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河”為例,展現藝術作品與人的情感共融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作品中,以宗教為題材的作品一直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13世紀的經文歌的特點就是它每個聲部都有不同的歌詞,而且內容也不一樣。有時會出現一個聲部是歡樂氣氛的,另一個聲部是傷感的情緒。因此,宗教與世俗相融合的裁體,也就形成了經文歌的素材。

經文歌等藝術體裁等作品的出現,在當時大多數作曲家的職業生涯和藝術創作中,都具有著特殊的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是世俗音樂文化繁榮而盛行的時代。其中,很多藝術家在他們音樂創作的實踐和理論中,都接受了人文主義情感方面的影響。

世俗音樂題材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作曲家把現實生活融入到藝術生活中,把社會的方方面面用歌詞的形式記錄下來,去描寫現實人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豐富而又生動地描繪各種生活場景。


以“黃河”為例,展現藝術作品與人的情感共融


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音樂也代表了近代西方音樂的精神。

人在悲傷的時候,會表現出悲哀、痛苦和絕望的情感活動,而作曲家就能用音樂來表現人的內心活動和情感活動。當然,歡喜、興奮和熱烈的情緒同樣能夠用音樂來表現。

後來,在中世紀的教會聖詠當中,就出現了最早的復調音樂。它是由兩個、三個或者四個各自獨立的聲部曲調,建立在良好的和聲關係之上,進行展現。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國家的一部優秀的大型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是由作曲家冼星海譜曲,光未然作詞共同完成的一部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的經典史詩性聲樂套曲佳作。


以“黃河”為例,展現藝術作品與人的情感共融


我們首先簡要了解一下這部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

1938年武漢淪陷以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先生在跟隨抗日部隊行軍到了大西北黃河岸邊的時候,他看到我國雄偉壯麗的山川、看到黃河船伕們在狂風暴雨中與惡浪拼搏的情景、聽到船伕們悠揚而又高亢有力的船工號子,戰士們英勇抗擊的悲壯場面等等。

後來,光未然先生抵達延安以後,同我們優秀的作曲家冼星海先生共同完成了這部佳作。

《黃河大合唱》是由9個樂章組成的,每一部分樂章在藝術形象、表現的內容和手法上都構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在音樂語言上也採用非常簡明和通俗的手法去表達:如“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作品讚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輝歷史和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塑造出我們中華民族像巨人一般的英雄人物形象。

“黃河”,被稱為“母親河“,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這部作品就是以黃河為背景,表現那些在黃河岸邊發生過的人和事。它告訴人們,要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以“黃河”為例,展現藝術作品與人的情感共融


康塔塔,康塔塔的意思就是由很多個樂章組合起來的大型聲樂套曲,它是歐洲巴洛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題材。

《黃河大合唱》就是借鑑了康塔塔的體裁手法,將抗日救亡融入到了這部音樂作品的主題和情感思想當中。

在此基礎上,加以弘揚和歌頌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在抗戰時期,在烈火紛飛的時代背景下,這部藝術作品所承載的精神和民族特徵。

這就是音樂藝術作品與人的情感產生的共鳴和共融最直接的體現,也是其留存至今並如此偉大的現實意義。

歡迎關注 榮太憶南國 ,與您分享創作體驗,期待大家的評論和寶貴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