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枯木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涼思》

【唐】李商隱

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

北斗兼春遠,南陵寓使遲。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這首《涼思》是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抒發秋思的一首著名詩詞,詩人由“秋涼”“愁思”,悲秋之情和思念之意連綿不斷,悲寂淒涼,意蘊幽幽,發人深思。


關於這首詩,以前有先生曾經註解過,然而反覆吟詠和品味,感覺似乎不甚妥帖,因而嘗試將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連同以前的註解一起發出,供諸位詩詞愛好者品評。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以前的註解為:“訪客已經離去,池水漲平了欄檻,知了停止噪鳴,清露掛滿樹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涼圖景!”。似乎有點道理,可是細想池水怎麼能漲到和欄杆平了?看來注者並未瞭解其中字詞“檻”的涵義。

“檻”是多音字,一念“jiàn”,一念“kǎn”,念法不同,意思也不相同。作檻(jiàn)是指欄杆,《說文解字》解釋:“檻,櫳也。從木,監聲。”,檻既指豎的柵欄,也指橫的欄杆。作檻(kǎn)指門檻,即門下的橫木,亦作“門坎”,亦稱“門限”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在古詩詞中,不少抒發情懷或者贈別詩中,經常有檻字,多是指樓臺亭閣的欄杆,因而應該念“jiàn”。比如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就是指滕王閣欄杆外面長江湧流不息。當然,也有念“kǎn”,比如《紅樓夢》裡面的妙玉,自稱“檻外人”

,說道“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意思是不受塵俗沾染的飄逸之士。


理解了檻的意思,就比較好理解首聯的大意:那就是詩人在江邊送客,客人已經隨舟遠去很久,剛開始的波濤已經平息,從欄杆往外望去,水面平靜,猶如一條線,因而詩人用了“波平檻”畢竟,如果按照以前註解,不管水怎麼漲,也不會和詩人所依靠的欄杆相平,因而略有誤解。後一句則好理解,秋天時節,知了也停止了鳴叫,樹枝上掛滿了露水,則當為深秋早晨景色,用靜止凝滯的景色來襯托出陣陣涼意。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頷聯緊接著首聯,“移時”指經歷了一段時間。客人已經去了很久,可是詩人還是沒有轉身回來,反而是陷入沉思。大意是:每當秋天這個節氣,都是讓人思緒萬千的季節,而且是送客遠行,更是引人深思,因而佇立在江邊,很久都沒有移動,望著遠處的水面,思緒翻飛,愁悶萬千。

“北斗兼春遠,南陵寓使遲。”,頸聯寫愁思的原因。原註解認為:“北斗”意味著朝廷君主,也就是長安,“兼春”指“兼年”,為“兩年”。筆者略有不同見解。北斗其實就是北斗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而且由於秋天天氣潔淨,秋高氣爽,因而古人認為秋天星空變得高了。因而才有詩人的秋天“北斗遠”。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兼春”並非一個詞,而是分開的,查閱古代資料,沒有這個詞,“兼”即“並,和”的意思,表示遞進關係:“而且”、“並且”,並非“兩年”。原註解認為詩人離開長安兩年了,其實是一種錯解。真實意思似乎應該是:

進入深秋,北斗星柄指向西方,春天也遠去,似乎一切淒涼的景色,讓人感到一股孤寂悲傷的心情。景色是如此寂寥,然而真正讓人愁悶的是:南陵(今安徽繁昌縣,唐時屬宣州。)送信的郵使遲遲未來,沒有看到信件,所以詩人才感到失落。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尾聯同樣說明詩人愁悶的原因所在。飄泊天涯,孤苦伶仃,寂寞無聊,因而屢屢借夢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思念的朋友有了新的相識而不念舊交了。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涼思》描寫了詩人在外漂泊,思念南陵的朋友,然而由於遲遲未收到音信,因而產生疑慮,甚至懷疑朋友有了新的相識而愁緒滿懷,以至於在送客人走後,依然長久地佇立江邊沉思,心之所至,景為之變,秋高氣爽在詩人眼裡也成了悲涼寂寥的代名詞。

詩人從“秋涼”“愁思”,事實上是因“思”而“涼”,採用倒敘的手法,通過景色的渲染,把心中的愁思抒發出來,讓人感到一種幽幽的思念之情,露凝水定,淒冷蕭瑟,若有若無,連綿不斷,發人深思,令人惆悵,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感染力。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以上就是筆者的拙見,不知道您的高見如何?若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謝謝!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2019/9/21榆木齋


李商隱《涼思》註解拙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