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古有四個“川”而今僅剩下“兩川”

四川名字來源於北宋時期,由利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和夔(kui)州路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從北宋至今四川的管轄地區一直在發生著變化,但為何四川仍然叫四川呢,最初的四個川包含哪些地區呢,和今天的四川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早期形成的四川雛形

  在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了原來的郡縣制,將本土分為十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益州改名為劍南道,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大部,雲南省瀾滄江、哀牢山以東及貴州省北端、甘肅省文縣一帶,設置劍南節度使,安史之亂後,乾元元年(758年)將劍南道分為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簡稱“兩川地區”。

四川自古有四個“川”而今僅剩下“兩川”

  唐朝十道圖

  四川這個名字來源於宋朝時期的一種行省劃分:

  據《長編》載:至道三年(997),天下定製十五路:“一曰京東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東路,五曰陝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荊湖南路,九曰荊湖北路,十曰兩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峽路,十四曰廣南東路,十五曰廣南西路。”其中,川峽地區循舊制,仍置“成都西川路、奉節峽路”。

  路就相當於今天的省,而四川地區被分為西川路和峽西路,因此也稱為川峽地區,這個“峽”呢,是指三峽,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地區。川在古代是指河流的意思,但是放在“四川”省名裡,卻指的是:“平原、平川”。

  第一次出現四個“川”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又將西川路改為益州路(今成都)和利州路(今廣元),峽西路分為梓州路(今三臺)和夔州路(今重慶奉節),合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因此就有了四川的說法,嘉佑四年(1059)益州路升級成為成都府,益州路也因此改為成都府路。

四川自古有四個“川”而今僅剩下“兩川”

  嘉佑四年四路地圖

  元朝時期將中國本土分為10個行中書省:

  《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載:“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其地總於陝西。至元十八年,以陝西行中書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也就是說,四川省在元朝時最初是歸屬於陝西省,直到23年,正式設置四川行省,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地區。

四川自古有四個“川”而今僅剩下“兩川”

  元朝行省地圖

  這就是四川名字的由來,雖然各個歷史時期所轄面積有所變化,直到建國後最後一次轄區調整後,四川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從當初得名的四個川來看,其中夔州路(今重慶地區)已經直轄,利州路中所包含的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地區)歸屬於陝西省,而這兩個川是什麼時候被劃分出去的呢,又是為什麼會被劃出去的呢?

  另兩個川去哪了

  重慶地區是因為三峽工程而成為直轄市,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那漢中地區為何會被劃歸陝西呢?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從夏商時期開始一直到南宋都歸屬於巴蜀地區,而真正發生變化是在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為了加強對巴蜀地區的統治,漢中作為兵家必爭的運輸要道,連安康一起被劃入了陝西行省,但當時略陽那一片區域並未被劃入陝西行省,而是繼續歸四川行省節制,形成漢中與略陽相互鉗制的局面。直到明清時期略陽才被劃入陝西。到此漢中地區完全歸屬於陝西,但漢中至今的生活習慣以及語言都和四川極為相似。

四川自古有四個“川”而今僅剩下“兩川”

  元朝時期漢中歸屬於陝西

  所以今天的四川省和元朝時期得名的四川,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四川的主要行政區域仍然包括當初的四路大部分地區,所以四川省依舊是四川路的主體部分,因而一直保留著四川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