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寫在二月二的賞春詩,春色撩人,而又情深意重,令人拍案

二月二,是中國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節日,被稱“龍抬頭”。記憶裡,很小的時候,家人和鄰居每年都非常興奮的等待這一天,要吃好的,要去剪頭。

“龍抬頭”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龍將告別冬日,從陰涼的地下轉到地上,自然界開始陽氣勃發,萬物復甦,人們對這一天的到來,充滿希望,民間以各種形式為美好的未來祈福。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為這一天寫了一首《二月二日》,一直流傳至今。

李商隱寫在二月二的賞春詩,春色撩人,而又情深意重,令人拍案


二月二日

唐代: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這首《二月二日》,李商隱寫在854年。851年,李商隱之妻辭世,從此他入幕任節度書記,開始了他的幕府生涯,這首詩就寫在這段時期。全詩的上半部分寫了春光明媚的美麗景色,後半部分是詩人內心無以排解的愁緒。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這裡的“東風”指春風。首聯詩人寫了目及江上的印象,二月二日春遊到了江上,春風和煦陽光送暖,有人吹苼送來悠揚的樂曲。這兩句詩,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歡暢的心情。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頷聯中的“花須”指“花蕊”,因花蕊有細小的須,故被稱為花須。“柳眼”與“花須”相對,指嫩嫩的柳芽。“無賴”在古詩中比較常見,本意有狡黠和潑皮,在詩中則是反意,指肆意生長,可愛有趣。

這兩句詩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絕美的春色風光圖,詩人觀察之細,在詩中可見。花蕊如須,柳芽如眼,各自悠閒生長,姿態萬千,紫蝶和黃蜂盤旋起舞,情深意長。這一日,自然界的美在詩人筆下,充滿無窮誘惑。


李商隱寫在二月二的賞春詩,春色撩人,而又情深意重,令人拍案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頸聯詩人從寫景轉而寫詩人內心的感受,和詩人近幾年的經歷不無關係。詩中的“元亮井”在這裡指故鄉,“元亮”是陶淵明的字。“亞夫營”在這裡指柳仲郢的軍幕。

詩人寫這首詩已經有了三年的幕府經歷,從妻子去世,詩人便官至幕府,詩人感嘆道,我在萬里之外追憶我的故土,思歸之情從沒有停止,在幕府供職已經有三年了。讀這首詩可以感覺得到詩人內心的淒涼與悲苦。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尾聯接頸聯,詩人繼續寫內心的落寞與憂愁。這兩句中的“遊人”指的是詩人自己。“風簷”,指被風吹動的屋簷。詩人說,江邊的新灘怎麼能理解我這個遊子的心思呢,只是不停歇的發出如風雨吹打屋簷的嘩嘩之聲。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作者把仕途的坎坷,失去愛妻的感傷,對家鄉的思念等複雜的心緒都融入到了詩中,令千年後賞詩的我們也不僅動容。


李商隱寫在二月二的賞春詩,春色撩人,而又情深意重,令人拍案

李商隱的這首《二月二日》再次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大才子作詩的高超,前四句輕鬆拈筆,信手寫就,一幅春光旖旎的絕美風景就躍然紙上,春色撩人,生機勃勃,而轉至後四句,則是作者離別故土已三年,生髮出的濃濃思鄉之情,和無以傾訴的苦痛與悲涼。

全詩以最美的春色,反襯作者內心的惆悵,讓這份悽苦更多了一份憂愁與哀傷,全詩歡快唯美,卻又低沉凝重,在作者的筆下,可以不留痕跡的統一起來,從而獲得極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效果,感人至深,難以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