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製片人 劉明麗

劉明麗最近有點忙,但比起往年來的確算不上什麼,之前的每年的1月份她都有項目在拍攝狀態,那個時候更繁忙。

去年整個Q4都沒有新項目開機,今年的春節特別早,她把新劇的開機時間定在了2月,沒想到剛立項不久,疫情就來了。新項目只能延遲開機了,但即便這樣她也比別人幸運的多。

現在這段時間,劉明麗的工作主要有三個,一是線上視頻面試新演員,為新劇找角色;另外,她有兩個劇都在緊張的後期工作中;另一邊團隊推進的一些項目幾乎每天都在劇本會,把以前擱置的比較有亮點的項目,再拾起來,重新打磨開發。

作為平臺製片人,劉明麗的工作與單個項目的製片人不太一樣,既要負責平臺整個年度的內容儲備和合適的題材作品,又要深入到每個項目中,是連接片方和平臺之間的人。

2005年入行,2011年接觸網劇,作為見證網絡影視工業浪潮的親歷者,她見證了行業的起起伏伏,經歷過一部劇的爆紅、內容人的自由表達時代,也同樣為資本瘋湧而迷茫焦慮,她看到過潮水的方向,也同樣注視過退場者的背影。

以下是她的自述: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本來2月底,我要在橫店開機一個古裝劇項目,原本定的是2月1號就要上班,花一個月時間籌備演員和開機事項,計劃著能在3月初就開機。但遇上了疫情就往後推了。其實每一年,我的項目都在會在1月左右開機,經常也會趕上跨年,今年情況有些變化。雖然現在項目開機時間要往後推很多,之前談好的各項工作都要面臨重新盤算,但是比起那些直接停工受困的劇組,情況還是要稍稍好點。

聽很多片方說起,最近橫店開始分階段復工了,劇組要線上考試,都答對了才能夠申請復工和排隊。但實際的情況是,很多劇組還是沒有復工,還在等,都要排隊一個一個來。我們現在也是復工狀態,從前兩週公司只有管理層會來,到部門員工復工30%,下週就是50%或者70%,我覺得3月底之前,公司的復工率會達到100%,劇組開機也是這樣的。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疫情來得突然,退去之後項目怎麼開,檔期和演員的調配其實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大家都是在觀望,其實都很自然。上半年我們會更踏實和安心地推進劇本進度,對於開機時間不會那麼強求,到5、6月份整個市場應該還在復甦,有人會往前衝有人觀望,過了疫情期後,怎麼都要冷靜一下,市場也需要冷靜期和緩衝期。

疫情期間大家都關注到了一些不錯的作品,互相之間也經常討論。我也一直在非常“飢渴”的補課,把之前一直想好好看但沒有時間完整看過的美劇、韓劇、國產劇都補看了,也重溫了一些經典作品,既心安理得的享受了追劇的快樂,也以學習的心態重新思考著眼下的創作。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這段時間都是這樣度過的。所以這段時間其實不是無用的,荒廢的。在未來按下啟動鍵的時候,我們一定能看到這段時間給我們帶來的能量。

雖然這幾個月行業按下了暫停鍵,大家也還是非常在意市場上的一些動向。對熱播劇的討論也一個都沒放過。因為我們《奈何2》正在熱播,前幾天有個媒體採訪,問我甜寵劇未來的風向是什麼,其實我覺得沒有什麼所謂的風向。因為在某一時機下表現過於突出的某一個題材,在各種跟風和複製之後必定會走向平靜期,變得不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實際上屬於它的受眾始終都在,有些觀眾會離開,還有觀眾會進來。

不管這個類型在市場上當不當紅,我們都可以繼續去做,但是想各種辦法去找一點突破。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同理很多類型都是這樣的,你要想好你要什麼,如果你要一個極大的市場效應,很多小眾的項目,要看自己是否能承擔試錯成本。現在市場有一些好作品,它的確需要幾年的時間去沉澱,從編劇、製片人、演員到導演,到其他各個團隊,甚至服裝美術,都要擰成一股麻繩,用心的去打磨。需要整個集體付出百分百“用心”的過程,並且能承擔可能“不爆”的結果。

作為一個製片人,你首先要保證你的預算合理,保證項目虧損是最小,甚至是盈利的,在作品順利完成的前提條件下,要保證它的美感和社會價值高度。我自己首先是一個平臺製片人,需要結合市場和觀眾喜好,先替平臺選擇項目,大的社會價值層面和小的圈層話題產品,都要佈局製作。在每個類型裡面都找到比較合適平臺製作或者播出的作品。

其次我才能回到劇的製片人上,選擇團隊並匹配適合的人員操盤項目,你要找到在成本接受度裡最TOP的合作資源,製片人的選擇是什麼,項目最終會呈現出來什麼樣的氣質。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我最早接觸網劇製作已經是2011年了,一路看著網劇跌宕起伏的發展起來,而這兩年整個市場環境的變化,讓我們重新面對嚴峻的現實問題,可以說從2018年到現在,網劇行業又經歷一個痛苦而漫長的磨合期。

視頻平臺還沒有開始做網劇業務的時候,和電視臺一樣買成片版權。那個時候平臺合作了一些早期的影視公司,但現在很多已經不見了,這幾年反而原來一些出版行業,音樂公司,或者廣告公司,帶著新的創意和資源轉型過來,真的是碰到了很好的時候,幾大平臺都願意拿出預算大力發展網劇自制,它給很多新公司和新人帶來了躍遷的機會。

也就是2015開始,網劇開始有規模化生產的概念了,《無心法師1》和《他來了請閉眼》就是搜狐2015年生產出來的標杆性的作品。那個時候網劇還很少,電視臺裡看不到的類型,觀眾突然在網絡上能看到了,引起的反響很大。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那之前,還沒有所謂成型的網劇市場,所有的創作者都是一起拓荒,大家其實一開始都特別迷茫,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不知道要用什麼內容去讓觀眾瞭解“網劇”這個概念,如何去試探觀眾對“網劇”的要求,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那個時候,只要內容人有想法,把劇集做出特點,是很容易在市場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找到自己的佔位的,因為那時候能成為標杆的網劇太少了,那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方向。

到2016年,網劇呈現百花齊狀態,各種各樣的類型都出來了,《法醫秦明》就是在2016誕生的,收穫了各種“第一”。但問題也和繁榮相伴而生——同質化,一個好的作品或者比較新鮮的題材出來以後,就會陷入同質化困境,這個行業複製力還是蠻強的。但對觀眾來說,他們真的看飽了。

2016~2017年,劇集製作費和演員片酬上漲的特別厲害,有時候演員片酬能達到成本的50%~70%。資金大部分都給了演員,剩下的拿去做製作,這是一種對片酬的鼓勵和對創作的打擊。當時每個平臺的產劇量提高,網劇進入大片時代,達到頂峰時候一些劇可以喊到特別高的價格。那個時候自己也會問,我在做的這件事情到底有意義嗎,或者這個行業在做的這件事情有意義嗎?我們只是創作了一個讓大家去欣賞的內容而已,但是它卻要獲得這麼大的利益和價值,看到泡沫東西之後,就會對被資本推動的“創作”本身產生懷疑。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我在2017年的時候,對這種資本遊戲的困惑達到了頂峰,“一個項目可以開價到多少錢?”一個並不值得的作品,要叫這麼高的價格,還不乏追求者,對基層創作者來說,這是比較難以接受的。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慢慢適應和調整,不一定要從了它,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找到能讓自己存在的舒適狀態。

2018年以來的影視寒冬,其實讓大家開始敬畏創作這件事情,行業理智客觀起來又開始調整了。你看就是這樣起起落落,一段時間內衝得很厲害然後停下來,減緩,慢慢恢復冷靜。

其實我再回頭看,網劇正兒八經的發展也就短短的這麼幾年,這個市場還是挺殘酷的,讓人驟然上升也快速隕落,中間也遇到了很多行業拐點,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內容人,培育了很多年輕力量。即便現在按了暫停鍵,它也比倒回去五六年,發展最野蠻的那幾年要合理。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整個創作環境迴歸到更舒服的狀態,項目的成本比例變得正常很多,演員片酬也不會抬到過高的價格,搜狐也在這樣的體量下找到了小而美的新方向。

經歷過純甜寵的風潮之後,搜狐現在儲備和開發的項目增加了很多現實題材,其實之前我們做的法醫,警察,律師行業題材都挺受歡迎的,我們也想把這個傳統題材做的更年輕化和有活力,尤其一些貼近民生的職場劇,涉及出版新媒體行業、航空行業、高鐵行業等等各行各業的職場題材都是我們在準備著的項目。其他的類型上,我們也在持續開發古裝偶像、都市愛情、懸疑探案,漫改二次元......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一個項目既能捧劇,又能捧人肯定是最好的。現在流行“劇粉”,既是作品的粉絲又是藝人的粉絲,劇粉的出現意味著作品受到垂直用戶的關注,環境和審美促使觀眾身上也有了新命題。

以前觀眾看劇就是看劇,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觀看環境不一樣了,技術迭代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自主權,視頻平臺提供了cut版、倍速功能讓他們享受服務,與此同時,觀眾純粹享受內容的環境被打破了。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很早以前我喜歡看《北平無戰事》這類的作品。桌子上倒一杯茶水,空氣中微不可見的灰塵,兩位演員坐著談論一番話,評論一件事。這些緩慢的意境中的談話、故事,特別讓人享受。但現在的觀劇環境很難有時間和耐心去享受“慢文化”了,大家好像每天都很著急,時間被碎片化,作品也被碎片化了。

我每天也在“倍速追劇”,這說明很多觀眾的觀看習慣被養成了,很多粉絲,很多年輕觀眾,包括我自己,一定要就著“彈幕”互動看劇;或者只看自己磕CP的cut;或者1.5甚至2倍速看劇。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看劇的時候嫌節奏太慢,以為忘記開倍速了,結果一看一直都開著1.5倍的。這其實這對於創作者來說,去適應觀眾新的觀看節奏,還是堅持內容創作本身的節奏,也是我們要去思考和平衡的。

中國影視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經歷著一個又一個快速轉型的成長期,我們這個時代的影視行業經歷的發展之快速更令人瞠目;很多作品不應該用“快消”文化去對待,它要時間去感受,就像大家都習慣了工業化,機器量產的物件之後,那些純手工的手作作品就會升值,因為收穫的難度和美感的高度是替代不了的。

影視劇也一樣,這一類作品的觀眾還大有人在,只是說因為現在市場上的各類作品太多了,很多聲音被稀釋掉了。

我們做網劇很強調節奏,是因為現在觀眾的需求是這樣的,也要適當去調整觀眾現在的觀看習慣,整個歷史進程的推進,或者大家審美的重新洗禮,它還是會回到,有一大部分回到原來被拋棄的那些東西上。要麼去調整,要麼去適應,要麼就堅持,堅持做你現在堅持要做的。

製片人劉明麗:在跌宕變化的環境裡,找到最適宜的狀態

其實我們經常處於劇本荒,我們時常面臨一個作品找不到適合的編劇這樣的局面。的確如此,劇本這個東西,不是憑著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一定能磨出來的,還需要創作團隊的才華、創意和腦洞,而且要經歷時不時被推翻重來的痛苦過程。你可能很容易做出一個合格的完整的劇本,但是這並不一定就是一個“好”劇本的推導結果。

往往我們擁有了一個很好的選題,但是這個選題在現實情況中能不能去操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何把這個創意落實到劇本上,骨頭和血肉豐滿成型,還是挺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接觸到幾百個案子,只能挑出來十幾個還算是不錯的項目,創作者到劇本階段都依然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前段時間完備劇本備案被廣泛提起,我認為這也是一個讓大家規範製作的一個準則。就像我原本2月底要開機的這個項目,就是因為劇本全部寫完了,雖然現在不能開機但我也不是非常擔憂,因為劇本就放在那兒,不會存在說像以前一邊改劇本,一邊開機的不良狀態。

內容創作最終要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下去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