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經歷政變數量最高紀錄,盤點唐玄宗一生與“政變”的愛恨情仇

唐玄宗人生的78年中,在唐代皇帝壽命中算是最高的一個,在其早期執政生涯中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相開創了封建王朝發展的最高峰“開元盛世”,也在執政後期貪圖享受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奸臣發生了導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亂”,人生的反差可以說的是非常巨大,其歷史功過讓人難以一言評述。縱觀唐玄宗的生平,其中讓人覺得訝異的是,唐玄宗一生中在幼年和晚年竟然經歷了幼年母親被殺、晚年親信被放逐的人倫劇變,目睹了針對祖母武則天、伯父中宗李顯奪權逼宮的兩次政變,自己也親自籌劃執行了2次奪權、消滅政敵的政變,到了晚年也遭親身遇了寵臣安祿山的叛亂與在倉皇西逃的路上遭遇了楊國忠被處死、楊貴妃被弒殺的“涇原兵變”。唐玄宗的一生與政變與兵變可以說的是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政變、兵變的愛恨情仇也可以說的是非常豐富,也開創了封建王朝皇帝經歷政變、兵變數量的最高紀錄。

厭蠱咒詛之變,母親竇氏慘死

武則天登基稱帝后的長壽二年(693年)臘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孫身份被封為臨淄王。 這一年,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為"厭蠱咒詛",在正月初二朝後,與父親李旦的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於宮中並被草草掩埋,終唐玄宗一生都不知母親埋在何處。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武氏家族誣告有"異謀",權欲登極,連自己親生兩個兒子、女兒都被處死的武則天來說,這絕對是觸犯了不可侵犯的底線,於是馬上命令酷吏來俊臣審理此案,幸虧對大唐朝廷忠心耿耿的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讓李旦躲過了這場滅門災難。自幼喪母,父親的處境也是戰戰兢兢、非常艱險,李隆基的幼年生活從小就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中,過得非常慘淡,但令人欣慰的是,李隆基得到了父親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細心撫養和照料,李隆基的幼年生活總算過得還算平穩。

神龍政變,祖母武后退位

李隆基在宮中被幽閉了七年之久後,終於在聖歷二年(699年)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諫,放棄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皇嗣李旦被封為相王。長安年間(701-704年),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御,負責掌管皇宮的內外閒廄馬匹。

晚年武則天因年歲已高,沉湎享受,寵幸張氏兄弟。而張氏兄弟為了自己永葆榮華富貴,插手朝政,張氏兄弟的爭權引起了忠於唐氏的朝政大臣與武則天的矛盾。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趁著武則天臥床養病的時候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並同時派親信到東宮去勸說和迎接太子李顯一共參與兵變,最後在武則天的寢宮走廊將張氏兄弟弒殺,並迫使武則天退位歸政於太子李顯。

神龍政變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李顯的登位讓李唐王朝提前復辟,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朝統治時代。

在這一天,為防範突然事變的發生,袁恕己隨從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統率南牙兵馬,他們將張氏兄弟的同黨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逮捕下獄。可以說李隆基的父親在神龍政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李顯登基後,李旦因復辟功勞而獲得實權,而李隆基的待遇也得到提高。


創造經歷政變數量最高紀錄,盤點唐玄宗一生與“政變”的愛恨情仇

武則天


景龍政變,武氏父子被殺

神龍二年(706年),李重俊被冊立為皇太子。他雖生性聰穎果決,但因父親李顯貶謫在外,從小沒有得到好的老師教導,行為舉止很不符合常理,甚至犯下了錯誤。唐中宗登基後,任命女婿楊璬、武三思之子武崇訓為太子賓客。楊武二都是性格輕浮之人,平日就是陪伴著李重俊四處做些聲色犬馬的勾當,誤導李重俊往歪門邪道上走的更為離譜。因為李重俊不是韋后親生的緣故,被一心想獨掌朝權的武三思、想效仿武則天過把皇帝癮的韋皇后與安樂公主視為眼中釘,經常在唐中宗面前詆譭李重俊,安樂公主經常當面侮辱稱為“奴才”,更是要求唐中宗廢掉李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李重俊的太子地位受到很大威脅,李重俊對武三思、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忿恨不已,年輕氣盛,一時走上了鋌而走險的道路。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聯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以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率左右羽林軍及千騎三百餘人發動兵變。他率先衝入武三思的府邸,殺死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黨羽十餘人,而後率軍闖入肅章門,在皇城內四處搜尋韋皇后、安樂公主與昭容上官婉兒。韋皇后聽到李重俊的政變信息,急中生智趕忙簇擁著唐中宗奔向玄武門,並召左羽林軍將軍劉仁景護駕,讓他率領留軍飛騎及百餘人在樓下佔據優勢位置嚴兵防衛。

隨後,李多祚等率軍趕到,想衝上玄武門樓,結果被宿衛士兵阻住。唐中宗雖然昏庸但並不傻,利用自己皇帝的威信對叛亂的士兵喊話道:"你們都是我的衛士,為何要作亂?若能歸順,斬殺李多祚等,將長保富貴。"千騎軍官王歡喜等人當即倒戈,反過來斬殺了政變的李多祚和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叛軍馬上潰散,景龍政變最終以失敗告終。太子李重俊率領百餘騎兵從肅章門逃亡終南山的路上被唐中宗派出的部隊追剿,最後被左右親信殺害於一個樹林中。

唐隆政變,憑首功立太子

景龍二年四月(708年),李隆基兼任潞州別駕。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京師長安。早在潞州的兩年時間內,李隆基就傾心結交忠於自己的智勇雙全的人士,到了京師後更是暗中接觸京城皇帝親軍中的才勇之士,深相結納。

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想學習婆婆武則天登基稱帝,權欲滔天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了唐中宗李顯,為了掩人耳目,採取了先行扶立傀儡李重茂為帝、自己臨朝攝政然後徐圖篡位的政治策略,並改年號為唐隆。還沒有等韋皇后最終動手篡位,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禁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搶先下手。而韋氏黨羽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對秦軍萬騎多行虐打責罰的措施,導致萬騎多有怨言,李隆基趁此機會更是拉攏了禁軍中的人心。

唐隆元年(710年)七月二十一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禁苑總監鍾紹京住處先行準備。到了夜晚,李隆基平時交接的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一番籌劃後定於當夜發動政變。按照既定計劃,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韋跨、韋播、高嵩,併成功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攻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在困惑中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並施以極刑,史稱"唐隆政變"。李隆基政變成功後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唐睿宗李旦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先天政變,登帝位獲實權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影響了自己的權力,總想挑撥離間李旦與李隆基的關係從而另易太子。睿宗最初遇到政事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景雲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計劃雖然未能得逞,但把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矛盾變得公開化、熾熱化。睿宗對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非常感到不安,手心手背都是肉,怕矛盾激化下去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二月間,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深感局勢嚴峻,遂頒下詔書,命太子李隆基監國。到景雲三年(712年),李旦生怕宗室之間同室操戈,又不顧太平公主的挑唆,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雖然退位為太上皇,李旦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對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讓勝利的天平已經明顯倒向了李隆基一方,李隆基相比於太平公主,已經有了政治、軍事實力方面的明顯優勢。

氣急敗壞的太平公主和親信想利用兵變的方式推翻李隆基,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為了穩操神拳同時也制定下了在李隆基飲食下毒的計劃。魏知古將探知到的信息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親信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制人。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李隆

創造經歷政變數量最高紀錄,盤點唐玄宗一生與“政變”的愛恨情仇

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太平公主的親信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子在變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自制難逃厄運的太平公主才敢返回家中,但還是寄希望於太上皇李旦念及兄妹情義出手挽救,但最終還是被李隆基殘忍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這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獲得穩固權力前的最後一次政變——"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改弦更張、勵精圖治、大展宏圖的抱負。

經歷過許多磨難、苦盡甘來的李隆基當皇帝早期確實是有所作為的,他也確實是有所能力的,做皇帝的水平也是挺高,任命的宰相也是哥哥非常有能力,在君臣的上下同心之下,大唐王朝迎來了發展的全盛期“開元盛世”,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文明程度,更是得到了詩聖杜甫的高度稱讚。但是,到了後期,唐玄宗耽於享樂,縱情於聲色當中,更是在納原兒媳楊玉環為貴妃之後,先後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為宰相,更對安祿山委以軍權,英明神武的李隆基在權力與美色的誘惑下逐漸沉淪,變得昏庸無能,朝紀敗壞,政治腐敗,大唐的發展也就迅速走上了下坡路。


安史之亂,棄城逃跑;馬嵬兵變,貴妃被殺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部落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而李隆基自毀長城,操之過急,過於自信,先後殺掉了封長清、高仙芝等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名將,造成了大唐軍隊中能戰善戰的統帥匱乏的局面。

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長安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楊國忠的逼迫下,放棄最佳的潼關堅守的策略,選擇了出關主動與叛軍交戰的軍事行為。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了唐都長安。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帶著楊貴妃等人倉惶出逃。李隆基一行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死了大奸臣楊國忠,又逼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嵬兵變。最後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率領殘軍趕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迅速拉起了大唐政權剿滅叛軍的旗幟,在大唐軍民的努力下,花費極大代價最終收復了京師長安,大唐軍事被動的局面才得以打破。

偏居冷宮,孤家寡人殘度餘年

至德二載(757年),隨著安祿山被殺,安史之亂進入了唐軍佔據上風的階段,李隆基也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他居住在興慶宮,偶爾也去大明宮。侍衛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排遣心中苦憂。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邀寵,上奏肅宗說:"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這年七月,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氣勢洶洶地攔住唐玄宗去路。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以李輔國多年上司與太上皇的威嚴震懾住李輔國,玄宗才得以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後,肅宗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三個親信就遭到了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弔,好不悽慘。不久,肅宗心中過意不去,另選後宮百餘人,到唐玄宗宮內聽候差遣、侍奉太上皇李隆基。


創造經歷政變數量最高紀錄,盤點唐玄宗一生與“政變”的愛恨情仇

唐肅宗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按理說自己一生中經歷這麼多的大小政變、兵變,縱然幼年喪母缺乏母愛,一生謹慎從事的父親也給不了自己有力的保護,但憑藉自己的果敢與智慧,縱橫捭闔,早就養就了一顆堅強的心,更有掌控政治平衡的智慧,在政治鬥爭中游刃有餘,但最終在政變中上位,也在政變中下臺,晚年孤家寡人、煢煢孑立的境遇仍然不免感嘆:世事輪迴,恍如隔世。李隆基在偏宮中無所排遣,回首往事,肯定為自己英明果敢先後剷除兩大政治敵對勢力,為自己父親與自己登上皇位而自得;為早期的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將國家治理的繁榮昌盛而驕傲,悔恨後期貪圖享樂,任用奸臣、叛將造成大唐戰事頻仍,將整個國家拖入了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慘淡局面;也無限思念心中摯愛楊貴妃的香消玉殞;更為兒子肅宗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任由宦官李輔國把自己的親信一一放逐、自己遷居冷宮的寡情薄義感到心寒,往事縈繞腦際,晚年的李隆基肯定心中五味雜陳。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一生經歷多次政變、兵變,創造了經歷政變數量最多皇帝的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