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民國時期,青島商界產生了著名的“四大家族”,分別是劉子山、傅炳昭、江蘇才子丁敬臣、李漣溪,這四位堪稱是青島商業響噹噹的風雲人物。

今天來說說丁敬臣。他曾經擔任青島總商會會長職務,名下開辦了多家企業,名副其實的島上大亨。他一生功業聲名尚可,只是創辦的“大阜銀行”,曾經為日本侵略者週轉融資,因此而名節大損。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照貓畫虎:丁敬臣的商業帝國

丁敬臣祖籍江蘇,1880年出生於江都縣(今天的揚州市江都區),光緒年間為了廣大家族門楣聲望,家裡曾經給他捐了監生頭銜,到地方上放了知縣,官階最高時候做到候補知府(四五品官銜)。

1843年,隨著清政府《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落地,上海開啟了對外的大門。開埠之後,中外貿易的區域中心,很快由廣州轉移至上海,各國商品和資金流紛紛湧入長江口,幾平方公里的上海老城裡,行棧、碼頭、銀行、租界比比皆是,儼然另一個繁華世界。

通過上海開埠,從政期間的丁敬臣發現了廣闊的商業前景,遂放棄了官員身份,辭職下海,專肆經營洋務生意。不得不說,丁敬臣的商業眼光還是很精準的,政府為官的經歷和操辦洋務的歷練,讓他成為當時很少見的多能人才。

1897年,冒著黑煙的炮艦裹挾著德國軍隊,氣勢洶洶衝進膠州灣,青島淪為德屬殖民地,經濟命脈中混入了德國基因。德國人要在青島打開市場,打造第二個“上海灘”,迫切需要既懂國際經濟,又諳熟中國事務,特別是對清朝官場非常瞭解的買辦。丁敬臣就這樣進入德國人的視野。

德國人對丁敬臣的能力很是肯定,德屬企業“禪臣洋行”聘任他作為買辦,待遇優厚。洋行的是外商在中國設立的公司,算是代理點或者辦事處,主要以經營進出口貿易為目的。丁敬臣所在的禪臣洋行,主要業務是進口德國的機械設備,出口中國的初級土特產,比如山東的農副產品,運到青島進行初加工,之後運到外地銷售。

丁敬臣在德國洋行做了幾年,將他們的經營門道摸得精熟。看著洋人們買進賣出,大把大把德賺著鈔票,遂萌生了自己開公司的念頭。他很快在火車站旁邊的泰安路上選好經營地址,定名“悅來公司”。經營初期,主要以出口中國商品為主。

為了打開市場,丁敬臣親自跑到農村去收購基礎貨物,然後聯繫貨輪進行水上運輸。除此之外,丁敬臣還經營著旅館生意。不久之後,他看到德國人在淄川、博山(今山東淄博一帶)等地開辦煤礦,獲利豐厚,丁敬臣腦筋靈活的很,緊跟著也開辦了一家煤礦公司,取名“悅升”。在築基階段,丁敬臣盯緊了德國人的路子,照貓畫虎一步一步,丁氏商業王國的雛形在青島顯現出來。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一面之交:著名記者採訪丁敬臣

清末民初,有一位著名的媒體人叫包天笑,擅長小說,又撰寫報稿。包氏《釧影樓筆記》中,曾經有關於丁敬臣的一些記載。1907年,包天笑受聘山東青州府中學堂監督,類似今天的中學校長職務。他由海路從上海來到青島,計劃在此轉乘火車去青州赴任。

他在書中記述,當時海上輪船是德國漢堡公司的,而船上的茶房(就是服務員的代稱)卻是僱傭丁敬臣所有的悅來公司員工。可見當時丁敬臣的商業中也包含了勞務派遣項目。包天笑在青島留宿,也是悅來公司的旅舘,並且有幸見到了這位奮鬥的中國企業家。

丁敬臣對這位知名媒體人也非常有興趣,熱情的接待了他,向他介紹自己的商業和青島的情況。在德屬殖民時期,青島居民有著嚴格的層級劃分,金字塔頂端的是歐美殖民者,其次是來青的遜淸遺老遺少,然後是廣東、江浙和省內的商辦,多以會館為中心抱團,最底層的才是山東本地平民百姓,大多從事傭工和苦力。

採訪結束以後,丁敬臣安排公司為包記者購買了去青州的車票,二等車廂。當時的青島,一等是“高貴”的歐美移民包廂,二等座是歐美人和中國人的混搭,三等以下才是中國人的位置。包記者的座位,挨著一位德國軍官,對同車廂的中國人非常傲慢和不禮貌。包記者也去三等車廂看過,裡面沒有座位,更像是一節貨廂,旅客和雞鴨蔬菜水果一起運送,裡面的味道不堪忍受。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長袖善舞:遊走於殖民者和遺老之間

1911年,是中華大地翻天覆地的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孤兒寡婦讓出了國家權力。清帝國的坍塌,讓遜淸遺老和貴族們猝不及防,他們紛紛攜家帶口,卷著自己的全部家當,尋找可以安身的地方。他們看好青島的殖民位置和經濟形勢,先後有120多名朝廷高官到這裡避禍,儼然清廷的翻版。

他們中的許多,初來乍到,就落腳在丁敬臣在泰安路上的悅來公司。按照當時的情形,遺老遺少們要想在青島紮下腳跟,除了鉅額的財富支撐,最重要的是必須與德國人建立關係。丁敬臣和德國人的聯繫非常密切,恰好成為遜清遺老和德國人之間的紐帶。比如,青島第一座高等學府“德華大學”(今青島鐵路局用地)的首任總稽查,就是曾任監察御史的蔣楷,由丁敬臣介紹給德國人的。

雖然丁敬臣與這幫大臣走得很近,甚至幫助遺老們的“前清聯誼會”協調場地和駐地,還把三江會館(今青島劈柴院江寧會館)借給他們舉行成立大會。但是有些事情,丁敬臣也有原則。據資料,當時隆裕太后去世,在青遺老們想用三江會館作為公祭堂“開追悼會”,丁敬臣斷然拒絕,他認為德國人承認的只有民國政府,隆裕太后作為前朝人物,在青島舉行公祭不合適。遺老們對此都很有意見,卻也無可奈何,因為離了丁敬臣很多事情都沒法辦。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一帆風順:島上商業大亨成長記

1912年9月,國父孫中山先生來到青島,社會各界熱烈歡迎,可謂全城轟動。訪問期間,孫中山應邀到山東路上的三江會館,在丁敬臣的主持下,會館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用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招待了革命家。由於孫中山的到訪,山東路更名為中山路,三江會館也改為江寧會館,沿用至今。

1914年,日本接替德國繼續佔有青島。丁敬臣憑藉自己在地方上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出任青島中華商務總會的會長一職,大學路16號甲的那棟氣派別墅,就是他的新宅。日本接手青島不久,在館陶路上建立了一家“取引所”,即證券商品交易所,丁敬臣則開了一家“論行”,專門從事期貨交易。

當時的青島商界,共有劉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漣溪四大姓,掖縣的劉子山與日本人走得比較近,組建了青島第一家銀行“東萊銀行”。丁敬臣與日本人不對付,在日方壓力下,失去了商會會長的位置,退位常務董事,會長由東萊銀行的經理成蘭圃擔任。

日本有鹽商在膠州灣(今紅島區域)建造了一些簡陋鹽田,但是技術水平不高,產量低質量差。丁敬臣掌握了較高的曬鹽技術,成功拿下永裕鹽場的經營權,獲得豐厚利潤。1922年,國際國內形勢突變,當時的中國政府據理力爭,收回青島主權。此時,丁敬臣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島上大亨,他的經營不涉及黃、賭、毒,在商界的名聲相對較好。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烏煙瘴氣:丁劉之間的“鴉片戰爭”

上世紀初年,由於國家積貧積弱,加上殖民者的恣意引入,販賣煙膏成了獲利最厚、來錢最快的行當。追逐利益,是商人的天然本性,丁敬臣作為島城四大商王之一,當時的政府雖有管制,卻沒有嚴格措施,為什麼沒有涉足煙膏生意呢?

據資料,赫德擔任膠澳海關稅務司長官時,曾經召集丁敬臣、劉子山等人,集資入股的方式,在北京路一處糕點作坊裡開設“立升官膏局”,公開銷售煙膏。但是丁敬臣等人經營了一陣,發現煙膏銷售沒有想象的賺錢,甚至初期還有外債,於是商議撤股退出。

此時,劉子山提出願意“一肩挑”,丁敬臣順水推舟,將手中股份連同所欠賬務,全部轉給劉子山承擔。丁敬臣相當於甩掉了“燙手山芋”,劉子山卻竊喜撿到了“大金礦”。劉子山壟斷煙膏生意之後,在河北路尋找店面獨自經營,他前店後廠,批發零售,還有專門的“體驗店”,設置煙館招攬客戶。

日本接管膠澳以後,公開承辦販煙生意,劉子山主動投靠,攬下日本人的官辦販煙機構——“扶桑官膏局”,雖說開辦了煙膏局,但日本人嚴令不得觸碰此物,只是銷售給中國人。有了日本人的支持,劉子山很快成為島城“煙土大王”,據說利潤年均四千餘萬元。

丁敬臣看在眼裡,悔在心裡。他悄然離開青島,帶著悅來公司的二十萬股金,直接去東京接觸大正天皇的關係,要求撤換劉子山的煙膏專賣身份,由他接任。大正天皇發電詢問此事,日本駐青守備司令回電,稱劉子山擅長經營,獲利豐厚,每月供應軍費不菲,沒有必要重新換人。丁敬臣悻悻而歸,什麼也沒辦成,反而傷了悅來公司的元氣。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日寇侵華:為求利益淪為鷹犬

日本第一次侵華的時候,丁敬臣“看不起”他們,與日本人的關係非常冷淡,直接導致他失去了青島商會會長的位置,還把“大金礦”拱手讓與劉子山,實在後悔不已。1938年初,日本鬼子捲土重來,中國經濟遭遇重創。日本人需要“以戰養戰”,迫切尋找中國的代理人,於是瞄上了丁敬臣。

丁敬臣也在等這個機會。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丁敬臣為敵人效勞,出面創建了“大阜銀行”,主要作用就是為日本籌集資金,購買軍隊物資。

根據《中共淄川地方史》記載,1938年5月,日本人找到悅升煤礦的負責人丁敬臣,即提出合辦的要求。1941年,在日本政府和特務機構支持下,威脅悅升公司簽署合辦協議,將悅升公司變更為“悅升礦務公司”。吃掉丁敬臣的礦山以後,日偽時期任命丁敬臣為山東煤礦產銷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副董事長,徹底淪為日寇走狗。

查詢《青島百科全書》的資料,可以發現,丁敬臣作為島城一代商界大亨,在“親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先後在日寇公司、憲兵機構、金融部門任職,喪失了作為中國人的血性和良知,淪為殖民走狗而欣欣然。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題外話】島城一代商業大亨的歸宿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青島,軍統首腦人物戴笠在軍統內部,專門設立了肅奸委員會,把資產肥厚的“經濟漢奸”,確定為首先懲治的目標。丁敬臣作為青島“老牌日偽漢奸”,又是身家鉅富的經濟漢奸,很快被抓進了監獄。

“丁敬臣漢奸案”一度在全國範圍內引發關注,輿論呼籲嚴懲,但是在市長李先良的庇護下,丁敬臣都沒有過堂,就以證據不足為由免予起訴,不久便無罪釋放。此案如此收場,引起社會輿論譁然,本案檢察官朱巍然不得不公開表態,“丁敬臣案如有新事實、新證據仍可提起公訴。”

此後,丁敬臣案在省市兩級反覆折騰,實際上是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的表現,卻因丁的關係背景深厚無法定論,最終引起了南京高層的關注。1947年3月底 ,國民政府司法院對丁敬臣曾經管理的大阜銀行認定為“偽組織所屬金融機關”,丁敬臣由此證據確鑿,正式被定為經濟漢奸。

直到風雨飄搖的1948年9月,丁敬臣案仍然沒有最後結果。此時國民政府行將崩盤,已然顧不上“肅奸”。1949年,這場轟動全國的“丁敬臣漢奸案”終於不了了之。

老青島的商界奇才,別人做啥他做啥,最後淪為侵略者的鷹犬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