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天災"之後的,“智慧”救災妙法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引言:


當人類大致"馴服"了動、植物之後,開始從原始社會進入農業社會,基本生存"口糧"得到保障,但也同時開啟了漫長的與"天災"爭鬥的"歷史"。


是的,縱觀大到整個世界範圍,小到我國廣大的土地,從古至今,不論何時"天災"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給以"盛世"當頭棒喝,或者讓"戰亂"之災火上澆油。


時至今日,之所以依舊為人類"統治"世界,就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天災"之時,永不放棄,不論古人,還是今人在面對"災禍"的來臨之時,即使過程"黑暗",但結果都是一場眾志成城的"勝利"。


但是,歷史的進程永不停息,許是如今的我們於"盛世"承平日久,那些年記憶中的"天災"似乎遙遠地在"天邊",所以最初的開始,懵懂無知,但許是"幸運",每每此刻總有有志之士挺身而出,救國救民於水火,而國家更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天災"還在繼續,我們的"戰役"還在堅持,不過,此時的我們或許可以從古人已發生的成功範例,去看一看我們"老祖宗"們對"天災"後的應對,觀其救災之法,或可古為今用,給予今時一點啟示。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日月同輝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鞏


"天災"已成,而"人禍"難料,治之為"重"

都說古代"落後",而今時"先進",是的,時代隨著時間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現在是比古代要"先進"得多。

但有兩點卻是亙古不變的,一為"人性",二為"自然"。

所謂"人性",其實從古至今,此"物"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當局者迷",歷史的侷限性,基本"永遠"限制著"人心"的範圍,於是比較而言,是為"不變";

而"自然"則更是如此,誠然從古至今,隨著人類的發展,與"自然"的相處發生了由無知到敬畏,由共存到"馴服",由駕馭到"顛覆"的過程,看起來是"爭鬥"不休的。


但實際上,從本質而言,幾乎沒有一次"爭鬥",是由"預知"開始的,也就是說,於人類而言,"天災"就是"自然"的"進攻",而"救災"就是我們的應對。

若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如"大禹治水"般,尚可"成功"消除災禍,但若遇上"人禍"的利益糾紛,戰亂等,則"結果"一目瞭然。

所以,其實應對"天災"的最佳"救災"之法就是防止(控制)"人禍"的產生,可以說"救人"就是"救災","救災"即是"救人"。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越州趙公救災記》為例,這篇曾鞏的名篇,就很好地為我們還原了一場在宋熙寧八年時,卓有成效的成功"救災"紀事。如曾鞏對此的評價:

"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蓋災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為之備。"

其實就是用盡量精煉與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描述一場"救災"措施的條陳與具體"實況",以此成功的範例去為後世"地方官"們用作"靈活"地參考之文。


尤其以這兩條措施的靈活施行,為當時,乃至後世的典範之舉:

"1.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2.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

以上,不管是"前瞻性"的建設病坊,還是"預備"僧、醫等人,相應藥物飲食等的提前防疫措施,都可見古人極高的"智慧",更別提還有"大愛"的延續"救窮"之舉,更是一種大善與愛民的品質。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如曾鞏般,宋時文人的書法都是極好的。

說起宋朝,最大的印象或許就是"書生治國",而"書生"歷來被視為"死讀書"的刻板印象,至於後世"八股文"之害,更是幾乎把科舉"選"出來的官,打入"不堪重用"的一派,認為其只會之乎者也,根本沒有"治世"之能。

是此文一出,或許可以顛覆一番大眾的認識,這一段時期,是經歷了慶曆變法與熙豐變法的時期,前後兩次"改革",即使失敗,任就留下來了被磨滅的"印記"。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鐵面御史——趙抃

而此文實施救災之法的"主人公"趙抃,正是人稱"鐵面御史"的趙清獻公,中舉之後,從地方知縣做起,輾轉歷經多地,為其累積了豐富治理"地方"的經驗,加之其人正直,好學,憂國憂民,才促使於"天災"降臨之時,臨危受命拯救黎民於水火。



從"統計"到因地制宜,"書生"的經世致用的"神操作"

當然,既為"天災","救人"就是重中之重,但如何"救"?怎麼"救"?怎麼才算是"救"好了?以及"救"到何種"地步"才完?

如此種種,具體"救災"措施的"有效"且"平順"地施行,才是真正應對"天災"之法。


正如近年來我國曆經的"天災"一般,小到幾乎每年、每幾年都會經歷的旱災、水災,大到十數年一遇的冰災、地震等,雖每每一遇皆是"嗚呼哀哉",但其實也從"側面"為我們累計了不少"經驗"。

既然"天災"難以預料,那麼我們該做的就是一旦遇到,就經濟"行動"起來,不求"無損",但至少力求"最低"才對。

所以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救災"就是古往今來,我們都需要思考並不斷"改進"積累的"經驗"所在。


一般來說,遇"天災"之時的"救災"之法,不外乎"救人"與"恢復"兩者,前為根本,後為"成功"的衡量標準。

而細分到具體而言,則以"專項專地"、"專人專事"的"標準"救災措施為主。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旱災慘狀

正如《越州趙公救災記》一文記載的具體措施一般:

"為書問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

首先第一步就是"專項專地":

針對"旱災"的特點,與當地的地域,運用"統計學"提前調查實際受災情況,諸如受災地域具體範圍,各地方百姓受災具體"深、淺",該大致準備多少錢糧,房屋、建築等受損情況,以及可以從哪幾種渠道募集,除朝廷以外的"物質"等等,好有個模糊而具體的"大局"觀。

再來,就是因地制宜,採用"專人專事"的方式,根據當地受災的實際的情況去制定相應的"救災"措施,以保證最小的損失和最大的"救援"。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災民圖


如十分具有遠見及"先知"般的"神操作":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其實或許就是有見於過去的經驗所得的教訓,(此時的趙抃已輾轉為官四十餘載,可見"必定"經驗豐富。)所以有"遠見"地把幼子和女子都納入"現場"受食的範圍,如此做的原因,或有以下幾點:

1. 古時"天災"多為水、旱兩災,以大多農耕為生的百姓,面對"天災"的抗災能力都不足,每每因為得不到救助,或者救助不及時,不止餓殍遍野,通常因為傳統"男權"社會的觀念,還伴隨易子而食,買賣妻、女換錢糧的普遍現象。

有見於此,於是才會把領糧的"現場"發放人員,擴大到孩子和女人的範圍,一來在大程度上保證孩子和女人的存活率,二來減少賣兒賣女賣妻的"慘劇"。


2. 而創新地"發明"男女分開領糧和一人一日領二日糧的措施,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領糧時的"治安",(安全,男女混排,一是不符合宋時禮教的男女大防,二是減少出現欺負弱小女子的情況。)以及"保全"家庭的完整。(要是男女混領,很容易出現一家只餘女子或者男子的情況,稍有不軌之徒,易出現偷盜、搶奪事件的發生。)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領糧施粥圖

當然,所謂救急不救窮,即使朝廷牽頭救災,也不能完全依靠朝廷永遠"免費"發放糧食,以上舉措,只為一時之需,等到保障了民眾基本"生存口糧"之後。

就是第二步"恢復"舉措了,如此,趙公的又一四項"神操作"就此誕生:

"又為之官粟,得五萬二千餘石,平其價予民。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錢,又與粟再倍之。

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責其償。

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

也就是一為以相對合理的方法收集糧食,然後平價賣給有餘錢的百姓;

二為以工代賑,既是為百姓"自己"修葺房屋、建築、防護工程

等,也是用勞力"正當"換取工錢與糧食,自救;

三為以官府做保和"償債人",讓百姓以低廉的利息,借貸錢糧,好以之後的耕種,而寬限連來年收穫之時,再還之;

四是讓流離失所的幼子、無依無靠的女子由官府出面,供人收養。


如此四項舉措,可謂是把災後可能的"遺留"問題,給降到最低限度,基本在方方面面中,保證了"所有"百姓在災後的恢復問題,即使放在今時,也是極全面和了不起的舉措,何況古時。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近代差不多的“施粥”舉措

當然還有更"神"的前瞻舉措,就是所謂"分而救之"如:

"憂其流亡也,於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

其實就是有恐於"流民"和可能引發的發放不均而引起的"暴亂",所以採用"當地當領"之法,劃分相對均勻的五十七處領糧點,然後使百姓在"自己"的地方領糧,如此,既減少流民的出現,又保證糧食發放的"有效"。


而除此之外,所體現的"高明"之處在於:

一則,由本地人發放本地人糧,可以避免"貪墨"過甚,雖然不能完全避免隱匿,但至少"同鄉"們日常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會不好意思太過區別對待;

二則,可以很好地分割、縮小管控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相對應的調整,畢竟各地受災實況不同,而由大分小之後,結合當地"之長",可以更有效地防止衝突和暴亂的產生,畢竟同鄉大多知根知底。


如此種種舉措,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公所拊循,民尤以為得其依歸。"

而其影響,被曾鞏譽為:"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可見其效果。



古為今用,關於"救災"的啟示與教訓

雖《越州趙公救災記》是以越州旱災為藍本所撰寫的標準"救災工作手冊",但是從其中種種極有前瞻性、預見性和全面性的措施看來,就算放在今時今日,任有可借鑑的部分。

當然,筆者之所以以此文為例,主要想談的還是一種在"天災"之時,我們可以借鑑、得到的一些啟示,或者說由此文透露出的"思想高度"去映射今時的應對"天災"之法。

看到的是其施行的種種方法的"有效性",也是其因地制宜,專項專治的經驗與觀點。


以《救災記》為例,看老祖宗們在

發放物資示意圖

正如"神操作"般的把幼子和女子納入領糧的範圍,又用男女分開領糧的措施,足以看出其偉大的遠見,或許就宋時,就趙公本人的傳統想法,只是單純對"人命"的珍惜與愛護,但是就今時的眼光看來,卻是一種在"人人平等"的理念上的"高見"。


由此不得不誇一下我國"神"一般的"救災"效率,從前當做傲嬌調侃的"基建狂魔"之稱,真正到需要之時,卻成為國人最為驕傲之處,而後的"封城"也是因地制宜之舉。

我輩普通人,除了遵循國家的意見老實宅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不輕易聽信、散佈謠言,乖乖聽從官方公佈的舉措,並嚴格執行,更加要積極配合當地的"管控"。

正如趙公對越州大旱時的種種舉措一般,事實證明,如此看似"不人性化"、"不合理"的為你好舉措,(想必關於幼子領糧和女子領糧,當時的很多百姓都不能理解,單純去權衡一次性"賣"所得多,還是多次領糧所得多。)是真的,為你好。

不理解不要緊,但是一定要"聽話",諸如聽信非官方的,一些沒有"資質"做保證的民間大眾的"偏方"或者什麼"特效藥"等等,實屬害人害己之舉。



結束語:

其實在學生時期就在課外閱讀過《越州趙公救災記》,只是當時只覺無聊,如今偶然又看到此文,結合現狀,深有感悟。

不止感嘆千年前的"老祖宗"們的高智慧,更是感嘆於此文透露出來的遠見及前瞻性、科學性,時代在不斷變化,但其實千年前與千年後的"救災"舉措之人性與人心,大致上還是"沒變"。

只不過現在的我們"聽取"外界的聲音,吸收外界的信息更為寬廣,但正是如此也更為龐大而複雜,如何在"危難"時期不偏不倚地保持本心,即使幫不上忙,也不要幫倒忙,最終眾志成城"勝利",才是需要我們去想和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