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心中難以揮去的印記—建寧之冤

肅宗即位之後,十分需要一個才智之士來總理朝政,定策規劃。

代宗心中難以揮去的印記—建寧之冤

他找到了當年的老師又是布衣之交,自稱“山人”的奇士李泌前來,李泌雖然不同意擔任宰相之職,但是,以客卿身份出謀劃策。

李泌、李豫和李倓三人的關係相當密切。而在這決定兵馬大元帥的關鍵時刻,李泌秘密向肅宗陳奏:

“建寧王賢能英勇,確是元帥之才,但廣平王是長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東宮。當今天下大亂,眾人所矚目者,自然是統兵征伐的元帥。若建寧王大功既成,陛下雖然不想立他為儲君,追隨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應。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嗎?”

肅宗經過反覆考慮,最終,任命了廣平王李豫為兵馬元帥。值得指出的是,李倓對此是衷心擁護的。從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廣平王被委任為兵馬元帥,元帥府就設於禁中。李泌不做宰相,以“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名義參加平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軍師,也在禁中住宿。

李豫入內參拜肅宗,李泌就在帥府坐鎮,李泌有事人對,李豫就在帥府。二人盡心盡力,配合默契。當時軍務繁重,四方奏報,從早到晚隨時送來。

代宗心中難以揮去的印記—建寧之冤

肅宗指示全部戰情通報都先送元帥府,由李泌先行開拆過目,軍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後連夜向宮禁之中通報。若屬一般軍務,則待天亮後再稟。而禁中宮門的鑰匙及符契,肅宗這時也都委託廣平王與李泌掌管。

此時的張良娣與李輔國因為在肅宗政變奪權過程中立有大功,權傾一時,氣焰熏天。二人傾心結交,互為表裡,招致了時為廣平王的代宗以及建寧王的警覺與不滿。

李泌為了大唐中興,也對張良娣的專權不滿,他曾勸阻肅宗立她為皇后。建寧王不但在戰場上英毅果敢,平時也常不分場合地向肅宗陳訴張、李三人的專權驕橫;張良娣則經常在肅宗耳邊吹風,搬弄是非。這樣一來,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了。

頗知用權的張良娣並沒有坐視不顧。她很策略地勸肅宗把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立為太子,再改任建寧王為兵馬元帥。張良娣企圖在廣平王和建寧王之間製造嫌隙以分化他們,而且把事端牽扯到李泌身上。因為,此事若付諸實施,肅宗一定會同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商議。

果然,有一天,肅宗向李泌提及此事。

“廣平王擔任元帥負責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現在朕打算要建寧王全面負責征伐,又擔心引起不良後果。若立廣平王為太子,既確定他的儲君地位,又能讓建寧王發揮作用:先生以為如何?”

李泌一下就明白這是張良娣的陰謀,立即直言不諱地勸阻肅宗,使張良娣架空李豫以挑起李豫兄弟相爭的陰謀沒有得逞。

代宗心中難以揮去的印記—建寧之冤

張良娣與李輔國見一計不成,更加緊了陰謀策劃。建寧王年輕氣盛,無所顧忌,見二人互相勾結,也數番向肅宗陳訴張良娣自恣專權,謀害廣平王。張良娣與李輔國趁機對建寧王大加譖陷,雙方較量激烈起來。

有一天,張良娣對肅宗道:

“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想謀害廣平王。”

李輔國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隨聲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來,肅宗見雙方都事涉廣平王,便親自審問,張皇后等人就說李倓要總掌兵權,在半夜“捫其兄”,就是想害死廣平王。

李倓辯解說不過是兄弟之間的打鬧玩笑而已,李豫也附和弟弟的說法。但是,經歷過太多磨難才保住太子位置的李亨可不這樣看,擔心會釀成大禍,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紅皂白,就下令將建寧王賜死了。

建寧之禍,在參與平叛的眾人心中留下了陰影,尤其使李豫與李泌感到驚懼。

代宗心中難以揮去的印記—建寧之冤

後來,代宗登臨大寶後,仍“深思建寧之冤”,他先是追贈建寧王一等親王爵—齊王。到大曆三年(768年)五月,代宗還頒詔追諡他為承天皇帝,改葬順陵,對建寧王盡極哀榮。

看來,建寧王之死在代宗心中留下了難以揮去的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