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萬物靜默如謎》是波蘭女詩人維斯拉瓦·辛波斯卡的詩集,收錄了她詩歌創作生涯中最經典的75首作品,曾被《洛杉磯時報》評為“

年度最佳圖書”。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的詩歌創作,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2012年她因病去世,前後持續了近70年。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三位獲此殊榮的女詩人,在頒獎詞中,她被譽為“詩人中的莫扎特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萬物靜默如謎》

辛波斯卡的作品被認為是“迷人的佳作”,她本人也被評為“當代最為迷人的詩人之一”。本文從詩歌內容,藝術風格和哲理思考三個方面對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進行分析和解讀,感受詩人筆下那些日常生活裡觸手可及的迷人詩意。

一、豐富多樣的詩歌內容:源於對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感悟

從古典詩歌到近代以來的白話詩,向來都不屬於“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學,即便是上世紀80年代的詩歌熱,催生了大批具有時代印記的詩人和大量風靡一時的詩歌作品,現在看來,也有一絲曲高和寡的痕跡。

譬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感十足,但真正能理解這首詩的人並不多。

現在一些以白話詩為主的詩人們,為了與眾不同,選材往往找普通讀者接觸不到的事物或意境,有時候卻適得其反。辛波斯卡的詩歌素材,反其道而行之,專門從生活中找一些隨處可見的普通事物,如石頭,沙子,衣服,劇院,安眠藥,愛情等,總體來看可分為三個方面。

⑴生活中的尋常事物:瑣碎的詩意

在這類詩歌中,辛波斯卡把目光投向生活中最為普通的事物,一件事,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時間點,一粒沙子都可以詩意盎然。如《凌晨四點》:

白天與黑夜交接的那個小時。

輾轉與反側之間的那個小時。

年過三十之人的那個小時。

為公雞報曉而清掃乾淨的那個小時。

地球背叛我們的那個小時。

隱匿的星星送出涼風的那個小時。

這是一個普通的時間點,屬於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地方。在這個時間點上,白天和黑夜開始交接,公雞開始報曉,星辰開始退場。新的一天用一種靜默無聲的方式開始降臨。所有這些,人們司空見慣,已經視而不見。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辛波斯卡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

辛波斯卡卻能妙筆生花,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人們在此時面對的世界並不相同。孩子們此時多數都還沉睡在夢鄉里;青年人或許剛剛加班結束,顧不上閤眼,又要為新的工作做準備;而立之年的人們,此時之前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此時之後,需要強打起精神扛起生活的壓力;環衛工人和做早點的人們,此時或是更早就已經忙碌起來了。

這個時間點無人不知,又無人關注,詩人用細緻入微的觀察,把生活串聯成瑣碎的詩意,又對生活充滿熱情:“讓五點鐘來吧,如果我們還得繼續生活。”當然要繼續生活,而且要熱情地生活下去。

生活裡的廣告,隨處可見,無孔不入,廣告文化時時更新,在辛波斯卡之前,很少有詩人會這樣另類,把廣告作為創作素材。《廣告》這首詩可能是鎮靜劑最好的廣告詞,只要喝口水把鎮靜劑吞下,無論是居家上班,還是考試出庭都有效果。

如果這還不夠,它還能對付各種不幸和不公平,甚至包括上帝的缺席,簡直就是萬能神藥。“你還在等什麼——/對化學的熱情要有信心”,“誰說/一定得勇敢地面對人生”,有了鎮靜劑,連惡魔都不會再出現了。

用詩歌把廣告善於調動大眾情緒的誘導特質,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通過廣告這種再普通不過的事物,表達對生活中有些人為了牟利而毫無底線的諷刺,還不失幽默風趣的調侃。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生活中常見的廣告也成為辛波斯卡的詩歌素材

在詩歌《衣服》中,各種常見的衣服,“外套,夾克,短上衣,有雙排鈕釦的西裝,裙子,襯衫,內衣,居家便褲,套裙,短襪”,還有各種常見的衣服帶子和釦子,如“鞋帶,釦環,黏帶,拉鍊,釦環,皮帶,鈕釦,袖釦,領口,領帶,扣鉤,圍巾。”像一場展覽一樣,悉數粉墨登場,用文字把人們隨手穿上和脫下的衣服勾勒成五彩繽紛的畫面。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以此看來,在辛波斯卡筆下,就是生活如詩,她成為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這種深入生活的取材方式功不可沒。

⑵情感:生活感受、友情、愛情盡收筆端

辛波斯卡對情感的關注,也是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最為常見的日常情緒,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和愛情都在她的詩歌裡盡情出現。

生活裡有很多難以捉摸的情緒,如《企圖》中:

我企圖生出枝葉,長成樹叢,

我屏住呼吸——為求更快蛻化成形——

等候自己開放成玫瑰。

這種情緒很多時候是轉瞬即逝的,作者卻非常細心地捕捉到了,想讓自己長出樹葉,“開放成玫瑰”,有些異想天開的情緒在生活裡俯拾皆是,很多孩子看魔術表演的時候也想擁有一雙無比奇妙的手,看到飛鳥,也想讓自己長出翅膀,在天空翱翔。只是成年之後,坐上飛機在空中劃過時,沒有幾個人是為了體驗飛翔的感覺,早已失去了兒時的童趣。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辛波斯卡故鄉波蘭柯尼克的建築

《種種可能》共40行,不到500字,其中32行都是以“我偏愛”開始的,從作家,到動物,再到植物和顏色,詩人像一個無比坦誠的孩子,在詩中任性地把自己的喜好肆意揮灑。會讓人忍不住暢想:既然偏愛這麼多,還有什麼不喜愛的嗎?詩人其實已經把自己的態度滲透在文字裡,如“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這是一種偏愛,更是對自己寫詩的執著和堅持。

辛波斯卡關注友情裡的生疏感,在《不期而遇》中,“我們彼此客套寒暄,並說這是多年後難得的重逢”,這種平淡如水的話語被她帶進詩歌裡,把詩人和普通人的距離直接抹掉了,卻刻意省略久別重逢的喜悅。在老虎、鷹隼、鯊魚等動物們,一天天平靜如常的生活裡,把時間拉長,流失的時間已經把這份感情淡化,最後只好“啞然以對,無可奈何地微笑”。

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創作的那首傳唱世界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不是說“舊日朋友豈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嗎?作者把這種尷尬的局面,歸結為“我們的人,相互都不會交談”,其實是對現實中人們之間感情淡薄,日趨陌生化的生活現象的揭示。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五彩繽紛的紐扣也能豐富詩歌的色彩

辛波斯卡從婚姻的角度,審視女性付出的感情和犧牲,在《一個女人的畫像》裡,女人為了維持愛情,願意“改變至完全不必改變的地步”,雖然很困難,但是很值得,因為愛他,為了愛情。

《在金婚紀念日》裡,同樣有很多犧牲,“性別模糊,神秘感漸失,差異交會成雷同,一如所有的顏色都褪成了白色。”詩人對這樣的婚姻產生了疑問,“這兩人誰被複制,誰消失了”?愛情不是妥協,不是委曲求全,愛情不需要某個特定的紀念日來刻意彰顯,而是把婚姻經營成天天都可以慶祝的樣子。

⑶歷史印記:以史為鏡,珍惜眼前生活

對各種歷史的追憶,是辛波斯卡詩歌創作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生活中能見證歷史的地方,最常見的就是博物館。在這裡,無聲的、冰冷的古物戰勝了有血有肉的人類,“金屬,陶器,鳥的羽毛,無聲地慶祝自己戰勝了時間”,“王冠的壽命比頭長。手輸給了手套”

,人們想通過博物館緬懷過去,卻不知道過去留下來的文物,作為見證,都已經超過了人類生命的極限。與其沉湎於過去,不如清爽地過好每一天。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形形色色的博物館

古代文人也有這樣借古諷今的詩歌,往往是為了達到諷諫的目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在“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響下,文人們的使命和擔當。

辛波斯卡以古為鏡,是為了提醒人們,有聲有色的現實生活,遠比冰冷的文物精彩,人們進入博物館,有模有樣地憑弔古人,出了博物館又不做改變,一切照舊,實在有些可笑與可憐。

詩人在《越南》裡,通過對話式結構,把戰爭中的一個細微場景描述得極為逼真,面對士兵的詢問,流離失所的人們一無所知,他們深受其害,又看不到重歸家園的希望,只能回答“不知道”,唯一還能確定的是孩子,“這些是你的孩子嗎?——是的”,戰爭讓人們無家可歸,四處流蕩,對戰爭的厭惡與對和平的渴望躍然紙上。

除了這些,詩人還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先,他們的人生已成為歷史,在祖輩們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很少有人能活到30歲,“長壽是岩石和樹木的特權”,生命短暫是普遍現象。孔子曾在《論語》裡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如梭,人生如滄海一粟,無論有多長,始終都如白駒過隙,人生不易,要好好珍惜,不是嗎?

二、藝術風格的雙重性:題材的現實主義和構思的浪漫主義並存

在鑑賞文學作品時,通常會先對文學作品進行分類,從文學藝術表現手法來講,一般分為現實主義作品和浪漫主義作品兩大類。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辛波斯卡故鄉的美麗風光

作為文學表現方式,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在文學的初始階段就已經出現了。如《

詩經》作為我國文學的源頭,300多首詩歌都取自當時的現實生活,從祭祀到各種風俗,從勞動到愛情,從各種徭役到對戰爭不滿等,像百科全書一樣反映了周代社會的各個方面,是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典型代表。稍晚出現的《楚辭》,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集,代表了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成就。

“辛波斯卡的作品對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適當距離,清楚地印證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最富有意義。”——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辛波斯卡在自己的詩歌創作裡,成功地把這兩種文學風格融為一體。對“世界全力投入”,是深入生活的取材方式,無疑是現實主義的手法。“保持適當距離”是發揮自己的創作天賦和才華,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這些在《萬物靜默如謎》中都有鮮明的體現。

⑴題材的現實主義特徵:內容源於隨處可見的生活

《萬物靜默如謎》這本詩集共有74首詩和一則寓言故事。所有內容都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影子,可分為實物類和情緒類。

一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有的是靜態的實物,如石頭,沙子,繪畫,衣服,博物館,照片,聖殤像,日期,名字,數字,植物等。有的是動態的實物,如星星,時間,雲朵,笑聲,電影,詩歌朗讀,猴子,貓,談話,一個動作,表演者等。辛波斯卡的大部分詩歌都是運用這類素材進行創作的。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時間是人生的參照物

二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各種情緒。如寫作感受,旅行體驗,生活裡的運氣,朋友邂逅,夢境體會,回家心情,愛情的理解等。其中還有一些是歷史事件和過去的事情,如早期的老電影,越南戰爭,搶劫者等。

結合這些看起來非常普通的事物進行詩歌創作,無疑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如果像現實主義小說那樣創作,難免又缺少小說的故事性和敘事性。這將考驗詩人的構思能力和豐富的文學想象力,辛波斯卡在這方面做得極其出色。

⑵構思的浪漫主義特色:給普通事物插上想象的翅膀

辛波斯卡詩歌的素材都來源於對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作為詩歌作品,她又通過富於想象力的浪漫主義手法,給這些事物都插上想象的翅膀,充滿了詩意的美。

如《一粒沙看世界》中的沙子,“沒有名字,它照樣過得很好”,不需要我們關注和接觸。被風吹落在窗臺上用了三秒鐘,也只是我們自認為的時間。所謂的時光飛逝,也只是人們的一種感覺而已,對於沙子,並不存在。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粒沙子,卻在詩人筆下成為我們認識時間,感受時光的參照物。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普通的沙子同樣可以被寫進詩裡

再如《雲朵》,雲朵瞬息萬變,從不重複,因為他們“沒有記憶的包袱”,而我們的生活經久不變,單調乏味,雲朵卻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之外,“壯麗地遊行而過”,四處飄蕩,自由自在,忙碌的人們卻無暇顧及欣賞。

除了給這些尋常事物賦予生命力,詩人還善於從人們的各種活動中尋找靈感。如《失物招領處的談話》,借用生活中“失物招領”的例子,把自己想象成一條無家可歸,到處尋找失散同伴的魚,由於人類的捕殺活動,魚類被迫改變生活方式,傷痕累累。這不是普通的談話,而是對人類活動給生物造成生存危機的哭訴。

《寫履歷表》通過對比人生和一張簡單的履歷表,人們生活在嘈雜的世界裡,匆匆忙忙,只是記住了一些日期,卻忘記了和自己心靈的對話,“填填寫寫,彷彿從未和自己交談過,永遠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人生漫長,履歷表就沒必要再拖拉冗長了吧。

在葬禮上,詩人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把《葬禮》主題之外的場景通過人們的對話,完整重現出來。共35行詩句裡,除了“這麼突然,有誰料到事情會發生”,“壓力和吸菸,我不斷告訴他”,其他談話都是和葬禮無關的內容,沒有人悲傷或難過。居然還有人在討論死者女兒的長相。看起來極為平常的場景,在詩中卻顯得格外冷酷和殘忍,人與人之間冷漠得只剩下了形式。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萬物靜默如謎》第一版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和現實的審美關係》中提出,藝術來自生活,又和生活保持距離,這種距離就是詩人或藝術家們的藝術創造。我國有很多流傳千古的浪漫主義詩歌,如李白的“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如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通過華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勾勒出唯美的詩情畫意。

辛波斯卡的詩歌,之所以能從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發掘出富有藝術魅力的詩歌靈感,就得益於她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了藝術創造。和古詩不同,她對事物的思考,帶有明顯的批判和質疑屬性,是一種帶有理想性和批判性的浪漫,從而使她的詩歌充滿了詩意,在內涵方面又極具深度。

三、有擔當的哲學思考:人與萬物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

品讀辛波斯卡的詩歌,只看詩歌名字,並沒有特別之處,如《天空》,《老歌手》,《衣服》,《致友人》等,都是一些常見事物。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在於她的詩歌裡帶有深沉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這本詩集的名字為《萬物靜默如謎》,相對於人類,萬物確實太安靜了,沒有各種語言和文字,更沒有巧舌如簧和滔滔不絕。但是人類真的瞭解自然,瞭解這世間萬物嗎?至少現在還沒有,“靜默如謎”,謎一樣的世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巨大空間。

人們對自然最敬畏的話,就是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非常渺小的。問題是,現實生活裡,渺小的人類往往把自己視為無所不能的巨人,肆意破壞和掠奪,以至於危機四伏,還不自知。辛波斯卡的詩歌,很多都是對人類面臨的這些問題和處境的冷靜思考。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石頭成為詩人可交談的對象

辛波斯卡當然不是吶喊,而是選擇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詩歌方式,向人們展示這些問題和自己的看法,帶有沉重的嚴肅性和濃濃的哲理性。這種嚴肅的哲理性思考,建立在人與萬物平等相處的基礎上。如《與石頭交談》:

我敲了敲石頭的前門。

“是我,讓我進去。

我想進到你裡面,

四處瞧瞧,

飽吸你的氣息。”

詩中的“我”自認為找到了石頭的前門,可以走進石頭的世界,而石頭卻對這種自以為是的粗暴態度嗤之以鼻,即使被打成碎片,磨成沙礫,依然不會讓人進來。

人們不正是這樣做的嗎?對大自然予取予求,卻並沒有真正走進自然,自認為的“前門”根本不存在,只有人類才有“門”的概念,石頭說:“我沒有門”,把人們的自以為是暴露得體無完膚。

一張集體照片,只能鎖住時間的某一個瞬間,多年後就像從墳墓裡挖出的骨頭,完美無損,讓人們忘了其實早已不在人世。不管是瘋狂的盜墓人,還是人們對考古的獵奇與熱衷,特別是挖到文物時的狂喜,像極了幼稚的傻子。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貓是辛波斯卡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她的詩歌創作對象

對一張照片來說,“它的回憶,如果有的話,一定是延伸到未來。”人們有各種方式懷念過去,又用各種途徑幻想未來,卻忘了活在當下的人生意義。對待別人冷漠如常,對世界索取依舊,很多人依然這樣活著。

辛波斯卡也曾為地球上越來越龐大的人口擔憂,“地球上住著四十億人,但是我的想象依然如同過去”,詩人寧願不合時宜地躲進寧靜無主的山谷,為人類在地球上的印記,只剩下掠奪的抓痕而焦慮。

這類關注在《俯視》裡,表達得更加直接透徹:

泥巴路上躺著一隻死甲蟲。

三對小腳小心翼翼地交迭於腹部。

不見死亡的亂象——只有整齊和秩序。

它看來一副並未發生什麼大不了事情的模樣。

重大事件全都留給了我們。

詩人關注一隻甲蟲的死,死而有序,以至於沒什麼大不了的模樣,對人們來說,別說是一支小小的甲蟲,澳洲森林大火,熊熊燃燒數月,動物屍體遍野,最後還是靠大自然的雨水熄滅,自行解決了。那些掛著各種名目,平時上躥下跳的組織,並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辛波斯卡用詩歌哀悼死去的甲蟲

和自然界相比,人類的事情都是無比重要的,這種傲慢的認識不改變,人與自然的平等共處只是一句空話而已。而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高尚很多,反而有些可笑,《隱居》中的那個人,雖然住在樺樹林裡,卻不斷地給遊客展示自己的生活,還在玫瑰樹叢前擺好姿勢拍照,

隱居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沽名釣譽,遊客還要寫上“今生得見一位真正的隱士”,對這種虛偽的辛辣諷刺,入木三分。

在辛波斯卡的詩裡,人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萬物一樣,都只是這個地球上的一部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我們每天勞心費力地折騰,在大自然看來,有可能也只是一道風景罷了。

莊子說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靜默如謎,大自然是我們和諧相處的陪伴者,而不是為了私利,任意破壞的對象。同在地球村,相煎何太急,從來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還包括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和諧。

這正是辛波斯卡詩歌非常具有深度的體現,她在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辭中講到,太多的人們沉溺在自己的“知道”裡,而不願意接觸他們“知道”之外的事情,因為這“或許會減弱他們的主張的說服力”。

以《萬物靜默如謎》為例,深層解讀辛波斯卡的詩歌魅力

還有很多未知的世界等待我們去探索

而辛波斯卡非常重視“不知道”,因為“它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使之涵蓋我們內在的心靈空間,也涵蓋我們渺小地球懸浮其間的廣袤宇宙”,我們始終處在一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狀態,只滿足自己知道的,排斥不知道的,容易自滿而且變得無知。只有承認“不知道”,才能對未知的世界,包括自然萬物,充滿尊重和敬畏,才會不斷進步。

總結與感受:

文學創作既要面向自我,實現古人所說“詩言志”的目的,又要面向他人和社會。文學終究還是要向外的,要對生命的意義和人類的命運進行思考和探究。

辛波斯卡善於抓住生活的細微之處,以小見大,詩歌內容既淺顯易懂,又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通過出類拔萃的詩歌才華,讓這些瑣碎的生活充滿了詩意,讓匆忙的人們重新欣賞和珍惜生活的各種美好。

辛波斯卡是一位對生活充滿熱愛,又冷靜理性的女詩人。

《萬物靜默如謎》是辛波斯卡詩歌的精華,開卷有益,不妨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