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實際是四國鼎立,三國為何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相信不少讀者對於過去的三國時代是比較感興趣的,這要歸功於《三國演義》對這段歷史的敘述,讓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浮現於人們的眼前,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最終還是曹操、劉備、孫權站到了最後。

實際上這三人的勢力在最初並不大,董卓、袁紹、袁術比起他們,似乎更有機會一統天下,成就統一大業,但是魏蜀吳及時抓住了屬於自己的機遇,因此才取得了成功。

東漢末年實際是四國鼎立,三國為何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到了後來,除了這三國之外,還有一個軍閥政權,也就是說東漢末年實際上是四國鼎立。被抹去的是哪個呢?這就是遼東太守公孫度所創立的遼東政權,說到公孫度,大家一定會想到另外一個佔據幽州一帶的軍閥公孫瓚,實際上兩人並沒有什麼關係。

公孫度董卓的部將徐榮關係非常好,因此他藉著後門的關係,當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公孫度就討了一個遼東太守當,這是公元190年的事情,此時的公孫度到了不惑之年。

東漢末年實際是四國鼎立,三國為何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當時的遼東,距離中原偏遠,地廣人稀,也沒啥戰略資源,,公孫度前後和公孫瓚袁紹都做過鄰居,他也會審時度勢,面對中原的鬥爭,謹慎地保持中立,在加上袁紹等人對遼東也沒啥興趣,就放任他在這裡折騰了。

因此公孫度在當地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遼東的勢力一點點的壯大起來,同時他又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進行鐵腕統治,並且儼然以遼東王的身份自居。

東漢末年實際是四國鼎立,三國為何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在對外擴充疆土上,公孫度也沒閒著,他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騎兵部隊,東討伐高句麗,西擊烏恆國,將漢朝的疆土擴大到了遼東半島,儘管這個時候公孫度勢力非長,但是袁紹他們心裡也很清楚,需要依靠公孫度來抵禦牽制匈奴以及高句麗等國家,因此對他也是聽之任之了,公孫度死後,他的兒子公孫康就即位了,儘管公孫康對外依然自稱為遼東太守,但是他在內,使用的是漢天子規格的車攆,穿的是朝服,儼然有了遼東王的派頭。

東漢末年實際是四國鼎立,三國為何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紹勢力被曹操擊潰,他的兒子袁尚袁熙來投奔遼東,公孫康也很明白,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很明智地將其斬殺,獻給了曹老闆。曹操覺得這個人十分知趣,就將他封為了左將軍、襄平侯,公孫家得益於長久的統治北方,220年曹丕繼位後,為了安穩遼東,又封他為大司馬。

公孫康打不過曹操,決定就繼續沿用父親的策略向外發展,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在國內城和高句麗主力部隊進行決戰,大破其軍,並且攻佔都城,公孫康隨即將此地設置有帶方郡進行管轄,名震朝鮮半島。

東漢末年實際是四國鼎立,三國為何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不過公孫康心裡面明白,儘管他在北方顯赫一時,但是等到南方的曹魏政權騰出手來,肯定會收拾自己,因此他積極的派遣使節,和吳蜀聯合,做相互照應,而魏國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遼東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迫使其囤積大量部隊與北方邊境,魏國企圖剿滅這個政權的想法已經很久了,奈何蜀國諸葛亮屢屢進軍北伐中原,導致他們遲遲無法對其下手,不過諸葛亮死了之後,蜀國進入了短暫的權力交接真空期。

東漢末年實際是四國鼎立,三國為何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魏國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公元238年,司馬懿帶領大兵壓境,遼東雖然兵強馬壯,但那只是針對高句麗而說啊,強大的魏軍很快就迫使其投降了。公孫政權在遼東統治的時間,實際上有48年,比起蜀國還要延續的長,為什麼《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不說呢?應當是這塊地區遙遠,進行的又是外部的戰事,對於中原內部的變化起不到太大的影響,遼東政權在演義中也就鮮有提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