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我的人生與電影是聯結一起的。我最初喜歡電影,大抵是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光怪陸離世界中的一員,那些人那些事就糾纏在我的眼前和我的心裡,有愛又恨,有悲傷有感動。而今,那個幻影世界已成為殘酷現實的鏡像,更多的體驗是反省、批判和領悟,它是我生活的參照系、避風港和加油站。我有幸供職過國內一家知名電影雜誌,那是我的高光時刻。這段經歷,也讓我有緣分和能力去梳理自己的觀影人生。看電影,說到底,就是從中找尋那個走失或迷茫的自己,找尋那個遺忘了的純真而美好的夢。

李俊

我第一部有記憶的電影是《閃閃的紅星》(1,八一廠,1974)。那一年是1976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比如唐山大地震,我們家因此住進了防震棚。還記得那個電影散場回家後透明塑料布外灑滿星光的晚上,我躺在床上把電影從頭到尾複述了一遍,父母第一次驚詫於我的記憶力。其實之前我已翻看過《閃閃的紅星》的電影連環畫,大概齊瞭解這個潘冬子復仇胡漢三的故事。潘冬子的眼睛拍得真好,時而像海水,時而像火焰,時而像星星。三種眼神代表的愛、恨與信仰的辯證關係正是影片的點睛。三首插曲也都是點睛之筆。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閃閃紅星


我至今尤愛片中鄧玉華演唱的《映山紅》。那時的歌曲偏愛賦比興,幽韻飄然,悽婉抒情。映山紅其實就是杜鵑。《東方紅》中鄧玉華唱了一首《情深誼長》,歌詞中的"索瑪花"也是杜鵑。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映山紅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情深誼長


後來知道《閃閃的紅星》導演叫李俊,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巨擘。李俊晚年時曾接到一個電話,對方通知他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他十分詫異,自己不懂音樂,不識譜,怎麼會有如此榮譽。對方告訴他:您曾寫過一首歌詞《雁南飛》,這就足夠了。 "雁南飛,雁南飛,雁叫聲聲心玉碎……",這首歌,隨著一部電影的上映,唱醉了大江南北。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這部電影名曰《歸心似箭》(2,八一,1979),是李俊文革後的力作,講的是抗聯戰士與農村寡婦纏綿悱惻的戀愛故事。正是這部電影,讓我對情慾有了初萌。而李俊的下一部鬧出中國影史著名"雙包案"的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3,八一,1981)則讓我首次體味到了人性的幽微。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歸心似箭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這兩部電影的主演都是斯琴高娃。從她的眼神、表情和肢體語言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女性身體裡蘊含的勃發之力。之後,李俊任總導演的《大決戰》(4,八一,1991)雄奇磅礴,氣韻如詩,放在世界電影史上也可榮居戰爭片翹楚之列。當然還有他早期的《農奴》(5,八一,1964),黑白攝影如何用光,這部算是教科書了。可以這樣說,我是看李俊電影長大的。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大決戰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農奴


烙印


《閃閃的紅星》問世前後,各大電影廠也陸續推出了一大批帶著鮮明時代烙印的文革電影。這些電影,大多是特殊意識形態和"三突出"誕下的"怪胎",乏善可陳。只有少數的幾部佳作留在我的記憶中。謝晉導演的

《春苗》(6,上影,1975)是一部媲美好萊塢商業大片的神作,在眾多文革故事片中鶴立雞群。它的故事框架、人物設置、矛盾衝突、戲劇張力、鏡頭調度以及節奏和對話,甚至包括插曲,都是匠心獨運的。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春苗


女主角扮演者原定由曹雷扮演,她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之一。後來由於曹雷年齡偏大加上近視眼,由李秀明取而代之。"春苗"是春天的秧苗,也是春天的火苗,在官僚主義橫行和醫德醫風敗壞的斜風冷雨中,它孕育和點亮的是任何時代都追求的"真善美";謝晉導演的革命樣板戲

《磐石灣》(7,上影,1976)改編自熱門話劇《南海長城》,是一部超越八大樣板戲的傑作,唱腔道白打戲都極為精彩。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磐石灣


巧蓮扮演者華文漪風華絕代,顏值遠遠超越了楊春霞和劉長瑜。而那場山洞中摸黑打鬥的戲致敬了傳統京劇經典《三岔口》,令人津津樂道。林農導演的

《豔陽天》(8,長影,1973)是一部激情飽滿、氣貫長虹的電影。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豔陽天


建國初期農村階級鬥爭的殘酷和慘烈,這部電影算是拍到極致了,極具說服力。林農嗜酒,拍戲時酒缸不離手,樽酒論文,汪洋閎肆,難怪他塑造的人物、營造的氣氛和調度的場面都鬼斧神工,令人陶醉。他為中國電影注入了赤誠、醇厚、超逸、豪邁的詩酒氣質,這是中國古典審美在新中國電影的經典傳承。今天看來,李文化導演的

《決裂》(9,北影,1975)講的是一個荒誕不經的故事,但未嘗不是一則絕妙諷刺的寓言。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決裂


高等教育究竟偏重"手上有繭就是資格"的大眾教育還是"馬尾巴的功能"的精英教育,當下也是懸而未決的謎題。《決裂》中有個氣宇軒昂的地委書記,扮演者叫溫錫瑩。他還在另兩部文革電影《火紅的年代》和《歡騰的小涼河》中扮演過基層幹部。他總是拿腔拿調、字正腔圓、煞有介事,把特定時期的特殊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堪稱文革電影最佳男配角。湯曉丹導演的

《難忘的戰鬥》(10,上影,1975)講的是上海剛解放時新生政權與反動勢力爭奪糧食的故事。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難忘的戰鬥


我至今仍對片中兩個情節難以忘懷,一是危急關頭達式常一槍打斷攔河索,運糧船安全脫險。這一槍,打得帥;二是曹鐸扮演的賬房先生用秤砣砸死解放軍小戰士後並未暴露身份,繼續隱藏在人民內部。這一伏筆,埋得深。《難忘的戰鬥》是讓毛主席深受觸動的電影。當他看到影片中上海市民歡迎人民解放軍進城的場面時,情緒失控,淚如泉湧。


最愛


我出生在西安東郊的工廠區。小時候,我家樓下有間專放電影的工人俱樂部,八分錢一張票,小孩免費。附近的麥場旁有個服務鄉村的露天電影院,觀影時自帶小板凳,人多時可以去看銀幕的反面。這兩塊銀幕就是我的世界之窗。文革結束前後期間的電影院,除了樣板戲、譯製片和若干文革電影之外,翻來覆去放的都是十七年電影(1949-1966)。這些年,那些電影,大多重看過,童年的記憶照進電影的人生,常看常新。如今,關於這些電影,我說的雖然是成人話,但也難掩一顆冰潔的童心。

在我看來,孫瑜導演的《魯班的傳說》(11,上影,1958)是十七年電影中的瑰寶。它是閱盡千帆後的淡然灑脫,是洞明世情後的欲言又止,也是重彩工筆後的減筆寫意。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魯班的傳說


在導演孫瑜的眼中,魯班就是身居世外的武林高手,路見不平,仗劍而來,拯危扶溺後意興闌珊,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何嘗不是彼時孫瑜自身的寫照呢?魏鶴齡是扮演魯班的不二人選。他的表演看似樸拙,實則厚重,看似隨意,實則精妙,看似混沌,實則精確。他在角色塑造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和傳統戲劇的藝術精髓。他主演、謝添導演的另一部電影《探親記》(12,北影,1958)是一部被忽視被低估的力作,講的是傳統家庭瓦解的故事,堪稱中國版的《東京物語》。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探親記


建國之初,城鄉的疏離與隔膜並非源自血緣的斷裂,而是初心的淡忘。《蘭蘭和鼕鼕》(13,上影,1958)是我個人超愛的一部火車題材電影。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蘭蘭和鼕鼕


綠皮車之上的無邪童真、互助友愛、諧趣歡笑和初戀情懷就是我心底裡最憧憬的完美世界,儘管這個世界已漸行漸遠。它是飽經滄桑、思慮恂達的老導演楊小仲,為新中國書就的一封情書。


趙丹導演並擔綱主演的《青山戀》(14,上影,1964)是一部遭遇過不公正評價的電影。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青山戀


上映後被江青定性為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和"階級調和論",慘遭批判。如今再看這部電影,思想意識上並無問題,人物塑造也真實可信。且我認為它是十七年上影廠拍得最美的一部電影。趙丹的溫情、祝希娟的純真和吳文華的娟秀既有青山碧水般的恬謐,又有烏托邦般的美幻。攝影尤佳,在構圖、運鏡和用光方面深受前蘇聯電影影響,畫面豐富細緻,層次分明。攝影師邱以仁用藍色燈光紙解決色溫平衡的技巧為中國黑白電影攝影提升了檔次。,

其後,《羊城暗哨》(15,上影,1957)是我的摯愛。丰神俊朗的馮喆搖著摺扇穿梭在廣州的南國風情之中,在交織信仰、人性和謀略的重重諜影中泰然自若,讓我崇拜得五體投地。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羊城暗哨


另外,他在《勝利重逢》《南征北戰》《沙漠追匪記》《金沙江畔》中,為中國銀幕留下了最帥的軍人形象。導演盧珏後來又拍了部南派反特片《跟蹤追擊》(16,珠影,1963)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跟蹤追擊


六十年代初深圳與廣州的繁華柔美之下竟也隱藏著暗流湧動的危機。有鄭少秋面孔的林嵐和劉德華氣質的史進聯袂豎立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反特片標杆;《黨的女兒》(17,長影,1958)是我百看不厭的電影,這部電影在氛圍渲染上笑傲影史。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黨的女兒


恐怖的是人心,驚悚的是命運,感人的是信仰和愛,震驚的是從荒冢中破土而出、氣勢大水拋浪的《興國山歌》。我更忘不了小演員沈競華撕心裂肺的聲聲哭喊"媽媽"。在長影另一部煤礦題材電影《換了人間》中,她有一段極其類似的表演,不同的是,"媽媽"換成了"爸爸";《林家鋪子》(18,北影,1959)是代表中國男演員最高表演水準的電影。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林家鋪子


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玩味。尤愛謝添與陳述的對手戲,那盤熱乎乎的包子和那張冰涼的未帶走的訂貨單,簡直就是人生冷暖的悲慼翻轉;《舞臺姐妹》(19,上影,1965)以越劇歌聲中搖臂俯拍的江南山水廣角運動長鏡頭拉開帷幕,長鏡頭疊化長鏡頭後搖臂緩緩下落,掠過小鎮屋頂、戲臺,最後落在一張賭桌上,字幕打出年代和地點。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舞臺姐妹


這個開場曾被國外媒體譽為影史最佳開場之一。還有,這部電影的女同意識相當明顯,也是超越時代的壯舉。

《小兵張嘎》(20,北影,1963)的凜凜寒光和粼粼波光讓我心潮起伏,這要歸功於攝影師聶晶,他受當時蘇聯電影《伊萬的童年》和新浪潮電影的啟發,對每個鏡頭都精雕細琢,使得鏡頭對人物的刻畫遠遠超過了情節動作和語言。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小兵張嘎


而聶晶本人最滿意的作品並非《小兵張嘎》,而是戲曲片《野豬林》(21,北影,1962)。《野豬林》的鏡頭設計與人物情感和敘事節奏渾然一體,意境韻味妙不可言,及至高潮時段"大雪飄",李少春懶腔一起,鏡頭從中景到近景到特寫,藝術感染力如朔風撲面,觀者眼淚噴湧而出。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野豬林


《兵臨城下》(22,長影,1964)《獨立大隊》(23,長影,1964)同樣是攝影的傑作,這兩部的攝影師是聶晶的"滿映"師兄王啟民。他的攝影理念是"遠景取其勢,近景取其質。"開拍前,他已經為數百個鏡頭各畫了一張草圖,也就是說他早已將每一幅畫面、每一個機位、每一處用光爛熟於心。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兵臨城下

影響我的200部國產電影(連載一)

獨立大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