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龐卓恆先生曾這樣說:“東西方的歷史進程實際上是一個殊途同歸的歷史進程……它們的進程確實不同,但又是沿著同一個規律朝著從低級向高級的方向發展……既不可能是東方的西方化,也不可能是西方的東方化,只能是互相取長補短的匯合。”這段話一方面充分說明了東西方文明未來融合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說透了現階段中西方仍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甚至對立的衝突等等。

實際上,這種趨於互融而又充滿矛盾與衝突的人類東西方文明進程,恰恰是“殊途同歸”的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所決定的。這種規律可追溯到華夏文明源頭的先秦文明與西方文明源頭的希臘文明。而文明的不同特色又體現在作為中西民族最初思想系統的神話之中。這篇文章作者正是立足於此,來進行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性比較,一起來看看吧。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中西方價值觀比較可追溯到先秦文明與希臘文明

一、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本思想與先秦文明中的民本思想

1.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本思想:只有神才有智慧,人就像未成年不懂事的孩童一般

任何一個民族的神話傳說從最本質的層面上來說,都是建立在其價值觀念之上。

古希臘神話傳說所編制的基點便是神的意志。神是建立秩序的權威。《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在和彌羅斯人辯論時雅典人的一番話可以看做是希臘人中普遍的價值觀。

“關於神抵的庇護,我們相信我們和你們都有神抵的庇護。我們的目的和行動完全合乎人們對於神抵的信仰,也適合於知道人們自己行動的原則。我們對於神抵的信念以及關於人的認識就是誰是強者誰就統治。這是普遍的,是自然的。”

古希臘人認為,只有神才有智慧,從神的角度來看人,人就像未成年不懂事的孩童一般。就如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也說:

“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財產,而我們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沒有價值的。”在他看來,人必須敬畏神靈,伏於神靈的意志之下。人要格守本分,不能越雷池半步。

奧林匹斯神系中的女神涅墨西斯,就是專門打擊人的傲慢的。在眾神看來,人的成功會引起強烈的慾望,而強烈的慾望會引起傲慢。所以眾神給人的誡示,首先就是“勿過度”。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奧林匹斯神系中復仇女神涅墨西斯專門打擊人的傲慢

“勿過度”便是說人類必須安於自己的界域,超出被指定的範圍,或者企圖超出他自己應得的份額,就要引起神的義憤,遭到神的懲罰。不但如此,人還要通過虔誠的獻祭取悅於神靈,這樣才能得到保佑。祭祀活動和獻祭儀式的描寫與記敘在《荷馬史詩》和其它英雄故事中俯手可拾,數不勝數。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獻祭不就是把東西獻給諸神,而祈禱就是懇求他們恩賜嗎?”希臘聯軍在攻打特洛伊的過程中,攻陷了克魯塞城,阿波羅神廟的祭司克魯塞斯的女兒被作為戰利品分配給阿伽門農。克魯塞斯欲贖取卻遭到了阿伽農的拒絕與叱責,於是他憤而祈禱阿波羅給希臘聯軍降下了瘟疫。

總的來說,神作為宇宙秩序的奠定者,他們與凡俗的人類呈現出疏離和對立傾向。人更多地是表現在神的意志和其所決定的命運前的無力感。

“我們都是綠葉,在遍地鮮花的春日萌發·······哪管它諸神降下來的是禍是福······青春花期短暫,最多隻像太陽照在地上那樣長。……世上哪有誰宙斯不加給他許多的災難。”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神作為秩序奠基者,與凡俗人類呈現出疏離對立傾向

2.先秦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推崇那些德披日月、功蓋天地的聖人

與古希臘神話價值觀呈現出鮮明的差異,先秦神話的一個鮮明特色是沒有絕對無限權威的神靈。華夏先民所推崇的英雄主要是那些德披日月、功蓋天地的聖人。何謂聖人?先秦思想家都有過論述。

  • 《管子·心術下》:“聖人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察於地。”
  • 《曷冠子·能天》:“聖人者,後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終。”
  • 《墨子·尚賢中》:“聖人之德,蓋總乎天地者也。”

華夏社會先民那裡有一種聖人為王的觀念。聖人是天人合一的中樞,是社會和歷史的主宰,是理性、理想、智慧和真、善、美的人格化。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為重要的觀念之一是對‘道’的崇尚,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正在於‘得道’。華夏民族的傳說鮮明地體現了這樣一種價值觀。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華夏社會先民那裡有一種聖人為王的觀念

黃帝、堯、舜和禹等領袖人物都被作為遠古盛世的得道聖王來崇拜。在先秦神話傳說中,這些聖王的價值取向就是無私愛民,以百姓的意志為他的意志。《老子》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先秦神話傳說

強調聖王是受天命而代行天職者,其獲得上天帝眷顧的條件不是勇力和血統,而是仁德。有仁德者才能受天之命。正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詮釋“仁者,愛人。”

古代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英雄都有智有勇,而華夏先民傳說中的聖王則必須有德。如果說古代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英雄扮演的是普通人的監護人的角色,華夏神話傳說中的聖王則是以為人師表的高風亮德來教化萬民。

《荀子·君道》“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人者也親之,善班治人者也安之,善顯設人者也樂之,善藩飾人者也榮之,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

國君是民望所在,他的行為好壞決定著民心向背,而民心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所以若想國家強盛,國君必須在人民身上下功夫,在治理上下功夫,更要尋找有能力的賢人輔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利民是先秦聖王神話傳說的終極價值觀。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利民是先秦聖王神話傳說的終極價值觀

二、古希臘神話中的“爭”思想與先秦文明中的“和”思想

1.古希臘神話中的“爭”:戰爭、分爭

古希臘神話傳說鮮明地體現了一種崇尚戰爭的價值觀。戰爭與掠奪是古希臘神話反覆渲染的一個主題。《殘篇》第169條:“法則是萬物之君王,可朽的與不朽的均如此·····支配一切,把勝利判給最強暴的行為,我用赫拉克勒斯的業績來證明這一點,他無需付錢。”作為古希臘神話傳說中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的一個重要業績就是征服與掠奪。

赫克託耳不顧年邁的父母和妻子的哀求,毅然出戰阿基琉斯,表示自己寧願在特洛伊城下光榮戰死,也不願做個懦夫而苟且活著。崇尚戰爭的價值觀最根本的一點是對個人榮譽的珍視。正如麥金特爾所所說,勇敢之所以重要,不僅由於它是個人的品質,而且是他的家庭和他的共同體得到承認的標誌。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古希臘神話傳說鮮明地體現了一種崇尚戰爭的價值觀

而先秦價值觀中卻是對戰爭進行了理想的區分。一方面肯定戰爭的必要性和作用,當然實質是是弔民伐罪,拯民於水火,為仁政的實行開闢道路。如《韓非子》:“上古競於道德,中古競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商君書·畫策》:“國之所興者,農戰也。”

另一方面為慎戰傾向。《韓非子·存韓》:“兵者,兇器也。”《韓非子·亡徵》雲:“主多怒而好用甲兵,簡本教而輕攻戰者,可亡也。”慎戰中帶有鮮明的民本思想。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先秦戰爭中也帶有鮮明的民本思想

其次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肯定“分爭”的價值觀念。我們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總的還是傾向於強調統一和合,這與中國的文化智慧一直以人倫為本關係極大。但是古希臘各個民族之間、各個獨立城邦之間、各個公民個人之間是以對立、競爭、鬥爭以至戰爭為主軸的。在這種社會歷史環境中,他們對分立、鬥爭的必要和推動作用更突出。

即使希臘各部族和城邦之間由於文化上的長期融合,政治經濟關係的日趨緊密,逐漸產生了他們是具有共同祖先、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的同一種族的思想。但同樣很明顯的是,聯盟是以城邦的獨立存在為前提。這表現在大量的城邦守護神信仰及神話。將自己城邦確定歸屬於某位特定的保護神,意味著本城邦是該神的界域,由神的自由獨立確立了城邦獨立自由的依據。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古希臘肯定“分爭”的觀念

2.先秦文明中的“和”思想:和諧、大一統

先秦文明傳說強調天地人和諧統一的觀念。如伏羲、女媧、神農、黃帝、堯、舜、禹他們通德神明,作為倫理楷模,對於他們的子民,起著由上及下的道德教化作用。《史記·五帝本紀》中帝堯的形象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即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和合萬國。”可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德治規範。

如果說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喚起人的是畏懼之感,而先秦神話傳說中的聖王便是喚起人的崇敬之感。這些聖王作為天命的體現者和社會運行的中樞,他們的主政帶來的是祥瑞的太平盛世。在自然氣候上,時節有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社會政治方面,君明臣賢,萬民擁戴,政通人和。《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政治的興廢在於順從或違背百姓的願望。

這就是社會和諧觀的體現。其次聖王儘量把導致人際衝突的因素融入到普遍的和諧之中,表現在在神話傳說中很少渲染戰爭,即使描寫戰爭的傳說也往往強調的是正義之師對暴亂的誅伐。如黃帝之討伐蚩尤,大禹之徵討三苗,體現出華夏先民反對暴力戰爭的價值觀。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先秦即使描寫戰爭也表現為正義之師的討伐,如黃帝戰蚩尤

其次先秦文明傳說在於大一統的國家觀念。燕良軾曾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精闢地指出:“我認為‘同人心’的思想是先秦社會心理思想的總綱。所謂‘同人心’,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統治者領導者通過發揮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天下的臣民百姓與自己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從而達到王霸天下之目的。

  • 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管子·法禁》中講:“故有國之君,苟不能同人心······則廣地眾民,猶不能以為安也。”
  •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亦有表述。《韓非子·功名》:“人主者,天下一力共載之,故安,眾同心共立之,故尊。”
  • 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亦有清晰論述。《荀子·強國》:“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民本”“和”“大一統”三者的關係是:先秦民本思想從根本上來說是華夏先民崇“和”的價值觀在社會政治倫理領域裡的體現,即上述的大一統的國家觀念。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大一統觀念是崇“和”思想在社會政治領域的體現

三、總結:差異性原因淺析

公元前九世紀,希臘半島、愛琴諸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連成一片,在萬千的島嶼之中,古希臘文明主體形成了。古希臘進入文明時代的根本原因是個人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其標誌是鐵製農具和畜耕技術被普遍掌握,這為個體家庭生產方式提供了物質基礎。這使得個體農民家庭較早擁有了土地私有權。

於是乎族群內部也產生了財產私有制和貧富貴賤的分化,佔據優勢地利資源的家族以至城邦,更容易積累鉅額財富,並由此恃強凌弱。城邦之間的生死存亡競爭更加激烈,內部的貧富貴賤分化也更為劇烈。競爭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根本特徵。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競爭成為古希臘社會生產生活的根本特徵

其中戰爭又是顯示各部族首領英雄威武勇猛本色的大舞臺,沙場逐鹿的英雄們渴望的是通過自己的奮勇大戰,打敗或殺死對手,以此掠得財物和女性,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戰勝來確立與鞏固自身在軍事共同體中的地位或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提高自己的聲望。

但不能忽略的是大部分個體的生產實踐能力很低,對群體的依附性也就很大,就需要一種權威來維繫,在華夏先民社會中充當這個角色的是作為天地人中樞的天子,而在古希臘社會現實中沒有這樣強大的“主觀意志”,他們便將這種權威力量賦予了萬能的神靈。

而華夏先民不同,在長期定居農耕中先民們逐漸形成了“聚落”。其中廣場有著極強的象徵性。它是聚落內的團結和凝聚力極強的標誌。標明聚落內產生了鮮明的中心意識。其內外都存在一種主從和不平等關係。

以“先秦”和“古希臘”為例,談中西方文明源頭的價值觀差異

廣場是聚落內的團結和凝聚力極強的標誌

中心聚落作為貴族的聚集地,在含有親緣關係的聚落群中,它具有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等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並建有太廟大室之類的廟堂建築物,而中心聚落周圍的那些普通聚落,則失去了平等、獨立的性格,與中心聚落形成了半從屬的主從關係。

所以具有這種中心意識的各個聚落,奠定了華夏先民不同於古希臘社會的國家起源特徵,即前者明顯地體現尚一統的價值觀,而後者的城邦形態則表現了尚分爭的價值觀。不知大家對今日所講懂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