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自古以來,考試升學這個事兒就是中國人心中的重中之重,畢竟人生四大喜之一就有“金榜題名時”,想想范進中舉時的癲狂,不難理解古人對科舉的重視程度。如今,莘莘學子們寒窗苦讀,最終考取心儀的大學,家長們往往會組織“謝師宴”來答謝老師,或是叫上親朋好友弄個“升學宴”,大家一起普天同慶~

說起這“升學宴”吧,其實這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學子高中及第後都會參加這種由官府舉辦的“特殊飯局”,不用你自己掏錢,全是公費吃喝,是不是很贊?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升學宴”分為“文宴”和“武宴”,分別對應“文科”、“武科”,就像現在分文理一樣,“文宴”有鹿鳴宴、瓊林宴,“武宴”有鷹揚宴、會武宴。

鹿鳴宴

“鹿鳴宴”最早出現在唐代,嚴格來說是為鄉試準備的“升學宴”,在鄉試放榜次日舉辦,參加的人有當地的父母官、主考官、新科舉人和年老舉人,大家在一起飲酒作詩、唱歌跳舞,還要演奏《詩經·小雅》中的首篇《鹿鳴》詩,因此得名“鹿鳴宴”: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從蘇軾所作的《鹿鳴宴》中也可以看出這場“升學宴”是十分熱鬧的:

連騎匆匆畫鼓喧,喜君新奪錦標還。金罍浮菊催開宴,紅蕊將春待入關。他日曾陪探禹穴,白頭重見賦南山。何時共樂昇平事,風月笙簫一夜間。

鹿這種動物在古代一直被人們奉為仙獸,是祥瑞之兆,且“鹿”和“祿”同音,寓意高官厚祿、仕途高升,而“鳴”意為天賜,天子選定的人定都能成為人中龍鳳,“鹿鳴宴”最大的目的一方面顯示出皇恩浩蕩,一方面也告訴各位新科舉人天子對人才的器重,希望大家再接再厲。明朝時期還將鹿肉加入到宴席的菜餚中,力圖達到名副其實的“鹿鳴宴”~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瓊林宴

黃梅戲《女駙馬》中有一句唱詞:“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這“瓊林宴”就是為新科進士們舉行的“升學宴”。

隋朝創辦的科舉制度,到了宋朝才由太祖趙匡胤正式確立了“殿試製度”並親自主持宣佈新科進士的名次,賜宴於御花園瓊林苑。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鹿鳴宴”的規格和“瓊林宴”比根本不值一提,“瓊林宴”相當於國宴水平,連表演唱歌跳舞的都是宮廷樂隊,進士們不但與皇帝共飲御酒,還一起遊園賞景,對很多人來說,瓊林宴是這輩子唯一一次近距離接觸皇上的機會,說出去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無上榮耀啊!趙匡胤也很興奮,還特意賦詩一首表達心中喜悅:

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鷹揚宴

說完文科升學宴,下面來說說兩種武科升學宴~

武科鄉試放榜後的當日,中舉的武舉人們要和考官一同慶賀,參加名為“鷹揚宴”的升學宴,“鷹揚”同樣取自於《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頌揚太公望的威德如同飛翔在天空中的雄鷹一樣,這種比喻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也是考官們的自詡。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武舉人們不似文舉人們那般吟詩作對,主要是不會,空有一身疙瘩肉,所以大家除了喝酒吃肉,就剩下切磋了,比劃比劃拳腳,你給我一拳,我賞你一掌,宴會氣氛一樣很熱鬧。

歷史上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並不怎麼受重視,武人的地位也不如文人高,但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中曾記載:“武鄉試揭曉翼日,燕(宴)監射主考執事各官及武舉於順天府,曰鷹揚燕(宴),儀與鹿鳴燕(宴)同......”意思是說,“鷹揚宴”的規格是和“鹿鳴宴”一樣的,並沒有因文武之別而降低檔次。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會武宴

同理,文科殿試後新科進士們參加“瓊林宴”,武科殿試放榜後也要在兵部為這些新科武進士們舉行宴會以示慶賀,名為“會武宴”。

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通禮》武殿試傳臚後,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燕(宴)。”

相比“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是最不出名的一個,清· 梁章鉅《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中提到:文稱鹿鳴宴,舞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雖然“會武宴”知名度很低,但畢竟殿試不同於鄉試,新科武進士是由兵部直接任命的軍官,所以“會武宴”的排場不小規格也很高。

古代的“升學宴”真好!吃喝玩樂都不用自己掏錢,官府全額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