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勇武、社會背景,談古代統治者推崇關公戲發展的關鍵因素

關羽,字雲長乃為三國時期人物。因留一撮修長的鬍鬚,人稱“美髯公”。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標榜其為“五虎上將之首”。

因其在兄長劉備落難之際“身在曹營心在漢”,而後又攜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

所以一直被後人稱讚,也留下諸多美名比如“武財神”,“武聖人”與文聖孔子齊名,世人皆稱其為“關帝”。明清時期,民間關帝廟紛紛立起,甚至在拉薩也有廟宇。如今也被標榜為“忠義千秋”的代表,許多社會人士也在身上紋關公以示自己的忠肝義膽。

一、 標榜忠義的象徵

“雲長信義,不設機械,觀其待徐公明可見也。”這是出自明朝高官李贄的《藏書》。關公在明朝統治上層的眼中地位可見一斑。關羽地位的提升,其實是發生在兵貧國弱的宋朝。文治武功,“重文抑武”使得宋朝只佔了一樣文治。

忠義、勇武、社會背景,談古代統治者推崇關公戲發展的關鍵因素

1、 古人推崇關公的起源

關羽身上的精神第一是忠君,第二是義氣,第三是勇武。這三樣都極其符合統治者對於民風的把控。宋朝北方少數民族崛起,不斷的侵擾邊境甚至踐踏國土。而自己軍內又無可用之將,所以只能樹立一個典型來激發鬥志。

《宋史》記載,崇寧年間趙佶曾經追諡過關羽六次不斷的抬升他的地位。在被封為武安王之後宋欽宗還曾親自祭拜。這是因為當時金國在金兀朮的帶領下眼看著就要踏過黃河,直取汴梁。

而朝野上下仍無可用之臣,所以必須要努力宣傳關公的形象,推崇國民尚武精神,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在《水滸傳》中,梁山泊“聚義廳”後邊刻畫的也是“關公夜讀”。可見在當時,關羽已經深入人心。

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更是需要強大的軍隊來保持自己政權的穩定。趙構和他的歷任統治者仍然對關公不斷的加封,最後成為“壯繆義勇王”。

但此舉並未給衰敗的宋朝帶來多少生機,最終落得一個“崖山之後,再無中華”的下場。

經過兩宋時期對關羽的不斷追諡,關羽的地位已經從“漢壽亭侯”逐漸的成了“王公貴胄”。根基不穩的元朝,找到了統治中原的方法—樹立典型。在文,忽必烈推舉孔子,使曲阜孔家的地位無可撼動。在武,沿襲宋朝繼續推崇關公,宣揚其忠君愛國的思想。元文宗在原來的基礎上,又追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

忠義、勇武、社會背景,談古代統治者推崇關公戲發展的關鍵因素

文治武功,雙管齊下。本來對於外族統治心生忌憚的漢人,由此便漸漸的對元朝改變看法。因此忽必烈和他的政權,也從此搖身一變。成為真正的“中原正統”。這使得占人口多數的漢族百姓,逐步對元朝產生民族認同感,自然而然的也就不會再隨便起事。

2、程朱理學的興起

明太祖朱元璋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其本人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是朱熹後裔,當然這應該是無稽之談。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和關公身上的閃光點相互契合。在其建國初期,北元勢力仍舊在北方邊境地區活躍。

《明史》記載,在今內蒙古和林地區駐紮的明軍為了“抱團取暖”紛紛義結金蘭,關羽是義氣的化身,他們拜的人就是關公。另外,隨著《三國演義》的興起,“關公讀春秋”也隨之廣為流傳。

抗擊北元,本就是“驅逐韃虜”,而關公喜愛春秋,春秋則盛行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旗號。

這一點又跟統治階級的所思所想正好重疊。既可以鼓舞士氣,又能夠宣傳統治,何樂而不為?如果說這兩點原因,都只是觸及到了皮毛,那“關公顯聖”則就是直接因素。

《關帝志》記載,明嘉靖年間,在當時的福建沿海一帶關公顯聖掀翻了意欲登陸搶掠的倭寇戰船。在明朝萬曆年間更是多次顯聖,曾經託籤警告“大明首輔”張居正。而四川土司作亂之時,託夢於武將郭子章為其指點迷津,助其越過天險,攻破楊應龍叛賊大營。

這幾項因素的結合,致使關公在明朝的地位大肆提升。但是礙於他已經“封侯拜相”,萬曆皇帝直接將關羽封為“協天大帝”。而後又覺得封號不夠響亮,便索性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忠義、勇武、社會背景,談古代統治者推崇關公戲發展的關鍵因素

3、穩定統治的需要因素

據《清史稿》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憑藉十三副遺甲建立後金,就是因為喜歡讀《三國演義》才能諳熟權謀兵詭之道。所以在順治入關之後,也是對其中的“義絕”關羽大加封賞。

這是因為關羽是忠義勇武的代表,滿清入主中原根基未穩急需樹立典型,宣傳忠君愛國。而康熙也是對朱元璋推崇的“程朱理學”,深表贊同。為了安撫百姓,還有從明降清的大臣建立自己的威望,使其不再反抗所以在順治九年將其敕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並且在全國各地廣修廟宇,在每年的五月份親自主持祭祀。

在這幾百年間,關羽的身份經歷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變化可謂是一路青雲直上。到此之後,已經無法再繼續提升了。到了大帝這個層次,就已經與皇室平起平坐了甚至還要高於皇室。那統治者如此推崇備至,也必須要找個合適的方式植入百姓內心。

二、 統治的宣傳手段

既然找到了符合統治者內心,能夠為他們帶來既得利益的人物,那麼又該如何將做到世人皆知關公的忠義呢?當今社會如果想要宣傳,可以通過電影,歌曲以網絡渠道標榜人物,古代則是依靠戲曲傳播。宋元話本和元雜劇的發展,為明清戲曲的繁榮滋養了營養豐富的沃土。這是統治者宣傳自己思想的良好機會。

1、曲“藝”逢迎

在封建王朝時期,是沒有言論自由的。不論你演繹什麼,或者出什麼書都不能違背統治者的意願,否則就是逆勢而為。洪武大帝建立明朝以後,因為白手起家,皇位來之不易故事無鉅細,必須親自過問把控。

忠義、勇武、社會背景,談古代統治者推崇關公戲發展的關鍵因素

而戲曲又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藝術形式,他當然不能使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宣傳在百姓之間傳播。為了防止“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歷史在本朝上演,他對於所有的娛樂活動都出臺了各種限制的政策。

古代許多人不讀書,不識字他們的知識來源就是戲曲。所以戲曲宣傳什麼,他們當然就信什麼,而讓他們看到的自然是統治者想到他們看到的。《大明律法》之中就明確表示,在戲曲雜劇中決不允許出現各代帝王形象,不許醜化忠烈,也不許議論朝政。否則,將面臨仗刑嚴重者杖斃。

因為統治者對關公的推崇,一度出現了神化關羽的劇目,比如明代第一部關公戲《關羽戰蚩尤》。就將其塑造成仙界戰神,與破壞鹽池生產的上古人物九黎酋長蚩尤大戰,保護百姓生計。

到了萬曆年間他不僅敕封關羽為帝君而且據《明實錄》記載,“神宗每犯難不定,則令道人扶乩,求得關帝顯聖解難”。

那些作家自然會“揣度聖意”,編寫出更多關羽的戲曲。比如《夜讀春秋》、《千里獨行》、《單刀赴會》等等。

這些關羽的美談,在民間廣泛流行甚至一度達到了“老幼婦孺,販夫走卒,無不振其名而欽其德”。在那個沒有多樣化媒體的時代,底層百姓通過這種“洗腦”的灌輸方式漸漸的將關羽的忠孝仁義刻在腦海,並將其視為榜樣。

忠義、勇武、社會背景,談古代統治者推崇關公戲發展的關鍵因素

由此,關公戲也逐漸的演變成了一種戲曲行當。比如那首熟悉的《說唱臉譜》中,就唱到“紅臉的關公”。“關公”,在老生、小生、文生、武生之外,被稱為“紅生”。可見百姓對關羽的景仰程度。

2、培育社會風氣

因為努爾哈赤和福臨對關公的崇拜,所以戲曲題材的創作者自然是不會將關公這個重要的素材淹沒。而且明朝又在民間開闢了廣闊的市場,清朝創作藝人“繼往聖之絕學”,又將關公戲更上一層樓。

而且,康乾二帝都非常喜歡聽戲。康熙時期,專門在南府邸和石景山設立了皇家聽戲的去所。乾隆年間還有了“四大徽班”進宮,形成的京劇。戲曲藝人們聞風而動,創造出許多皇室喜愛,百姓熱愛的劇目。

據《清史稿》記載,康熙要求每出一篇有名的關公戲,都要首先親自觀賞。這一來是滿足自己的喜好,二來是做出一個審核。

防止有人,醜化關公形象與自己的宣傳目標背道而馳。而且絕大多數都收錄進了宮廷戲合集,《鼎峙春秋》當中。

這本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戲曲集共有二百三十出,而關公戲就佔到了百分之四十,有六十出之多。在這其中《華容釋曹》,彰顯了關公的仁義;《秉燭夜讀》體現了他的克己復禮;《千里獨行》更是將其忠義千秋展現的淋漓盡致。

忠義、勇武、社會背景,談古代統治者推崇關公戲發展的關鍵因素

這些戲曲在民間流傳,勢必會使得民眾都向這個方向發展。有利的掃除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側面的鞏固了滿清在中原的統治。更是起到了教化子民的作用,而且表演者從來不敢直呼其名諱而是尊稱為“聖賢公”。

三、結論

關公戲的繁盛,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存在。可見,關二爺的思想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影響深遠。且說,關公戲興起的原因首先是關公本人的精神值得敬佩,其次則是統治者的統治需要。

參考文獻:

1、《宋史》

2、《明史》

3、《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