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肢體語言變成人際溝通中的“利器”呢?


93%的交流都是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嗎?從人類語言出現到現在,言語交流大大提高了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的準確度和效率,考慮到人類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不懈努力,93%這個數字是對的嗎?

如何讓肢體語言變成人際溝通中的“利器”呢?

(圖片源自網絡)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數字被發現的出處。1967年,美國研究人員梅拉畢安和溫拿以中性、消極或積極的語調給被試讀了一個單詞列表,例如,“親愛的”、“親愛的”、“真的”、“野蠻的”和“緊急停下來”,並展示了各種匹配或不協調的面部表情的照片。根據照片中描述的語言和情感的聲音判斷,要求被試識別這些語言背後的意圖。結果發現,只有7%的判斷是基於實際單詞,38%是基於語氣,55%是基於面部表情(即總共93%的非語言判斷)。也就是說當人們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語言只佔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麵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


如何讓肢體語言變成人際溝通中的“利器”呢?

(圖片源自網絡)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我們常見到的交際過程中表現出的儀態、舉止、談吐中前兩項就是非語言範疇。所謂非言語行為交際,就是通過使用不屬於言語範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過程。非言語行為作為信息、情感的載體,其本身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具有穩定性,它是一種獨有的代碼;另一方面,又具有可變性,因為文字隨文化背景不同而各異。


研究結果表明,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文化背景制約著非言語行為的內涵。在交際中,一個人的儀態和舉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過其談吐所提供的信息量。而且,在談吐中也還含有大量的屬於非言語行為的副語言信號,例如:聲調、停頓、笑聲和交談中的話語轉接等。

如何讓肢體語言變成人際溝通中的“利器”呢?

(圖片源自網絡)

然而,非言語交際行為在交際中的作用及其與語言行為之間的關係應該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一方面要看到,在交際中,如果只存在單一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有效達到交際目的;另一方面,非言語行為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的含義,而且一種非言語行為只有與語言行為和其他非語言行為配合,才能提供明確的信息。因此,脫離語言行為或其他的非言語行為孤立地理解或應用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做法往往難以奏效。

正如科學家阿爾伯特·邁赫拉賓後來寫道的那樣:“當口頭表達的態度和姿勢之間存在不一致時,姿勢成分應該在決定推斷的總體態度時占主導地位。”換句話說,當某人的話似乎與他們的非語言信號相匹配時,我們可能會完全注意話。只有當我們懷疑某人的話與他們的非語言信號不匹配時,我們才會“傾聽”非語言交流。

如何讓肢體語言變成人際溝通中的“利器”呢?

(圖片源自網絡)

那麼,應該如何做成為一個更好的溝通者,避免誤解呢?


在你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之間建立一致性。如果你感到悲傷,確保你的面部表情匹配。如果你高興,用你的聲調和肢體語言來表達。你創造的一致性越多,你建立的信任就越多,你精心選擇的詞彙也就越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