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鄉鄰們在一起常常戲稱:你們家的臺階高!————李森祥

偶然讀到小說《臺階》,其作者李森祥名聲鮮為人知的,只不過電視作品卻是廣為人知。這部小說比起國外難懂的名著,語言淳樸與感情真摯,充滿鄉村風、樸實無華的別樣感覺。

《臺階》是以“臺階越高,地位越高”為切入點,塑造了老實農民大半輩子夢想的故事,然而文中並用沒有太多的語言去讚美樸實的農民,歌頌偉大父親的形象。

《臺階》簡單的講述,在一個落後與貧窮的地區,父親為了“高臺階高地位”的夢想,用盡大半輩子的時間,去建造了有著高臺階的房屋。直到房屋建好,他卻沒有想象之中的喜悅,沒有建房過程的激動和期待,甚至是失落和失衡…

小說以父親艱辛建房過程為主,再到最後給予讀者“他的失落”為結局,引起讀者的深思:我們在達成目標時,喜悅與失落是同時存在的,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作者李森祥《臺階》通過“建臺階”,真實還原普通人的矛盾情緒(喜悅與失落)以及奮鬥中的人性。那就以“臺階”的角度,去解讀《臺階》:

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一、【人生的臺階】:“建臺階”的父親真實樣子:面子、沒被認可的失落感、樸實的農民形象。

小說的《臺階》開頭是“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因為在這個村的臺階越高,就代表屋主人的地位就越高,讓僅有三級臺階的父親有了建房屋的持續動力。

在我看來,作者李森祥的“臺階”說法,背後所包含著人性不甘、要強所引發的堅持。

很多讀者在《臺階》一開始讀到“臺階高度等同地位”時,不解作者李森祥為何在小說里加入這個荒繆之說。後來呈現了這位父親的堅持以及失落感,才明白真正維持他的動力並不是這個“高臺階”,而是他內心不甘、要強的人性在“作祟”,不斷驅使著他去堅持建房屋。

從心理與人性的角度來看,人在未達成目的時,內心總是是著【不甘】的微妙心理。因為還沒得到之前的東西,內心與情緒總會在起伏。在不甘心理影響與作祟下,進一步引起【要強】的人性,且付出一定的執行力。側面來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甘心理累計與作祟,會去帶動骨子裡的要強人性的執行力。

這才使得父親有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執行力,他的堅持讓人動容。只不過他從最後的失落感與無法適應新房屋,就能看出並非出自內心真正想要的。父親是看到別人家有高臺階以及鄉鄰的話,才去有了一種類似堅持又不是的“偽堅持”。

我們會看到時不時在朋友圈裡,有著反覆堅持或放棄的人,他們的執行動力並不是來自奮鬥之心。在內心不甘、要強的人性基礎,然後加上作祟的複雜心理,才會有持續性的堅持度。

基於“要強、不甘”的人性元素,我們就不能定義對錯。但唯一能肯定的是達到目標就會伴隨失落情緒,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所以,在人性與心理作祟下,是種“偽堅持”。

堅持,是有分真偽:“真”堅持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堅持,時間只是個見證者;“偽”堅持是反覆堅持或放棄的過程,在經過自我安慰與外人的錯覺(誤認是真正的堅持)發酵下,呈現自欺欺人的狀態,那麼時間會變成謊言者,最終就連自己也認為是真正的堅持。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有趣的是再從人際學的角度來看,堅持會存在著一種被動的特殊性。它是來源於外界別人的堅持,迫使引導自己堅持的作用,達到“討好與合群”的微妙人際學。那麼,這種“被動去堅持”的出發點,也是偽堅持的一種。

通過真與偽堅持對比,我們就能看出堅持換來的結果,並非全是良性的,會有一定幾率的不良情緒湧現與失衡。

就好像《臺階》父親的堅持,沒能得到想象之中的尊重與認可,才有著失落感與不知所措的不良情緒。

《臺階》書中有兩次父親的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作者李森祥通過這兩次的感嘆,深刻暗示人生就如臺階,象徵著地位而引發目的性堅持。父親出發點只不過是不甘低臺階地位的心理,以及要強的人性,至於結果不是想象的重要。

但從他的這些樸實行為,深刻突出農民樸實的形象: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又具備了傳統農民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自己是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因為父親付出的大半輩子青春,忍不住感嘆,自己失去了很多,是有追求的充實感,也有時間的代價。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二、【追求過程的充實感】父親建房屋的艱辛過程,付出的是時間跨度,人性的充實感與“時間的代價”。

作者李森祥《臺階》著重描寫父親建房屋的異常艱辛過程:臺階的鵝卵石、房屋的瓦片以及砌牆的磚頭,是從地裡撿回來的;僱人建房的工錢,是砍柴一角角攢下來的。

這樣的材料與資金累計過程,花費時間跨度都遠超正常建房來的久。

要不是結局的建好房屋與失落感的強烈對比性,這位父親為“夢想”付出的毅力與堅持是值得讓人佩服。他的“一石一瓦一磚”累計的建房過程,所經歷的時間跨度是每個為夢想執著人的精神。

每個夢想都是值得被尊重的,過程有著時間跨度,而跨度的長短取決於家境、奮鬥、自我經歷與思維。這些因素的本質區別,就會讓人走入一個“不如別人”的心理誤區。只不過在拋開家境、天賦的因素,我們還能通過“一石一瓦一磚”的歲月,去執著累計能力的精神。有趣的是人在未嘗到成功的甜頭前,就會很迷戀追求的充實感。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解析一下“充實感”的產生過程:因為人是感官動物,就會通過眼睛看自己的追求過程,在大腦產生興奮的感覺。再從大腦下達指令到全身,有了全身性的觸感。於是我們在決心去做某件事時,全身充滿力量。

這也很好解釋我們迷戀追求過程的真實原因,在夢想的一步步搭建,感官充斥著精神的力量。可惜的是在完成目標後,感官就會褪去全身的感觸,有著失落與喜悅情緒的巨大落差。

這是因為基於大腦的“情緒模塊”與“理智模塊”,就會出現勇於面對或是沉淪自己的兩極化走向。

  • 勇於面對:指的是強大心理與自身思想高度,很好應對成功時所帶來的失落感。這時大腦的“理智模塊”還能壓制“情緒模塊”帶來的不良情緒,並且理性及時應對並制定新的目標去沖淡失落感;
  • 沉淪自己:不少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很難敵過“自己毀自己”的怪圈。當成功喜悅逐漸減少,就是落寞感與無法適應無目標的狀態。隨著時間的遞增,大腦的“情緒模塊”就會趁機佔領理智,去做出不可控制的附帶情緒行為,如自暴自棄、失落、驕傲與無所事事。
  • 大腦的分為“理智模塊”與“情緒模塊”,平常都是理智壓制情緒,我們才能保持著理性的狀態。成功時特有的情緒(喜悅或空虛),勇於面對或沉淪自己的走向,都是情緒與理智的對抗。所以有人為了對抗失落感,不斷定製一次次的目標,只為維持住追求的充實感,不被情緒所控制。

而《臺階》裡的這位父親付出了很大的“時間”代價,卻沒能被理性對待,有著不良的情緒。

《臺階》結局點明成功會附帶很大的情緒波動,喜悅與失落的衝擊。小說裡的父親理智被情緒沖垮,才對建好的房屋失去激動與喜悅。除了情緒波動,作者李森祥也加入“時間的代價”的概念,第二次感嘆“臺階低”時,就明白了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建成房屋,是這樣子寫道:

父親說洗了一次乾淨的腳,覺得這腳輕飄飄的沒著落,踏在最硬實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們家的臺階低! 父親像是對我,又像是自言自語地感嘆。

《臺階》裡的父親的“時間的代價”:為所謂的地位和尊重,付出大半青春,缺少對“我”的陪伴。那些建房屋之前的喟嘆與建成後的失落,都飽含對“我”的愧疚和虧欠。

做錯事就要承擔責任,說明代價與責任是掛鉤的。成年人的我們,想要得到就要有所失去。大多數人會以時間的代價去追求,隨著時間的遞增,得到的同時就會失去陪伴:親情、友情以及愛情的沖淡。建立在“時間的代價”,或許還需要更多的失去,追求背後的失去或安穩背後的陪伴,也只能因人取捨。

作者李森祥通過《臺階》裡的父親建臺階事件,表達偽堅持、充實感與失落感矛盾關係(喜悅或空虛)。而最基本的原因是父親付出了“時間的代價”,缺少對“我”的陪伴,有著愧疚與虧欠。

那麼在人生的“臺階”,如何應對追求的充實感與失落感呢?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三、臺階上的我們,追求的是充實感。

《臺階》是一本語言樸實無華的小說,讀起來可能覺得枯燥無味的感覺。以父親的建房屋過程,在我們看來,只是一件平常不過的小事。

但作者李森祥在《臺階》加入“臺階高低代表地位”說法,以及建成高臺階房屋的人性思考:失落的堅持真偽、充實感以及時間的代價。

印象最為深刻的“臺階”有著非常多的含義,如堅持、地位以及代價。我們的人生如臺階,然後在這個臺階上的仰望與俯視,平視真實的自己。

①、人生的“臺階”:臺階上的仰望與俯視,平視真實的自己。

《臺階》裡的父親建好臺階後,有個特引人深思的畫面:青石板的低臺階,父親會坐在臺階上抽菸,抽完還會順手在臺階上磕菸灰;新的水泥面高臺階,是不能那樣磕的,也就在臺階上抽菸的樂趣也隨之減少。

這樣子的對比性畫面,讓人不禁感嘆,他大半輩子努力得到的東西,反而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樂趣以及真實的自己。

《我們仨》的作者楊絳曾說過:“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我特喜歡那句“圍城,外面的人想要進來,進去的卻想要出來”,是一種“相互羨慕”的思維:總有人仰望我們擁有的,但我們又在俯視與羨慕別人,處於相互羨慕的微妙思維,讓我們陷入浮躁的狀態。

現代人的浮躁,最基本的原因是得不到滿足,一直處於索求的惡性循環,也就導致心境不穩以及情緒波動。有趣的是人那一步步堆積而的人生臺階,總是在“低看”自己。

不少人對自己的態度,總是有著低看或高看,低看自己的一切,高看別人所擁有的,屬於“抬頭自卑,低頭自得”的心態。但只要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事實上,活成真實的自己,是件聽起來很簡單,也是很難的事。因為渴望、慾望以及種種誘惑,都讓我們很難心安活成真實的樣子。那不高看也不低看的謙虛平視,才會看到真實的自己。去平視臺階上的人生時,也發現每個人有著相似的活法,不進反退的狀態:只因都有類似俯視別人的行為,忽視自身。

《臺階》裡的父親有個做臺階抽菸的習慣,隨著新的水泥臺階慢慢消失了,暗示了父親失去了樂趣以及真實的自己,但只是僅僅一個“高臺階”而已。

或許他建成房屋的失落,也是種對自己的強求。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②、追求的充實感:生命的意義,簡單與不強求。

《臺階》裡的父親是在建好房屋,本是喜悅、激動的情緒,因為大半輩子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只不過作者李森祥寫下了一個反轉的人性結局:失落感以及無從適應高房屋的生活。

不能否認父親的努力,但他的無所適應新的生活,更是對自己的強求。

韓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說道:“命裡本來什麼都沒有,只有誕生和死亡,而中間的都是你要強求的部分。”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人會有不可避免的心理怪圈,會去為難自己,可為別人或為自己,去苦苦為難著自己。明明知道結局和後果,還是忍不住陷入怪圈,是一種持續性反覆的自我折磨行為。

但不必強求自己,最好的活著是努力後,面對成功與失敗,有著釋懷的心態。

面對曲折的人生,負重前行的我們,也只能去釋懷眼前,有著不去強求的心態。凡事有個度,過了度就是種傷害與徒勞。我認為適度的生命,才有著純與真的意義:簡單活著與不強求自己。簡單活著,不去太過於強求與善待生活,生活才會善待我們。

《臺階》裡的父親更像是一種不滿足的狀態,他的失落隱約帶著強求那些“地位、尊重與認可”,這才有了遺憾、後悔的不良情緒。至於別人是激動、喜悅的,純真的認為有新的房子可以住了。

或許生活就是如此,堅持與努力的我們就不必坦言失落,只能堅持自己的臺階,再去和解失落。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③、堅持自己的臺階,和解失落。

《臺階》的父親失落了,努力與堅持換來的高臺階房屋,讓他有著複雜的情感。有對“我”的愧疚,也有在臺階建成式,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尊重與肯定。或許,他始終無法去和解臺階帶來的失落。

我很喜歡這個“臺階”的設定,它直面直視了人性的“攀比”。一方面是臺階的高低,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攀比,才有“失落”的情緒;另一方面是這樣的情緒也折射出我們的潛意識,就存在著攀比。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攀比心理是種人之常情,總能有意無意去對比差距,說明潛意識就存在著攀比,唯一不同的是理性與衝動的區別對待。父親“建高臺階”的攀比行為,也是對當時社會的指責以及不滿:過度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不注重自身的內涵底蘊。

就算是攀比產生的失落,也要善待它。因為失落的同時,也可拿來自我檢討自身的不足,從失落裡吸取教訓,成長自己。失落的情緒也有著兩面性,利與弊的取捨,只能因人而異。

《臺階》的父親失落心情,讓他難以被接受與釋懷。讀者通過“建高臺階”事件,隱約折射出攀比的心理以及人性的指責。攀比性質下的堅持與成功,已然失去意義,或許也只是一次自我滿足的努力。

豆瓣8.2《臺階》|人生的臺階,是追求過程的充實感


《臺階》是一本從多個角度解讀的小說,語言的樸實無華,有著很好的代入感,但卻沒能感受到農民的樸實以及父愛的偉大,有的只是“建高臺階”背後的人性思考:

高臺階象徵著地位,是不是可以看成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滿足呢?

《臺階》:大半輩子的“時間代價”努力,為了地位,是強求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