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1938至193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被英法出賣而消失的國家

在國際棋局的博弈中,往往充斥著數不清的妥協、交易和利益輸送,這種情景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表現的尤為明顯。比如1938年至1939年間,一個國家就為了世界能夠獲得“永續和平”而被瓜分了,這個國家是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年輕國度。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因為絕佳的戰略位置、發達的工業和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而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獨裁者覬覦的對象。而在此關鍵時刻,原本應該竭力遏制希特勒侵略行徑的英、法卻淪為了德國鯨吞捷克斯洛伐克的幫兇,在保持歐洲和平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掩蓋之下,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消失了。

圖說1938至193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被英法出賣而消失的國家

一.捷克斯洛伐克是如何被瓜分的?

1.1938年10月在英法等國的縱容下,希特勒如願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蘇臺德地區是德意志人聚居區,但其在一戰以前是奧匈帝國的地盤,從來不是德國固有領土。

2.10月7日,斯洛伐克在德國策動下成立了所謂的“自治政府”。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總理提索發表“獨立宣言”,並請求德國派兵保護。3月16日,德軍開入斯洛伐克。

3.3月15日凌晨,希特勒強迫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一位66歲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老人家在早已擬定好的協定上籤了字。同日上午十點,一輛輛德國裝甲車和一列列荷槍實彈的士兵在猛烈的風雪中進入了布拉格,許多布拉格民眾雖然揮舞手臂列隊迎候在道路旁,但其中大部分都用手帕擦拭著溼漉漉的眼睛。這一日,一個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復存在了。

4.在捷克斯洛伐克為和平而“消失”的過程中,匈牙利、波蘭也是“盡了一份力”的。1938年11月,妄圖恢復舊有疆域的匈牙利在希特勒的親自操刀下如願獲得了斯洛伐克南部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波蘭亦在德軍進入蘇臺德地區的時候趁火打劫了捷克的切欣地區。

圖說1938至193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被英法出賣而消失的國家

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德國實力劇增。捷方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40個師不再與德國為敵,聞名歐洲的斯科達兵工廠也落入德國之手,開始源源不斷地為德軍生產各式武器裝備。而藉助德國力量擴展了領土的匈牙利也同希特勒越走越近。

二.英法兩國的助攻

在希特勒將屠刀伸向其羸弱近鄰的時候,曾經宣稱保障捷方邊界安全的英法兩國卻輪番威逼利誘捷克斯洛伐克讓步,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未來的歐洲是永續和平的。那麼英國人和法國人究竟是如何出賣別國利益來滿足第三帝國獨裁者的呢?

1.向捷克斯洛伐克發出最後通牒

1938年9月1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聯合法國共同起草了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聲明,要求捷方將蘇臺德地區內德意志人超過50%的區域立即交於德國,如果捷方拒絕,就將承擔挑起戰爭的責任,到時英法兩國將置身事外。一個小國必須把自己的領土拱手讓給侵略者,否則就是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英法兩國的強盜邏輯可謂是蠻橫到了極點。

2.主動向希特勒投懷送抱

圖說1938至193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被英法出賣而消失的國家

為徹底壓服捷克斯洛伐克,9月28日,張伯倫主動寫信給希特勒,建議召開多邊會議,討論領土割讓事宜。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國領導人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簽署了《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給德國的協定》,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協定規定捷方將蘇臺德地區及捷南部與奧地利接壤的地區交於德國,而且在轉交過程中捷方不得損壞上述地區的任何設備。

此次會議中最匪夷所思的是捷克斯洛伐克雖然是事件的直接當事國,但是其代表卻未被允許參加會議,他們只是在會議結束後宣讀了已經簽署了的協定文本。因為在英法兩國看來,不管捷方作何答覆,這個協定已被接受。

三.英法綏靖政策探因

1.英國衰落而奉行綏靖外交

圖說1938至193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被英法出賣而消失的國家

英國首相張伯倫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不僅失去了海上霸權優勢,而且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經濟的停滯不前和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使英國在面對德國的威脅時,雖然開始了重整軍備,但其對英德戰爭的可怕後果卻表現的憂心忡忡。當時英國的主要考慮是再次走向繁榮和維持住在資本主義體系中的競爭力,為此英國希望英德之間達成總諒解。而為了最終實現總諒解,奧地利、蘇臺德、波蘭等都是討價還價的籌碼,所以英國完全不顧捷克斯洛伐克的核心利益,屢次滿足希特勒的擴張胃口。1938年9月27日,張伯倫在當日的廣播演說中就公然表示:我們對一個在強大鄰邦壓境下的小國無論抱有多大同情,都不能為了它而使整個不列顛帝國捲入到一場戰爭之中。

2.法國因內政不穩而趨向保守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政府更迭頻繁,從1920年1月米勒蘭組閣算起,一直到1940年3月達拉第下臺,法國共經歷了40屆政府,其中1926年組閣的赫里歐僅維持了3天就匆匆下臺了。而法國政府之所以更迭頻繁,一是法國政黨眾多,政府在議會中缺乏穩定多數;二是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法國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化,從而導致代表不同階層的政黨在議會中展開了激烈鬥爭。而內政不穩在外交方面的體現則是法國的對外政策日益趨向保守,面對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法國常常隱忍不發。

圖說1938至193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被英法出賣而消失的國家

當然英法兩國的綏靖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國內民意的反映。比如法國總理達拉第在簽訂慕尼黑協定返回巴黎時,迎接他的是黑壓壓歡呼“和平、和平”的人群。張伯倫也一樣,他不僅受到了人們的夾道歡迎,而且在白金漢宮受到了英國國王的熱情接見,在英國人看來,彷彿他們這一代人享受和平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了。

就這樣,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在英法所謂的保證歐洲永續和平的名義下,被三國瓜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