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在現實社會中,對於過來人來說,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真實的感受,年紀越大,你和別人之間純粹的友誼會變得越來越少。不管是在工作當中,還是在生活當中,他們都是帶著一定的目的性和你交往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

1、所謂友誼,經不過利益的考驗

在微信中,我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消息,一些人參加了一次活動,或者發表了一個圖片文字說說,或者是一個視頻。然後就會給你留言說,給我點個贊以及評論一下吧,即使你在忙碌的工作中,在趕地鐵的路途中,甚至將要休息,他們都會迫不及待的來麻煩你。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很多人常常會打著友誼的旗號,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麻煩你,甚至認為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他們卻不知道,你在麻煩別人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已經把你的友誼消耗掉了。真正的朋友,從來不會頻繁的去麻煩別人,在求助別人的時候,甚至會覺得欠別人一份人情,想要立刻還回去。

2、所謂友誼,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曾經可以互相談笑,形影不離的兩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分離。當雙方再次見到彼此的時候,就會感到有點拘束,不知所措,交談也變得少了。即使強行尋找共同的話題來交流,想要挽回局面,已經回不到當初的時候了。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兩個人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是因為我們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生活經歷,以及相同的人生目標。當我們有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和不同的目標之後,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感,想要繼續交流,已經變得非常的困難。當我們有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之後,不必再刻意改變什麼。

3、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懂你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曾經給我們說過一個道理,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當時的我年少無知,對這句話還沒有深刻的認識。不是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出路嗎,為什麼說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呢?帶著這個疑問,在人生道路上慢慢的成長。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直到進入社會,參加了工作以後,對老師的話才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上,我們都會遇到不同的人,認識不同的人。有些人和你交往,是帶著一定的目的性的,當你看清他們的真面目之後,自然就會將他們拋棄,剩下的那些就是能夠與你同甘共苦的人。

4、一場飯局,見證友誼的真假

室友小A,和我一樣在外地大城市工作,最近應邀參加了一個同學會。心裡想著,都是老同學了,很久沒有見面了,可以敘敘舊。事後,在微信上,一位老同學提出向他借2000元錢,然後他想都沒想就給對方轉過去了。不久,當他再次聯繫這位同學時,發現自己已經被拉黑了,細細想來,真是一場有預謀的飯局啊。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在現實生活中,想必很多人都遇到過同樣的事情,一些所謂的熟人,帶著一定的目的,應邀你參加他們的活動。一旦他們的目的達到之後,就會露出他們醜陋的面目,讓你防不勝防。一場飯局,可以看出你們友情的真假,也可以讓你看清人性,人總是在失敗中才會得到教訓。

5、純粹的友誼,來自純粹的人心

在我們身邊會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通常都有一個好人緣,善於結交朋友,一旦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許多朋友來幫助他們,是我們羨慕的人。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少有朋友會來幫助你,甚至有的人會視而不見,或者離你而去。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別人的友誼都是比較純粹的,沒有複雜的利益成分,這樣,往來久了,友誼自然就根深蒂固了。而你的所謂友誼,都是帶著一定目的性的,當別人對你厭煩之後,自然離你而去。純粹的友誼,來自彼此真誠的對待。

6、成年人的世界,都不是容易的

所謂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成年人來說,都會有深刻的體會。在進入社會工作之前,我們彼此都是一個簡單的人,沒有複雜的利益關係,在交往的時候,自然就是純粹的。在工作之後,這份純粹的友誼,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就變淡了許多。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年紀越大,純碎的友誼越少


對於一個人來說,從簡單的人變成複雜的人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是想要從複雜的人變成簡單的人是非常困難的。友誼也是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想要一直維持一份純粹的友誼是非常困難的。正所謂,做一個好人容易,但是一直做一個好人,卻非常困難。因此,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要堅守自己的本心就好。

為什麼說年紀越大,純粹的友誼越少呢?想必大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常常會計較對錯,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常常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大家都在意自己從中獲得了多少,而不考慮自己為這段友誼付出了多少,註定會失敗的。在成年人的世界,不要刻意去改變什麼,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