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和航母有哪些差别?称两栖攻击舰为“准航母”准确吗?

腹黑的小忧郁王子璇


近期,美国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美国”号(LHA-6)在东太平洋进行了一次演习活动,而演习的亮点就是多达十几架F-35B短距起降战机登上了“美国”号的甲板。F-35B短距起降战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F-35系列机型中的第二个版本,这些短距起降固定翼战机拥有远超AV-8B战机的性能,所以也使得“美国”号瞬间成为一艘排水量接近5万吨的STOVL航空母舰。“美国”号的这种舰载机搭载模式,也更引发了一种讨论,即大型两栖攻击舰是否可以直接视为“航母”?

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的重要区别

两栖攻击舰和航母,其实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栖攻击舰的舰体内部格局和航母不一样。因为两栖攻击舰主要用于执行两栖投送和登陆支援等作战任务,和航空母舰“大洋决战”的定位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两栖攻击舰通常都会有标配的车库和坞舱,其作用是停放大批登陆装甲车辆、支援补给物资以及各类登陆艇。

以美国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为例,该级舰型的排水量已经达到4万吨,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中型航母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戴高乐号是使用弹射装置起降常规固定翼阵风M舰载机的航空母舰,而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则不是,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拥有戴高乐号航母所没有的大型坞舱,其舱室可以容纳多艘LCAC气垫登陆艇或LCM-8机械登陆艇等两栖登陆载具;同时车库里面能停放60辆左右的LVTP-7两栖突击载具,这些设备的存在充分体现了两栖攻击舰的核心性能,即用于两栖作战任务。

两栖攻击舰发源于直升机航空母舰,所以这些战舰一般也拥有飞行甲板,但是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并不会考虑配置弹射器,而且两栖攻击舰的甲板长度一般也不会像大型航母的甲板那么长和宽,因此两栖攻击舰的甲板很多时候主要是为了满足起降直升机的需要。比较典型的如法国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其满载排水量为2.15万吨,在直升机母舰模式下,能够装备多达16架的多用途直升机,这就是两栖攻击舰的典型性质。

另外,虽然现在的两栖攻击舰越造越大,但是和主流的大型航空母舰,即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和福特级航空母舰相比,两栖攻击舰的规模还是偏小的,即使是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也远远不及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航母。虽然排水量并不是区分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的最重要指标,但总体来看主流航母的排水量确实要偏大一些。

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的相似之处

两栖攻击舰之所以会和航空母舰有交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STOVL舰载机的出现。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研发的雅克-38战斗机和英国宇航公司开发的海鹞战斗机,都具备垂直起降的能力,所以可以在两栖攻击舰的甲板上使用。当然,

并不是所有两栖攻击舰都具备此类性能。要起降STOVL舰载机,两栖攻击舰必须拥有足够强的甲板,以承受舰载机着舰的压力和高温。美国的AV-8B战机是从英国引进之后改良的,早期美国海军陆战队购买的是英国的“鹞” MK50战机,于1977年列装完毕。上世纪80年代,英美合作改进了AV-8B战机,从1989年开始入役。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也是从1989年开始服役的,这种舰型就能配备AV-8B战机,同时也能装备重型直升机,以及MV-22倾斜旋翼运输机,因为它们的甲板强度非常好。也正是因为有了STOVL舰载机,所以两栖攻击舰才开始变得像航母。

但是,像AV-8B这样的机型,实质上仍然和真正的固定翼弹射型战机存在性能差距,AV-8B达不到超音速飞行的标准,而且选择垂直起飞模式时,其起飞重量非常有限,这导致战机的作战半径很小,载荷量也不高。在实战中,AV-8B战机更多的也是用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行动,而不能直接取代真正的航空母舰弹射型舰载机。

所以,美国进一步发展了F-35B战机,这是一种隐形战机,同时也是一种短距起降战机,F-35B的隐身性能,能确保其战场生存能力得到提升,而短距起降的优势,又使得它可以不用弹射器就能从两栖攻击舰的甲板上起飞。F-35B的各方面性能,都远远超过AV-8B,它是一种超音速战机,速度更快,作战半径更大,空战能力也更强悍。有了F-35B的话,美国的两栖攻击舰看起来就更像航母了。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在搭载十几架F-35B战机的情况下,实力已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

兼容扩展,或是未来两栖攻击舰发展一大趋势

AV-8B和F-35B战机的应用,实际上还影响到另一些国家海军战舰的发展模式。欧洲的意大利自行研发的加富尔号航母,实际上就综合了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两者的性能特点,而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就是因为加富尔号航母使用了AV-8B战机,当然接下来F-35B战机也会登舰。

使用类似方案的还有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具备使用短距起降战机的能力,但又兼具两栖攻击舰的性能特征,该舰的库房可分隔为机库和车库,能停放100辆轻型两栖战车,并且也能搭载主战坦克和两栖登陆艇等。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的设计理念,也直接影响了澳大利亚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的发展。

可见,STOVL舰载机的出现,实际上降低了航母俱乐部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追求发展能够起降STOVL舰载机的两栖攻击舰,这样新两栖攻击舰就能够兼具航空母舰的性能特点。对于无法发展真正大型航母的国家而言,这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而且这样造出来的新舰型可以一舰多用,其多任务优势在实战中非常突出,对于海军实力的提升也有重要意义。

美国现在显然也有意增强两栖攻击舰的航空力量配置,其目的是确保在航母资源紧张的时候,能够使用两栖攻击舰来弥补航空母舰的位置。所以,美国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才会造得更大,而且也将F-35B列为标配舰载机之一。美国现在有8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未来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产量可能达到11艘左右,如果都配备F-35B战机的话,则将是规模巨大的“中型航空母舰”战斗群。

由此可见,未来出现的两栖攻击舰,规模上可能会更大,而且也会更加重视航空力量上的提升,这是两栖攻击舰定位兼容扩展的体现,其结果将是两栖攻击舰和航母的性能重叠区间更大,两栖攻击舰甚至有临时接替航空母舰执行任务的能力。

当然了,两栖攻击舰终究还是两栖攻击舰,只要它的两栖作战属性没有消失,它就和真正的航母存在区别。而且其实如果真的需要航空母舰的话,最理想的方案还是直接启动航母项目,而不是强求两栖攻击舰拥有航空母舰的全部性能。毕竟“术业有专攻”,两栖攻击舰有其定位要求,它可以和航母互为补充,但两者的概念还是不应被混淆的。


白虎堂


航母其实就是活动的机场,搭载固定翼飞机,夺取制空权,对海、对地攻击。两栖攻击舰是输送登陆部队和装备,有部分对陆打击能力,搭载直升机和汽垫船(美国级无坞仓外)。现有了短距起降的F35C后,也上两栖攻击舰了,所以叫它准航母


METoo2649


航母是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平台,是海军进攻的绝对核心,自身防御较弱,需要水面护航舰艇、潜艇保护自己;而两栖攻击舰则是结合航母+船坞登陆舰特点发展而来,他不但有航母的机库,还有船坞登陆舰的坞舱,还有各种供士兵训练的场所,正因为如此,两栖攻击舰需要更大、更宽敞的内部空间,因此整个船型设计就比较方,但却不是不牺牲适航性,因此两栖攻击舰的速度普遍都偏慢一些!

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根本区别

航母组成的舰队叫做航母战斗群,两栖攻击舰组成的舰队叫两栖打击群,两者在任务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航母是纯粹的海上移动机场,为远离大陆作战无法得到空军支援时去争夺制空权,并夺取制海权,然后可以执行对陆纵深打击;而两栖打击群自身携带大量的武器装备,大规模装载运送兵力与装备到作战到目的地,几乎所有的任务都是登陆作战服务,甚至还可以独自执行远洋任务!

两者的任务完全不一致,因此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压根不是一类舰船,航母就是用来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并且完成打击瘫痪陆地目标后,这时候就轮到两栖攻击舰上场了。两栖攻击舰利用自身优势立体的像安上运送登陆部队,并掩护巩固滩头阵地!虽然两栖攻击舰有直通甲板,但是由于甲板跑道很短,因此不能起降舰载机(垂直起降除外),当然直升机和F35、海鹞这样的垂直起降战机也是他的主要作战手段,但因为其用途和方式的不同并不能将其称为航空母舰!

两栖攻击舰等级划分

目前世界上的两栖攻击舰大致分为3个等级,排水量20000吨以下的为小型两栖攻击舰,比如韩国的独岛号;排水量20000~40000吨的中型两栖攻击舰,比如黄蜂级;还有40000吨以上的大型两栖攻击舰,比如美国级等。由于两栖攻击舰大小和排水量也就比航母小一点,所以很多没有装备或没能力装备航空母舰的国家,都会以两栖攻击舰为首选,而且这些两栖攻击舰也会成为这些国家的旗舰 !

F35B出现彻底改变两栖攻击舰的命运!

随着美国的F35B短垂起降战机出现,而且这是一款四代机隐身战机,作战半径也高达600~800公里,装备这款战机后,两栖攻击舰也有了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和打击岸上纵深目标的可能,这样两栖攻击舰也就具有了轻型航母的功能,为那些更装备不起航母的国家指明了一条道路。

目前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现在就能搭载13架F35B训练和作战,日本的出云级也准备改装后装备10架左右的F35B,还有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等国家也有着这样的打算!这样一来,两栖攻击舰在未来很可能取代掉4万吨以下的轻型航母,而各国装备的两栖攻击舰既具有航母的功能,又有两栖攻击舰的作战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在F35B出现之前称两栖攻击舰为准航母肯定大有问题,但是在装备F35B的两栖攻击舰称之为准航母就真的不为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