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军事中有多重要?

纸菊花


如果提到“国家级”的兵家必争之地,江苏省徐州市算一个,湖北省襄阳市也会入选,因为襄阳的战略地位实在太重要了。

咱们国家的地形,大致可分为两大块:东部地势低平(包括一些山脉和丘陵),西部地势较高(包括一些盆地和谷地)。而襄阳,正好卡在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的结合处。更为要紧的是,咱们国家最大的河流——长江,从西部山区流向东部平原,襄阳就位于长江以北不远。长江最大的支流是汉江(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向东在平原地区的武汉汇入长江。襄阳又正好位于汉水的中部,地势非常险要。

在治世时代,徐州和襄阳等战略重镇的重要性,似乎不那么明显。而当天下四分五裂之时,徐州、襄阳的重要性就突显起来。战国时期,秦国在吞并蜀国之后实力日益强大,已露出要向东灭六国的雄心。六国之中,楚国面积最大,实力最强,但对秦国也不得不采取守势。楚国的国都在郢(湖北省荆州市区,即名城江陵),如果秦军出武关,距离郢其实并不算太远。郢要防备秦军进攻,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死守住邓。邓,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秦军出武关之后,必然会沿着汉水谷地东进,而襄阳正顶着汉水谷地的出口。只要楚军能守住襄阳,就能阻止秦军杀向郢。古人曾说襄阳是楚都郢的北面门户,襄阳丢了,郢是断然守不住的。

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伐楚,在攻下襄阳之后,楚都郢直接暴露在秦军兵锋之下。果然,第二年,秦军入郢。之后,秦国在东方的版图不断扩大,不断压缩楚国的战略生存空间。究其根本,是楚国没有守住襄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雄据河北,曹操占有中原,刘表割据荆州。曹操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对付袁绍上,所以曹操最怕有人从南方偷袭许都,造成自己腹背受敌。割据江东的小霸王孙策曾打算偷袭许都,这其实都不是曹操最害怕的,毕竟江东距离许都相对较远。曹操最怕的是荆州刘表,纵然刘表本人保守,可寓居在荆州的刘备却一直劝刘表偷袭许都。荆州最北边的南阳,距离许都非常近,荆州兵真要偷袭,曹操是很难守住的。

当刘表病死后,曹操第一时间就杀向荆州,他必须确保河南(许都、洛阳)的战略安全。曹操之后杀向江东,准备灭掉孙权,结果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烧得狼狈不堪。荆州在曹操手上还没捂热,就丢了。不过,曹操还是有收获的,荆州的南阳郡,以及重镇襄阳在战后依然为曹操控制。如此一来,河南的安全还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为此,曹操设襄阳郡。

曹魏定都于洛阳,襄阳又是洛阳南边的战略屏障。魏国控制襄阳,退可守洛阳,进可攻东吴荆州的治所江陵。另外,襄阳西距蜀汉的汉中也不算远。魏国守住襄阳,在阻止东吴从江陵北上攻魏的同时,也阻止了蜀汉沿汉水东进、兵出上庸,奇袭洛阳的可能。

当年曹操在赤壁败走后,周瑜就对孙权说过:“我们应该拿下襄阳,这样距离许都更近,可图北方。即使北方难图,也可以通过固守襄阳,为荆州的安全加一把锁。”而曹操对襄阳的得失是非常敏感的,蜀汉大将关羽从荆州出兵北伐,进攻襄阳(襄阳、樊城),就把曹操吓个半死,赶紧商议要迁都避难。

蜀汉为晋所灭后,襄阳依然是晋朝讨伐东吴最重要的前线基地。名将羊祜在襄阳守了十年,足食足兵,这才有了公元280年,晋六路大军灭吴的壮举。

东晋、南朝时期,襄阳依然是南朝(含东晋)对抗北方王朝的一线战略重镇。南朝丢掉襄阳,则江汉平原大门洞开,江陵、武昌都无险可守。南朝丢掉了江汉平原,北敌就与南朝共有长江天堑的优势,南朝逃无可逃了。

类似的事情,又发生在十三世纪。崛起于蒙古高原的蒙元在消灭了北方的金朝后,与南方的南宋对峙。蒙元志在统一,就看中了襄阳“天下居其中”的特殊战略地位。

蒙元攻宋,可分为西线的川蜀作战区,东线的江准作战区,以及中线的襄阳作战区。换言之,蒙元如果能控制襄阳,西可攻川蜀,东可攻江淮。即使守住襄阳不出兵,也能极大地牵制南宋有限的兵力,使彼东、西不能相顾。南宋降蒙元的将领刘整,就力劝元世祖忽必烈攻襄阳。忽必烈同意后,就分两路兵马分别进攻川蜀与江淮两个作战区,目的是把宋军主力钉在川蜀与江淮,让宋军主力无暇来救襄阳。

其实早在蒙元灭金的次年,公元1235年,蒙元军主力就攻下襄阳。襄阳的丢失,给南宋的三线防御体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南宋不惜代价,最终在公元1251年收复了襄阳。换言之,如果不是南宋收复襄阳,南宋可能就不会亡于公元1276年(后三年属残余流亡势力,不算南宋正统)了,早些年就亡于元朝了。

从公元1267年开始,蒙元军就不惜代价围攻襄阳,南宋大将吕文焕死守襄阳。双方围绕着襄阳,一共打了六年,直到公元1273年,吕文焕实在撑下去了,只好献城投降。

襄阳再次丢失,南宋已无力再夺回了。公元1276年,临安陷落,南宋灭亡。再反过来讲,如果南宋能守住襄阳,哪怕国势岌岌可危,也不至于亡于1276年,应该还能再撑些年。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不夸张的说,襄阳不丢,南朝不会亡,并且还有北上扩张的机会;但襄阳若沦陷,南朝就只能龟缩在江南,被北方政权消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先看一张地形图,襄阳是红色标记处。



单看这张图能发现什么?是的,襄阳处在两大山脉的结合部。北方军队想由南进攻,最好的行军路线就是襄阳。因为只有这里的地形最平坦。(大别山以东的淮河以南地区由于河道纵横,往往不是北军南侵的首选。北朝若要灭掉南朝,必须先取荆湖)

把地图放大,会看的更明显。

襄阳正好处于盆地的十字路口,四周的各条道路,都汇聚于此,绕不过去。只要在这里驻扎重兵,把这个盆地的口子堵住,整个盆地就都在襄阳的控制之下了。

当然了,襄阳的意义不在于守,而是攻。先说从襄阳向南和向东进攻的恐怖之处。

如果北朝控制了襄阳,那么北军可以轻而易举的进攻荆门和随州,攻破这两处后,整个长江以北再无险可守。无论向东攻武汉,还是向南攻荆州,都是一览无遗的大平原。

南宋为啥死守襄阳?就是因为如此。只要襄阳一破,蒙古军便可长驱直入,把战线推至长江沿线,切断四川与荆湖地区的联系,肆虐江汉平原。

更可怕的是,襄阳有一条汉江,可以一直流到武汉。古代不像我们现代,有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很多地方都没路,一定要走水路。襄阳有一条汉江,这基本上就是古代战争的高速公路。不管是行军还是远后勤,都非常方便。

历史上曹操和蒙古军就是走的汉江,只不过曹操在赤壁被周瑜堵了回去。


再说向北进攻。襄阳以北,是南阳盆地,也是无险可守。过南阳,经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的方城通道,马上可以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地带,攻打许昌。这就是为啥关羽在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以后,吓得曹操有迁都河北想法的原因。

因为南阳以北,黄河以南也是无险可守。

后来的岳飞从鄂州起兵,为什么非要先把襄阳打下来再攻中原?也是因为襄阳不取,就没法打通去中原的通道。


最后再看看西边。从襄阳往西,可以顺汉江攻入汉中盆地,同时也可以伏牛山和秦岭南麓之间的狭窄通道,走内乡、西峡,抵达大名鼎鼎的武关。

攻破武关,走出山区,就到关中平原了。

历史上,李自成就是先在襄阳称王,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走武关,一路走潼关,攻入了关中平原,继而称帝。


总的来说,襄阳是一个标准的战略要地,四面都可进入,四面都可出击。以襄阳为出击的中心,向西沿汉水上溯,可以进入汉中地区;西北入武关可进入关中;沿汉水东下则可进入两湖地区;由淅川河谷上溯,可入洛阳;其东面山地罅漏甚多,但可以进入中原腹地,比如攻打合肥。

而如果只守不攻,则只要守住即可,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只要守住襄阳,都能让对方无法继续扩张。


Mer86


襄阳是南阳盆地的缺口处的一座城。

首先来说,盆地的地形。盆地就如同一个盆一样,中间是平坦的平原,四周是高耸的山地。

南阳盆地的地形自然也如此。而襄阳就在南阳盆地的狭窄的缺口处,易守难攻。

如果仅仅如此,襄阳只能称之为关碍,还远远称不上战略要地。

而襄阳不仅易守难攻,而且毗邻汉江。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

一旦占据襄阳,就可顺流而下,直逼长江。

由此,襄阳城,实为南北之战的第一要地。





寂寥的东叔1


在中国古代,襄阳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原因在于襄阳的位置非常特别,他处在南北方的交界处,是南北和东西方向交通的枢纽,谁控制了襄阳谁就有能力,就控制了交通大动脉,从而可以直接对其他的区域构成威胁,进可攻退可守。

中国古代有很多战争都是为争夺襄阳而进行的。我们在这里介绍两场著名战争,那就是三国时期的荆州争夺战和南宋末年的襄阳保卫战。



第一荆州争夺战。三国时期的荆州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时北方大乱,很多北方人流落到南方,张昭等人是江东地区的北人代表,刘关张刘备都是流落到西蜀的北人代表。南北之间自然会增加更多的交流,荆州就变成了联通南北东西的大枢纽。 我们知道荆州首先是刘表的地盘,但是正如诸葛亮所说,荆州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刘表死后曹操大军南下,将荆州吞并。后来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刘备尝试抢夺了荆州,但是孙权也占了一部分,所以说后来是孙刘两家平分荆州。后来刘备将重点转移到了益州,攻下了益州又攻下了汉中。荆州的防御就日渐疏于防范,被孙权钻了空子,大家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最后荆州丢了,自己也身亡。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史实,再往后荆州成为重点,就是晋朝和东吴的对峙,晋朝在灭吴前,任命羊祜为车骑将军,都督荆襄诸军事。羊祜和陆逊之子卫抗,就是在荆州对峙的。经过了十几年的准备以后,西晋灭掉了东吴。而在整个三国时期,襄阳都作为荆州的冶所,也就是相当于咱们现在所说的省会。 第二,南宋末年的襄阳保卫战。看过金庸先生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朋友,对小说末尾,郭靖黄蓉前去襄阳守城的情节,一定非常的熟悉。 从历史上看襄阳就是南宋抵抗蒙古人入侵,最重要的一个屏障。

公元1234年,蒙古和南宋联合,灭掉了共同的敌人金国。转过年来1235年,宋蒙之间的盟约作废。蒙古转而向南宋发动进攻,首先就要攻打这个重镇襄阳。襄阳是1273年被攻破的。这样看来,这个襄阳保卫战一直持续了38年。 襄阳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他三面环水,一面和樊城相通,两城之间又成犄角之势,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蒙古军队开始时,采用了直面进攻的办法,但是襄阳周围地形,都是河流而无法展开大规模的陆地战争。蒙古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完全不能发挥。后来蒙古大汗蒙哥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先消灭了大理国,然后进攻襄阳,但是仍然没有成功。蒙哥本人也在五鱼城被杀死。


后来忽必烈继承了蒙古大汗之位,他重用了一些汉人来解决进攻襄阳的难题,蒙古人也变得脑筋灵活了,不再采用直接硬攻的办法,而是采用逐渐渗透的主张,派色目商人去和襄阳城的守将吕文焕做交易,给了他大量的贿赂,允许蒙古商人和南宋人通商,然后蒙古商人又以防止伤害为名,在襄阳城外住起了一些居住地,营地和堡垒。这些营地和堡垒,成了蒙古人包围襄阳的屏障。当蒙古人露出真面目的时候,首将吕文焕终于明白了他们的真实意图,可是为时已晚,吕文焕自杀襄阳投降,蒙古人并没有在这襄阳实行屠杀政策,在襄阳被攻破三年后,1276年,杭州被攻破,到1279年发生了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跳海自杀,南宋正式宣告灭亡。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历史上很多有关于襄阳的争斗,从三国开始荆州(荆襄九郡)就是三国重点争夺的对象,到宋朝襄阳成为了抗击蒙古入侵的桥头堡,明朝的时候杨嗣昌张献忠又有襄阳之战,为何襄阳在很多历史时刻都显得如此重要,先从南宋末年的抗元战争说起。

看过神雕侠侣的都知道郭靖在襄阳抗击蒙古军队,实际上从公元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襄阳抗击蒙古的战争就开始了。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集中重兵围攻襄樊。元军围住襄樊之后,花了3年多时间,逐步在鹿门山、白鹤山、虎头山等处修筑了堡垒,上设弩,攻击宋军舰船,并且编练水军7万人之众,战船5千艘,终于断绝了襄樊与外界的一切通道。

孤城无援的襄阳,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蒙古依旧没有攻破襄阳城。由于南宋作战消极,屡遭败绩,公元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襄阳将强大的蒙古军队阻挡六年之久,后来襄阳城破,蒙古军队仅用一年就攻占了建康,南宋基本上兵败如山倒,而蒙古军队长驱直入,到襄阳攻破十年之后,南宋灭亡。

元灭宋的战争中足见襄阳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的南北战争,若是北方进攻南方,襄樊是必须进攻的城市,若是南方北伐,襄阳必须成为桥头堡。由于襄樊控制中原西线的进出,所以成为南北对峙重要的一环,这就是襄樊在古代军事上的历史地位。南北对峙的东线桥头堡就是徐州,拥有徐州才能进退有度;而东西对着的主要点是睢阳,汉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都是说明了睢阳的重要性,在军事上襄阳、睢阳、徐州拥有同样意义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

襄阳地理上是南阳平原和江汉平原的交汇点,夺取襄阳向北可以进驻南阳平原,继而可以逐鹿中原;向南可以直接进驻江汉平原,直接威胁长江下游的江南腹地,这就是襄阳军事价值的所在。


帝国烽火


有这样一种说法,"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襄阳者,乃天下之腰膂、四顾之地。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

古代楚国最善用荆州。楚都于郢,而欲争霸中原,则看重方城汉水之外,也是今日襄阳以之地。唐人以鄂州为江汉之重镇,就是昔日的郢州。南宋之衰,皆因襄樊陷,两郢倾,而鄂州之防急。以伯颜之强狡,不敢轻犯鄂州,也因畏其险。及取鄂州,而东南遂不能支撑。


对襄阳来讲,西晋用之,则以亡吴;蒙古用之,则以亡宋。西魏用之,亦以亡梁。苻坚能陷襄阳,却不知襄阳之可以覆晋。西魏之擅襄阳,也不知亡梁之资即覆陈之本。所谓南国之周瑜,有用襄阳之志,而无其年;关羽有用襄阳之势,而无其智;庾翼有用襄阳之识,而无其力;桓温有用襄阳之力,而无其诚;南宋诸君子有用襄阳之言,而无其事。然则千百年来,北人以襄阳并东南者有之,而南人没有以襄阳而清关、洛者也。所以襄阳才能称为天下之要膂,。



汉水从汉中东流,经安康、十堰抵达襄阳,再经襄阳后折向东南。秦人可以从汉中准备船只,高高兴兴顺汉水而下;而楚人就只能干瞪眼,没办法,他们去打汉中得逆水而上,忒废油了。后来到了三国,蒋琬也有这个打算,后来一琢磨,东下容易,万一打不赢,撤退可就是逆流,太危险,没敢干。



所以我们能看到,襄阳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四战之地。南通江汉、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中国发生大事的地区,总能和襄阳扯上点关系。要知道天下之膂对中华有多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