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目光短淺,實則精心抉擇,談項羽為何不肯定都關中

提起西楚霸王項羽,無疑是帶有強烈悲劇光環的戰神級人物,在秦末天下大亂,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投身於推翻秦朝統治的歷史洪流中,秉承“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理念的項羽是各路諸侯最閃亮的明星,在鉅鹿之戰中一舉扭轉了反秦義軍的不利局面,可以說滅秦之功半數以上要歸功於項羽。項羽率兵進入咸陽後,“尊楚懷王為義帝”,以諸侯合縱長的身份,然後“

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共分封十八個諸侯王,而項羽本人最終沒有聽從他人的勸告定都關中,而是選擇以自己的家鄉彭城為都城。後面的結局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經過了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最終在垓下戰敗,自刎於烏江畔。後世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雖然原因錯綜複雜,但是許多人都認為項羽沒有定都關中,而是選擇定都彭城,是其失敗的一大原因。那麼,拋開所謂的“衣錦還鄉”因素,細究項羽當時面臨的政治軍事地理形勢,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定都彭城的決定看似目光短淺,實際上卻是權衡當時形勢精心作出的抉擇。

項羽分封諸侯前的形勢分析

在公元前207年的鉅鹿之戰後,項羽實際上成為了各路諸侯的主心骨,“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他趁勝追擊,在殷墟迫降了章邯等人率領的秦軍,率領四十萬軍隊攻破函谷關進入咸陽。出於楚人對秦國數百年根深蒂固的仇恨,項羽對秦朝宗室大開殺戒,處死了秦王子嬰,縱火焚燒秦國宮室。

“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鴻門宴後,面對滅秦大業已成的現狀,如何處置天下成為擺在項羽面臨的難題。根據當時的形勢,由項羽稱帝肯定是不現實的,雖然項羽是各路諸侯中勢力最強的,但是實際掌控的軍隊不過數萬人,不具備全面壓倒其他諸侯的軍事實力,因此,必須以分封的形式給參與滅秦的各路諸侯論功行賞。

現在項羽想稱王面臨著不小的名義障礙,當初,楚懷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中者王之”,由於劉邦從武關入關更加輕鬆,而項羽是經過血戰才入關,進入咸陽後,項羽曾派人向楚懷王請示,結果,楚懷王給出的結果仍然是“如約”。隨後,項羽便通過心腹將士在楚國軍隊中推廣這樣的理念:擁立以前的諸侯王室後裔稱王,這只是權宜之計,楚懷王是項家所立,在滅秦活動中,他其實並沒有什麼功績,“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史記·項羽本紀》

於是,公元前206年2月,項羽主持召開諸侯分封大會,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為王:楚懷王羋心為義帝,是名義上天下共主,起到了類似周天子的作用;處了項羽本人為西楚霸王外,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的目的性很明確:

關中地區: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這三位都是秦朝降將,分封他們在本應屬於劉邦的關中地區,目的就是為了監視看守劉邦。

劉邦為漢王,封地在“關中”以西的巴、蜀、漢中三郡,也屬於廣義上的關中地區,看起來並沒有違背楚懷王的約定。

分化和徙封原六國舊貴族和遺民。其中,魏王豹為西魏王、趙王歇為代王、韓成為韓王、韓廣為遼東王。此外,將強大的齊國一分為三,田巿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齊國勢力最強的田榮卻沒有獲封。

新封的滅秦功臣: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為殷王、張耳為常山王、臧荼為燕王。

項羽陣營: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這三位諸侯王的封地與項羽的封地連成一片,可以更好地與其他敵對諸侯抗衡。


看似目光短淺,實則精心抉擇,談項羽為何不肯定都關中

項羽分封諸侯形勢圖


看似目光短淺,實則精心抉擇,談項羽為何不肯定都關中

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王情況一覽

從實際分封的情況看,項羽絕對不是頭腦簡單的莽夫,他的分封方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通過大肆分封諸侯,項羽不但給自己留了最廣大的封地,而且分化牽制了其他諸侯王,使得自己在以後的抗衡中佔據優勢。

項羽定都彭城同樣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從上面的分封諸侯方案的政治和軍事考量可以看出,雖然項羽一貫以勇猛著稱,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是戰術方面佔據優勢,戰略方面是硬傷和短板,最終被劉邦分化拉攏,最終兵敗垓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項羽定都彭城是目光短淺,只顧著自己榮歸故里的榮耀。恰恰相反,項羽定都彭城仍然是權衡利弊所做出的的最優選擇。


看似目光短淺,實則精心抉擇,談項羽為何不肯定都關中

《鴻門宴》中的項羽劇照


看似目光短淺,實則精心抉擇,談項羽為何不肯定都關中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形象


一是定都關中根基不穩,不利於自己平定天下。定都關中的優勢就不必多說了,關中地區的開發,早在西周時已開始,在秦代時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這就給關中地區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在當時,關中地區不但是易守難攻之地,而且是交通要道。關中地區東有函谷關,南有崤關、武關,西有隴山關,北有蕭關。這些四周的關隘,是交通咽喉之地。再加上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修建了通往全國四面八方的馳道,這就使得原本的地理交通優勢更加明顯。這些優勢,作為優秀軍事將領的項羽不會視而不見。

項羽之所以放棄定都關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由於出於楚人對秦國的世代仇恨,項羽在分封之前,大肆殺戮秦國宗室,並在新安坑殺了秦國降兵二十萬,關中老秦人因此幾乎家家披麻戴孝,慟哭不已,種種暴行使得項羽盡失關中人心,由此可見,《史記·項羽本紀》所記載的,項羽進入咸陽後,有人勸說他:“關中沃野千里,地勢險要,足可以用來建都成就霸業”,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為由拒絕定都關中,既有衣錦還鄉的虛榮心在作祟,也有明知自己在關中不得人心而做出的藉口和託詞。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項羽聽從了別人的建議定都關中咸陽,那麼,以當時分封的局勢看,項羽手中握有的兵力有限,難以同時顧及關中之地和遠在千里之外的西楚故地,長此以往,西楚故地難以保全。

另一方面,項羽定都關中的目的是什麼呢?自然趁機消滅異己,真正統一天下,畢竟分封諸侯不過是權宜之計,主要是為了先稱王獲得合法身份。那麼,在關中之地短期內難以服從項羽的情況下,項羽要爭奪天下,只能兵分兩路,一路留下精兵強將鎮守關中,守住根據地,並威懾消滅秦人可能爆發的叛亂。另一路則要派遣軍隊東出函谷關,與群雄爭奪天下。這就是項羽定都關中後必須要面臨的兩難境地,即他要麼面臨出兵爭奪天下時後院起火的風險,要麼面臨據守關中難以有效參與爭奪天下的遺憾,當然,項羽也可以徐徐整合關中勢力,恩威並施,先圖固守,再圖天下,但是一來這不符合項羽急躁猛進的性格,二來有可能真的錯失統一天下的機會。這是項羽所不能接受的,因此,項羽定都關中並不是可行的計劃。

反觀劉邦,據有關中沃土就沒有這樣的滅秦原罪,他入關之初,採納謀士建議,以懷柔手段安撫秦人,與秦人約法三章,有效地籠絡了關中人心,這也是為什麼項羽絕不肯把關中之地分封給劉邦的根本原因。

二是亟需籠絡楚國舊部,鞏固大本營。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他賴以起家的八千子弟,大都是江東人士,跟隨項梁項羽叔侄反抗暴秦數年,終於大業告成,衣錦還鄉的想法不單項羽會有,他麾下的楚國將士一樣如此。大戰告一段落,將士歸心似箭,如果定都關中,難免引起軍心不穩,帶領一支軍心不穩的軍隊作戰,可謂是軍中大忌。

另一方面,項氏家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因此,項羽在家鄉彭城勢力根深蒂固,自然也會得到廣泛的支持,在項羽看來,這才是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據地。如果項羽選擇定都關中,勢必難以親自坐鎮彭城,任命自己的親信作為代理人管理西楚故地,又難免擔心尾大不掉,一旦項羽難以在關中立足,自己的後院又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項羽到時候可謂是進退失據。

三是彭城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項羽定都。彭城(即今天的徐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人就稱徐州,“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辛亥革命元勳黃興曾說過徐州:

“南不得此,無以圖冀東,北不得此,無以窺江東。是勝負轉戰之地。”

總的來看,彭城在當時擁有優越的地理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彭城雖屬於黃淮平原,但坐擁山川之險。彭城固然位於平原地帶,但是並不意味著它就無險可守,它周圍多山,易守難攻,極易作為天然的防禦屏障。宋代蘇軾就曾這樣評價彭城的山川之險:

“徐州為南北襟帶要,京東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北山,獨其西平川數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延敵,真若從屋上建甌水也”。這也是軍事家項羽所看重的地方。

其次,彭城擁有便捷的水路系統。雖然彭城難以企及當時的黃河,但是黃河在徐州以北,可是作為一道天險防線(冬天除外),這對於位於黃淮平原上的彭城十分重要。此外,徐州有四通八達的水路系統,泗水環繞,汴水流過。

古人對山川河流曾有特定的稱謂,除了著名的“五嶽”外,還以“四瀆”稱呼當時的四條河流——江、河、淮、濟,也就是後世的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在現在看來,長江和黃河仍健在,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淮河經過歷史上黃河的反覆改道影響,已經淪為一條沒有獨立出海口的“內流河”,濟水則更慘,河道被現在的黃河佔用,已經消失不見。但是,在秦末時期,這四條河流極為重要,美中不足的是,這四條河流都是東西走向,難以滿足南北之間的水路運輸需要。而就在彭城地界上,就有兩條人工開鑿的南北走向的溝渠連接長江、淮河和濟水。一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命人開鑿的邗溝,它可與長江相連,進而與楚國南部的漢水、贛江等水系相連;另一條則是大名鼎鼎的鴻溝,它將淮河、濟水、泗水等河流連接起來,項羽可以通過直達大梁洛陽,淮陰、泗水、定陶等城市。這樣看來,項羽坐擁彭城,經水路既可以便捷地把影響力北上投射到魏國、齊國、韓國等諸侯,又可以便捷地南下作戰,可謂是水路交通得天獨厚。


看似目光短淺,實則精心抉擇,談項羽為何不肯定都關中

古代“四瀆”

最後,定都彭城有利於加強項羽陣營之間的聯合,便於監視本陣營諸侯。定都彭城後,項羽的封國佔據了絕大多數原楚國的疆域,他在南部和西南部安置了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這些諸侯在當時還是傾向於項羽陣營,他們的地盤與項羽的封國相連,可以形成整體防禦形態。即使這三位諸侯心生異志,項羽也可以很方便地加以討伐。

結語

項羽的戰敗是後世人常唏噓不已的英雄悲劇,李清照就曾寫下這樣的詩篇:“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這位戰神大加讚歎。項羽的失敗是多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其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與是否定都關中關係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大。項羽之所以定都彭城,並不是像《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僅僅是為了衣錦還鄉,畢竟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也曾衣錦還鄉作《大風歌》,並不是眼光短淺,而是權衡利弊深思熟慮的結果。項羽能夠在楚漢爭中與劉邦對峙四年,曾經多次有機會終結劉邦,與定都彭城帶來的各種優勢有關,只不過項羽因各種原因一再錯過良機,雖然在戰術上不落下風,在戰略方面卻一敗塗地,最終成為後世人口中那一縷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