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越南是中國南方一個領國,位於中南半島上。在古代,越南曾經是中國一個郡縣,後來又為藩屬國。在中國古書上稱為南越、交趾、安南、大越等。在1803年,嘉慶皇帝改賜國號為“越南。”在1885年,中法戰爭清朝失敗後,就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權,之後越南就變為法國的殖民地,在1950年中國與越南建立外交關係,越南才為當代中國的領國。本文就以古代中國中原王朝與越南發生幾次戰爭的原因特點做深入分析,進而研究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與影響因素。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越南地圖

古代中國征討越南幾次戰爭

  • 設置郡縣制度的戰爭

古代中國征討越南的戰爭,剛開始是圍繞郡縣制度展開的。第一次戰爭發生,是西漢的漢武帝平定南越國。戰爭背景,就是秦末農民起義天下大亂的時候,原來秦朝的南海龍川令趙佗在亂世之中趁機吞併了桂林、象郡,然後自立為南越武王。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由於國力衰微,默認了南越國的政權,並且保持良好的關係。之後,南越國勢力逐漸擴大,領土範圍直覆蓋到今天廣西、廣東大部分,以及雲南和貴州小部分一帶。伴隨著領土的擴張,南越王的野心也膨脹起來。在呂后掌權時期,南越國與西漢關係交惡起來,甚至還發生過戰爭。在漢文帝即位的時候,雙方關係有所緩和。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西漢與南越國

漢武帝時候,南越國趙佗去世。這時候,垂相呂嘉趁機篡奪了南越國的軍政大權,自封為王。這時候,由於經歷了漢初的“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西漢國力也強盛起來。漢武帝就有實力解決北方的匈奴與南方的南越國問題。在公元前112年,呂嘉謀反,試圖想吞併西漢。漢武帝就命令楊璞、路博德等大將派兵五路分別攻打南越國。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當時,西漢大將路博德在攻打南越國的時候,沒有采取趕盡殺絕的辦法,卻是一邊攻打一邊設置營壘招降。具體來說,就是對投降西漢的南越國將領,都賜印之後便放走,讓這些招降的將領奉勸其他南越國將士歸服西漢。第二年,當呂嘉叛亂被平反之後,南越國也就滅亡了。

當漢武帝征服南越國之後,就在當地設置了九郡:

簷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其中簷耳和珠崖在今海南省內;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在今兩廣之地;交趾、九真、日南則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之後,漢武帝在原來南越國基礎上建立各個郡。同時,設立管理鹽業的鹽官,以及發展農業的圃羞官和漚浦官等官職。漢武帝還非常注重當地教育發展,引進當時西漢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徵辟制。這樣,不少古越南人也能有機會入西漢朝廷為官。此外,漢武帝注重在當地開放發展貿易,傳播中國文化。如後漢書記載:

“後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1]

這些措施有利於嶺南地區與越南地區的發展,縮小與中原王朝的差距,也有利於郡縣制的穩定。

古代中國與越南圍繞郡縣制的第二次戰爭,是在東漢馬援平定二徵之亂。戰爭起源於漢武帝在原來南越國建立郡縣之後,由於當地的語言風俗與中原地區相差太大,只能讓中央朝廷派遣的郡守管理原來南越國各個郡,教導當地人禮儀與耕嫁。在郡之下的各個縣,就由當地的雒侯、雒將來主管。這樣,雒侯、雒將猶如當地的土皇帝,掌控地方一切。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在東漢光武帝的時候,為了加強對古越南一帶的管理,對古越南各郡縣徵收“調賦”,這就影響了當地雒侯、雒將的收入,威脅他們的利益,加深了他們與中原王朝的矛盾。這次戰爭的導火線,就是朝廷派遣的交趾太守蘇光在管理古越南時候也比較貪暴,激化了地方與中央朝廷的矛盾。於是,在公元40年,蘇定把當地雒將之女徵側的丈夫依據法律處死的時候,憤怒的徵側為丈夫報仇,就與妹妹徵貳起義發動叛亂,並且自立為王,沒多久佔領了六十五個城邑,歷史上就叫做“二徵之亂”。公元42年,光武帝封馬援為伏波將軍,從水陸與陸路同時攻打交趾。在公元43年,二徵姐妹被俘虜且斬首,馬援也率兵繼續攻打二徵之亂的殘餘勢力。直到公元44年,二徵之亂才被完全平息。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二徵姐妹

馬援將軍在平定交趾叛亂的過程中,“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也就是在當地推行漢朝的法律,廢除原來統治越南的舊制度,廢除原來腐朽的雒侯雒將管理各個縣事務的制度。同時,在郡縣裡修建城牆,灌溉水利,也有利當地農業的發展。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馬援將軍

  • 履行宗主國出兵義務的戰爭

公元968年,古代越南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當時,宋朝沒有完成統一戰爭,無暇顧及邊緣地區的越南,所以就順水推舟承認為“列藩”,封丁部領為交趾國的郡王。至此,越南就成為古代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之一。古代中原王朝作為宗主國,擁有維護越南國內正統王朝安危和地位的義務。如越南國內發生叛亂的時候,中原王朝應該有義務出兵保護,承認古越南國王的正統王權。在越南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中原王朝擁有出兵援助的義務。當越南與周邊占城等國家有爭端與摩擦的時候,中原王朝有出兵調節的道義。日本學者山本達郎統計,從北宋到明朝時期,也就是公元973-公元1251年,越南向宋朝朝貢57次。明朝時候從公元1368-公元1637年,越南對明朝朝貢79次。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北宋與領國

話說到丁部領在當越南國王持續的時間也不久。由於皇位繼承人問題處理不當,造成了皇室成員的內鬥,為外人篡奪政權制造了機會。之後,丁部領和丁璉被弒殺,然後國內官職為十道將軍的黎桓擁護年僅有六歲的丁璇為越南的皇帝,自封為副王。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丁部領

當時,宋太宗考慮到黎桓的叛逆舉動挑戰了宋朝作為宗主國的地位,自己也有維護藩屬國正統王權的義務。如果不鎮壓這一次叛亂,其他藩屬國就認為中原王朝軟弱可欺,也會接二連三發動叛亂,影響到中國邊境的安全,這是古代中原王朝不允許的。所以,宋太宗都用責任出兵征伐黎桓的叛亂。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丁部領時候的越南

於是,公元980年,宋太宗命令孫全興、崔亮等大將從陸路方向,劉澄、賈堤等大將從水陸方向進攻越南。戰爭初期,黎桓剛登基為副王,率兵與宋軍作戰,在支陵江一帶把宋軍打敗,宋軍的轉運使侯仁寶也被擒殺。吃了敗仗的宋軍,只好被迫回朝。但是,這一次戰役也消耗了國家的勢力,黎桓也有自知之明,認為繼續與宋朝打持久戰也是消耗不了。於是,黎桓就主動派遣使者來宋朝,主動上書表示謝罪。之後,公元986年,宋朝作為宗主國,加封黎桓為檢校太保且做賞賜,之後多次加封,就相當於承認黎氏政權在古越南的正統地位。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當時,北宋朝廷轉變態度,由征伐變為承認黎氏的篡奪丁朝王權為正統與合法,也是有現實因素的。丁部領的小兒子年幼,母親楊氏太后也沒有任何實權,母子都是為黎桓的傀儡。而且,黎桓的篡位也是一種事實,再加上他連年入貢表示忠誠,宋太宗也順水推舟賣個人情,就承認了黎氏政權的合法,並且做賞賜與多次加封。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越南博物館黎桓的畫像

蒙古對抗越南的戰爭,是北方遊牧民族發動的戰爭,不屬於受著儒家文化影響中原王朝發動的戰爭,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至於1885年中法戰爭,大清出於宗主國義務派兵幫助越南抗擊法國侵略者,那是1840年之後近代的事情,本文不做討論。

抗擊越南對中越邊境侵略戰爭

古代中國與越南的宗藩關係中,有時中原朝廷對越南的出兵也不都是盡宗主國的義務,有一部分也是越南屢次侵略中國邊境,中原王朝發兵做反擊。根據史料記載,越南在宋朝和明朝時候,都多次入侵中國的邊境。剛開始,中原王朝都是持著剋制與忍讓的態度,約束邊疆官員,採取詔諭令其歸還人員和加強邊防等和平解決的辦法。但是,越南這一邊卻認為軟弱可欺,進而變本加厲的侵略。最後,中原王朝忍無可忍,就出兵把侵略邊境的越南軍隊趕回老家,並且乘勝追擊到越南境內以達威震的目的。基本上,中原王朝這個目的達成之後,就撤兵。唯一的例外,就是明成祖時期的征伐安南之後先後設立了交趾布政司,統治了二十年之久。本文就選取宋朝熙寧戰爭與明朝明成祖征伐安南的戰爭為例子。

  • 宋朝熙寧戰爭

宋朝熙寧戰爭發生的背景,就是公元1009年,越南李氏篡奪了黎氏,建立了長達兩百餘年的李氏王朝,也是越南歷史上最悠久的朝代和最強盛的時代。在對外關係上,李氏王朝都實施積極對外擴張的政策,佔領占城、哀牢(老撾)等國家,然後派遣使對宋朝進貢。同時,李朝又派兵騷擾宋朝的邊境。根據史料記載,李氏王朝分別於1014、1022、1028、1036、1055、1059派兵騷擾宋朝邊境,燒燬房屋,搶劫人口更加不用說了。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兩宋時候與越南

由於當時越南李氏王朝的得寸進尺,宋王朝先採取剋制的態度,不去追究。但是,李氏王朝卻認為宋都是軟弱可欺,進而變本加厲,不斷擴大對宋朝邊境入侵的規模。這時候,宋朝地方官員卻是忍無可忍的,就組織地方武裝力量來反抗侵略者。當時,廣西的安撫使餘靖甚至想準備率兵進攻越南,卻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當時,邊境的軍民只能採取修建城牆壁壘的方式來防範越南李朝的入侵,沒想到這一舉動竟為越南李朝大軍入侵中原尋找到了藉口。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李氏王朝時候的越南

1075年,越南李朝李常傑、宗宜兩名大將在越南王的授意下,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廣西的廉州、欽州等地,這兩地先後被攻陷,之後禁軍邕州(今南寧一帶)。當時宋朝將領蘇緘死守城門,使得邕州攻打不下。但是,四十多天之後,邕州還是被越南李朝軍隊攻下了。在宋朝邕州守將蘇緘兵敗自焚後,城裡百姓懷念他的恩義,沒人投降。結果越南李朝軍隊就“盡屠五萬八千餘人”[2],加上欽州、廉州一帶百姓的傷亡,一共死亡十萬餘人。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邕州守將蘇緘

面對越南咄咄逼人的囂張氣勢,宋神宗也是忍無可忍,一改軟弱的做法,於1076年就派大將趙高、郭違反擊越南。由於宋朝軍隊實力的強大,很對就收回了失地,把入侵者都趕出邊境且回老家。同時,在越南富良江一帶大破越南的軍隊,逼得洪真太子被殺,越南李氏王朝也只能戰敗投降,雙方議和。這樣,宋軍勝利班師回朝。由於這一場戰爭發生在宋神宗的熙寧年間,又叫做熙寧戰爭。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 明朝征伐安南的戰爭
  • 明朝時候,越南也叫作安南,與明朝也是藩屬國的關係。當時,越南正處在陳朝統治的末期。之後,外戚黎季犛於1400年篡位,登基改姓胡,建立越南的胡氏王朝,國號就是“大虞”。胡氏父子掌控政權之後,屠殺原來陳氏王族的勢力。由於陳氏王朝是大明王朝冊封的正統王朝,胡氏王朝的篡權奪位的行為是對大明朝宗主國的挑釁。更為嚴重的是,新成立的胡氏王朝沒有停止對明朝廣西思明府一帶的騷擾與侵略,還野心勃勃要吞併雲南一帶。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明朝與越南

    越南胡氏王朝的野心,引起了明成祖朱棣的警覺。明成祖綜合各種因素,覺得必需征伐胡氏王朝,才能使邊疆地區免於戰亂,維護中原王朝的權威。於是明成祖於1406年,明成祖就任命國公朱能為總兵官,率兵征伐越南。出兵之前,明成祖告誡將領應該約束軍士、嚴明紀律,不要濫殺無辜和虐待民眾,應該做到善惡區別。之後,朱能病逝就由新城候張輔導代替,擔任總兵官,繼續南征的步伐。當時,大軍從雲南、雲南等方向進入越南的境內。由於明軍的強大,一路進展順利,於第二年初就佔領了升龍(今天雲南河內),乘勝追擊抓拿了黎氏父子。就這樣,僅存在七年之久的越南胡氏王朝也宣告滅亡。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明朝與越南大戰

    之後,明成祖就在越南國土內設置了郡縣制。有史書記載是因為在越南境內尋找陳氏的後裔都尋找不了,越南百姓與千名老者懇求重新設置郡縣,這也是明朝順應民意的做法。不知這一種說話是否可靠。郡縣制的設置,主要還在於明朝統治者和官員都認為越南在長達千年歷史中,都是中原王朝的郡縣。雖然宋朝之後脫離了羈絆成為藩屬國,卻都還是希望歸屬於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但是,越南作為郡縣制只存在了二十餘年。由於明朝用人不當,派遣官吏橫徵暴斂。所以大軍剛撤退,越南的反明力量後黎利在藍山起義打敗了明軍。明朝不得不把郡縣制撤掉,把官員撤回內地。於是,1428年,黎利登基,改年號為順天,建國號大越,歷史上就叫做“後黎朝”。之後,安南屢次嚮明朝上表納貢請求冊封。於是,在明宣德六年(1431),明朝與越南重新恢復了宗藩的關係。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這一次是中原王朝嘗試把越南迴歸郡縣制一種嘗試,失敗的現實也令朝廷看到宗藩體制還是有利於維護邊疆地區的安定。這也體現了古代中國對領國的“來而不拒,去而不追”政策。中原王朝的外交政策都是為了維護邊境地區安定,儘可能減少戰爭的發生。

    古代中越戰爭背後中國的戰略特徵

    中國古代出兵越南的原因有很多,如設置與維護郡縣制度,履行宗主國出兵的義務。其實,只要梳理這些戰爭資料,可以總結本質上,古代中國對外戰爭的戰略特徵,都沒有侵略擴張的性質。在兩千多年交往過程中,戰爭發生頻率也不是很高。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因此,可以說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古代對外戰爭戰略的特徵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追求內部安定與注重防禦,講求“義”戰和慎戰。所以,中華民族自古都不是侵略與窮兵黷武的民族,自古都是愛好和平的民族。

    形成古代中原王朝對外戰爭戰略特徵的因素

    古代中原王朝追求“安定”與防禦的對外戰爭戰略特徵,可以從地緣、經濟、思想文化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 地緣因素

    狄奧多爾·羅普曾經有一句名言:“地理是戰略的核心”。一個國家處在地理環境,對國家的戰略選擇也產生深刻地影響。在地理角度方面來看,中國處在的區域地理環境比較封閉:向北對外是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向西是高大連綿的山脈與茫茫的大沙漠。這一種封閉性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歷代中原王朝在戰略選擇方面,都是比較注重王朝內部穩定。換句話來說,關注點都在區域內發展,不必要對外開闢發展空間。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中原地區富饒發達的農耕文明有豐富的資源,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北方遊牧民族在各個朝代對中原王朝北部邊疆都產生了威脅。再加上游牧民族戰鬥力強,流動性也比較大,古代中國都把軍事中心放在北方,大力屯兵屯田。越南處在中國南部邊疆,同屬於農耕文明,威脅比北方遊牧民族少。這兩種因素,必然讓古代中國統治者對南方實施防範守衛為主的軍事策略,這就決定了古代中國的戰略方式趨向於內向。

    • 經濟因素

    我國曆史上,小農經濟一直佔據著主流。中國屬於農耕文明區域,農業比較發達。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航海文明相比較,不需要發動對外戰爭來獲得生存的資源。只需要勤懇勞作,就能維持衣食無憂的溫飽生活。還需要指出,古代中國都是以農業立國,農業一直是維持社會運營的經濟支柱。農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如果發動大規模持久戰,不僅需要徵用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農民也需要繳納稅賦支撐國家的財政,進而導致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影響國家經濟發展與破壞生產力,進而動搖國家的統治根據。所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朝代統治者,對外戰爭都是持著謹慎與保守的態度。即使在國力強盛的時候,很少發動對外擴張戰爭。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

    • 思想文化因素

    當西漢漢武帝推行“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仁政”學說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執政理念。古代中國的官員都是受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的文人與學士,儒家文化對古代中國的戰略決策也有深刻地影響。

    儒家思想一直提倡仁政與道德,對不肯歸附的邊疆少數民族,提倡“修文德以來之”,就是思想文化上“教化”。具體來說,就是對邊疆少數民族展示“文教”、禮儀、道德,自然能吸收他們歸服於中原王朝的領導,自然不用武力上擴張,運用文化方式就能駕馭邊疆少數民族,使少數民族被漢化,心悅誠服地服從中央王朝的領導。

    從古代中國與越南戰爭,瞭解古代中國對外戰爭戰略的特點

    從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儒家也沒有一味反對戰爭,倡導都是一種“仁義之師”,就是戰爭應該以“仁”為基礎的正義戰爭。簡單來說,戰爭應該是基於正義目的來開展的,在開戰、交戰、戰後都應該遵循正義原則開展。所以,古代中國的外交理念都是一種“協和萬邦”與“親仁善鄰”,這一種追求和平和重視道德的理念都為古代中國曆朝歷代所繼承。

    參考文獻:

    [1]范曄:《後漢書(簡體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版,第 1916 頁。

    [2][越]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標點校勘本)》(孫曉主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188 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