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覆滅的罪魁禍首?加在一代國王身上的多樣標籤

導語:

說起隋朝第二位位皇帝隋煬帝,很多人腦中就會冠之以昏君之名。若不是他好大喜功,南征北戰,同時修築京杭大運河,導致隋朝財力物力人力極度減少,最終,隋朝也不會難逃淪為短命王朝的命運了。然而,隋煬帝真的就只是一個昏君嗎?他真的有這麼不堪嗎?他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君主呢?下面我們就一起探討一番

一、只是好大喜功的庸人

對於這位皇帝,許多的史料都有著記載。他在即位之後,曾經頻繁發動戰爭,目的不僅僅是擴大隋朝版圖,同時也是希望得到世人的讚美。但是他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如此大規模又頻繁的戰爭使得隋朝財力支出非常巨大,同時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不斷戰亂的百姓來說,他們對於戰爭絕對是厭惡的。

隋朝的覆滅的罪魁禍首?加在一代國王身上的多樣標籤

隋煬帝

因此,隋煬帝此舉無異於與百姓為敵,實屬不智。然而為了功績,他不但沒有放棄發動戰爭,同時由於兵力不足,還大量徵兵。這就極大的加劇了官民矛盾,成為隋朝滅亡的隱患。為了自己的功績,隋煬帝南征北戰,不管人民死活,從這裡來看,屬實是好大喜功的昏庸之君。

二、貪圖享受的暴君

對於隋煬帝三下揚州的事蹟想必大家應該很熟悉了,但是你可知道這下揚州的耗費是多麼巨大?我們首先來看下揚州的隊伍有多大,僅僅是拉船的縴夫就有十八萬人,五千多艘船,其中最大的長兩百尺,高寬各四十五尺。這就出行的陣容就已經讓人驚歎了,要知道那個時候交通並不發達,數量如此巨大的船隻出行耗費也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隋朝的覆滅的罪魁禍首?加在一代國王身上的多樣標籤

隋煬帝下楊洲

加上出行人員的物資消耗,幾乎可以讓隋朝的財政崩潰。隋煬帝下揚州可不是為了體察民情,又或者是去做正事的,他出行的目的無非就是去遊玩,美其名曰:"巡視大好河山"。除此之外,隋煬帝為了享樂還修築了大量的巍峨宮闕,這徵用了大量的成年男子,使得百姓勞動力缺乏,人民苦不堪言。對於隋煬帝的這些行徑,我們將他稱之為暴君絕不為過!

隋朝的覆滅的罪魁禍首?加在一代國王身上的多樣標籤

隋煬帝

三、目光遠大的君王

正如我們所熟悉的,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由隋朝第一位皇帝隋文帝楊堅創立。作為楊堅的繼承者,隋煬帝並未廢除此制度,同時他還不斷完善著這個制度。對於科舉制度的作用大家應該都清楚,隋煬帝的完善並不僅僅是隨便挑著一點就改的。隋煬帝增加了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既通曉經意,通曉經意的人品德一般都不會太差。

進士科考的是國家的時事政治,這就讓選拔出來的人才能為國家所用。沒有遠大的目光這種科目是很難被想出來的。而且,為了很多的選拔人才,隋煬帝擴大了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這就讓隋朝的人才儲備有所上升在科舉制度的改進這一方面,隋煬帝可稱之為目光遠大。

隋朝的覆滅的罪魁禍首?加在一代國王身上的多樣標籤

科舉制度

除了科舉制度的改進,京杭大運河的修築也不為目光遠大的提現。在隋朝,由於交通不便,加上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戰爭破壞,南北經濟衰落嚴重,這時就急需一條溝通南北的道路。而京杭大運河就是這樣一天水路,它的修築不僅使得南北之間貿易更為便利,同是也為南北人民進行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即使是在交通發達的現代,京杭大運河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更何況交通不便,南北不通的隋朝呢。翻開史冊,我們不難發現隋朝時,我國經濟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南北交流增多,同時南方經濟相對落後,極其需要這條溝通南北大運河。所以修築這條大運河,無異是正確的決定。

隋朝的覆滅的罪魁禍首?加在一代國王身上的多樣標籤

京杭大運河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飛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也成為了亞洲政治,文化中心。許多周邊鄰國以及遙遠如羅馬等強國紛紛派遣使者來華,中國在那時,地位可謂是崇高至極。面對如此輝煌的唐朝,你可曾想過是什麼讓它發展起來的?不可否認的是唐朝的幾位明君作用極大,可是京杭大運河的作用就沒有嗎?

我們知道它修築後溝通了南北,這使得南北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和發展。同時,相較於北方,南方港口要多一點,南北溝通後,對外貿易就發展的很快了。唐朝經濟的飛速發展,大運河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透過大運河,可以看出修築它的人目光是多麼的長遠。

四、時機時機把握錯誤,得一世罵名

熟悉隋朝歷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隋文帝建立隋朝的過程中,隋煬帝是立下汗馬功勞的。而且,通過一些史料我們也會知道隋煬帝的才華竟然還不錯,而且他很會隱藏自己,在隋文帝面前的表現堪稱完美,如此有心機的人,很難將他與昏庸掛鉤。在他即位以後雖然發動了多場戰爭,致使隋朝國力衰弱,可是相應的,隋朝的版圖擴大了一倍不止。不過,無論是修築大運河還是開疆擴土,隋煬帝選的都不是最佳時機。

作為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他似乎是忽略了隋朝還沒有堅實的基礎。隋朝建立到隋煬帝繼承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隋朝之前是魏晉南北朝。那是一段充滿戰爭與政權頻繁更迭的時間,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經濟都破壞嚴重。同時百姓對於戰爭的仇視程度,到達了一個定點,這是開疆擴土必然遭到反對。這就加劇了與百姓的矛盾,同時開鑿大運河所需的人力物力巨大。

勢必要徵收賦稅,以及徵用民力,這就使得經濟剛剛有所恢復的隋朝又陷入了經濟危機,而且徵用民力使得統治者與人民矛盾更加劇烈。更為要命的是,由於王朝建立時間過短,國內政局不穩,這一系列舉措就讓一些不穩定因素無限放大。最終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唐朝取代了隋朝,隋朝就此滅亡。

隋朝的覆滅的罪魁禍首?加在一代國王身上的多樣標籤

作為造成這局面的隋煬帝,古代歷史家們當然是一至批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警示現任統治者。因此,大多數對於隋煬帝的評價都不夠全面,讓他成了一無是處的昏君,亡國之君。所以是什麼造成了他成了後人口中的昏君的呢?那就是他把握了錯誤的時機,在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事,儘管從後世分析中這些事有必要去做。而古代的史學家評價很多都還有主觀意識,為了警示統治者,亡國之君會被貶謫的一文不值。把握了錯誤的時機,是隋煬帝得到了一世的罵名。

結語:

若只是看隋煬帝個人的過失,那麼昏君之名名副其實,然而他並非有過無功。他實施的許多政策在後世來了無比正確,也推動了後世許多方面的發展。人總是矛盾的,隋煬帝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多面形象讓很多人把握不住。作為後人,我們對他的評價應該是客觀的,因而對於隋煬帝,我想他是算不得昏君,當然也並非明君。他只是一位有一定目光與遠見,但是有貪圖享受好大喜功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