戰事結束後,李世民在臨渝關的漢武臺主持舉行刻石記功、論功行賞慶典活動。其中東何因“精練軍戎”有素、獻火攻策有功,被李世民賜姓為“練”,封岐山侯。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因此,東何是練氏的始祖。李勣元帥贊曰:“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後來練何把李勣元帥的讚詞作為子孫名字的排行字輩。《練氏宗譜》記載:何公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可見,練何用子孫的字輩,要子孫永遠記住賜姓封侯的輝煌歷史。

沁陽曆史名人,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的“練何”將軍

據《練氏家譜》記載:“練何世居河南省河內縣”,即今河南省沁陽市,葬縣西北邊20多公里外的”紫金壇”上(即今神農壇),二世及旁三世、四世,“葬三尖山、芝嶺”,沁陽市有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芝嶺,與譜載符合。2005年6月、2007年7月,中華練氏聯誼會曾遠赴沁陽市神農山“紫金壇”尋根謁祖。在2014年農曆十月廿三定為“練誕節”每年的這天都會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練氏後代來到沁陽趙寨祭拜祖先,一句“我姓練我自豪”說出了練氏後代的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