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家庭伦理中,亲子关系往往是高于夫妻关系而存在的,代际间的矛盾也主要是因此而起。控制、期待、绑架、压迫、委曲求全,年轻人对于原生家庭的描述日益赤裸且负面,他们一边逃离着家乡,一边又渴望着与自己和家庭和解。理想的父母和家庭生活,似乎只存在于西方社会或是文艺作品里。而纪录片《四个春天》意外地把一个理想中国家庭的样板带到了大众面前,让很多观众看到了生活的答案,安抚了千万当代年轻人焦虑的情绪。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电影海报上是父母家的小楼和天井

纪录片《四个春天》,2019年初上映,记录了豆瓣网友“起床、吃饭”2013年起连续四年回乡期间家庭生活的日常,25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呈现出了105分钟成片,豆瓣上15万人看过,评分8.9。


这是陆庆屹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作品,拍摄设备是一台尼康D800相机,一个1500块钱的三脚架,还有为了学习剪辑而买的2000块钱的电影书籍。2016年开始,陆庆屹花了一年零八个月完成了电影的粗剪,第一次放映是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映后广受好评被发行公司注意到,又经过一系列电影化的处理和运作,电影得以走进院线,最终票房1047万人民币。


贵州独山县,一对老夫妻住在自己盖的有着敞亮天井的房子里,每天伺弄花草、做香肠、一起去行山、唱歌,子女回来了,就做一大堆好吃的,全家一起吃饭唱歌行山、给先人扫墓,子女离开时,虽然内心不舍,但也很快又回到原来的生活里。这部电影,平静地把这一家人的生活呈现在镜头前,一个又一个春天过去,呈现出生活本来的质朴和诗意。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准备出发去爬山的老两口

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

父亲陆运坤是退休教师,观众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会弹奏20多种乐器,随手拿起什么都能弄出点声响。母亲李桂贤则是远近闻名的山歌皇后,时常还被村里邻居请去在重要场合高歌一曲,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那句歌词是“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这是两位老人生活态度的高度总结。乡村和农民、音乐和艺术、上一辈的父母,这几个很少同时出现的元素,却在两位老人的生活中和谐可爱地共存着。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豆瓣上《四个春天》的讨论区,有人问“给这个片子打高分的是不是没在农村生活过”?提问者以为,不过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活和琐碎的日常,和其他的农村生活并无不同,是不是因为观众都是城里人,图个新鲜才打了高分?

确实,导演最初并没想做成一部电影,只是想录一些家庭生活的视频作为记录,他所记录下的,只是父母的生活而已。春节时在自家后院熏腊肠,父亲在等着的间隙翻几页书;母亲织毛衣时跟着电视里的费翔唱着《归来》,做饭休息时顺便在厨房里跳上几步交谊舞;邻居送来绿植做新年礼物还会说声“谢谢”,是“谢谢你们领了我的好意”;登山时走到半路鞋底掉了,就在旁边扯一根稻草绑上,再说说笑笑继续往前走,“好玩儿得很”;姐姐回来,讲刚才火车上遇到的人以为她是80后、和弟弟是夫妻,全家笑成一团;饭桌上女儿起哄让7、80岁的父母喝一杯交杯,父亲喝完咂摸一句“香啊”。电影里记录了这样细细碎碎的日常。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喝交杯酒的两人眼里带笑

那个问题下最高赞的回答是“我不是因为觉得他们的田园生活很新奇才打高分的,我觉得这对老人如果在大城市生活也能活出很真挚有趣的生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母亲通常是伟大的、牺牲的、忍辱负重的,以至于涌现出众多“妈妈只爱吃鱼头”之类的故事,为的是要换来感动、感恩,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要有回报。而在这个文化中的父亲,大部分是失语的,不管是“丧偶式育儿”、还是“父爱如山”的反讽,他们要么不存在,要么以一种沉默自大的方式陶醉在“一家之主”的想象里。


《四个春天》中的父母恰恰相反。母亲拥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却没有我们司空见惯总是与这所有的劳作同时出现的牺牲感和付出感。她的所有劳作,总是出于喜爱,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她才能随时唱起歌来。这是在中国的家庭语境中,很少出现的母亲形象。

父亲呢,除了略微沉默以外,将近80岁的高龄还爬上爬下为家里做事,会期盼在家里筑巢的燕子归来,不光会用电脑,还让儿子给装上软件自学剪辑,担心“要是老了不能动了就不能好好玩儿了”。他也不会因为年纪大了就放弃自己,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好奇。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爽朗的母亲

他们会在90年代花两万块钱买DV、在每个重要日子给孩子们拍照留念,为全家留下了无数值得纪念的瞬间。这样的家族传统,也是促使导演拿起相机的原因吧?


这两个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乏的年代、生活的磨砺,而是对他们来说,相对于美和快乐而言,那些都不值一提,他们从这些日常的闪光点而不是金钱中获得满足。电影里的农村生活很美、也很常见,不常见的是两位老人乌托邦一样的精神世界和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反观社会上有很多人刚刚四五十岁的人,要么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子女或是孙辈身上,要么就声称自己已经老了而拒绝任何新鲜事物,严重的还有一种认为自己“不配”的心理。对于那些痛心疾首的儿女们,如果自己的父母也能有陆家父母这样开放的态度享受生活应该是十分理想了。


不仅如此,夫妻俩和谐自然的婚姻生活,也让人对婚姻的态度更正向。当代年轻人的恐婚或是不婚,源于他们对婚姻的焦虑、悲观和不信任,这对现实的夫妻让他们看见了理想的伴侣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想象和虚幻之中,反而在现实中最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也能找到。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父亲的眼中温和有爱


“山高水长路不平,携手同攀登”

电影的豆瓣讨论区还有一个话题“想知道大家推荐给父母看后,他们的反应和评价”。回复中,有的根本不敢推荐给父母看,有的父母看过之后反应平淡,也有的觉得不好看,两三个说“有点感触”。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由此可见,并不是媒体或公开的讨论中强化了家庭关系的对立,而是这种对立和相互之间的无法理解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年轻一代对电影的感触很大,是因为电影里展现的不仅是他们理想的伴侣关系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他们无比向往的亲子关系。把这部电影介绍给父母看,是他们在寻求和父母的对话与和解,然而现实是长辈们鲜少能理解孩子们的这份苦心。


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和反叛如今已经几乎成了过气话题,人们从最初的激烈讨论、争执、寻求出路,到现在社会中似乎有一种大家心照不宣地对原生家庭的逃离和放弃。《四个春天》的出现,再次燃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希望。


这家有三个孩子,大女儿是80年代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就远离家乡,去了沈阳工作后又在当地结婚生子,几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大儿子是天才儿童,10岁就被选中到北京上大学,19岁就已经在清华大学教音乐,却在20几岁时放弃教职,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小儿子不喜欢读书,15岁就跳上火车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漂流,打各种零工,甚至还做过矿工;两个儿子至今未婚。


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传统家庭而言,上面每一句描述都是可能引发家庭战争的大事,母亲哭泣的脸和父亲唉声叹气低头抽烟的画面几乎就要怼到面前。但是这个家里的父母却认为“工作是生存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们开心快乐地活下去,有自己的价值便好”,这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放松、自由而平等。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全家福

这个表面看着普通又传统的家庭,其实有着完全反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核。这种反叛不是有意识地抗争,而是在自然的家庭文化中生出的一种理所当然地遵从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


这个家庭也不是总是充满欢乐,第二个春天姐姐患癌症离世。之后的一年,母亲的歌声鲜少响起,父亲的乐器也几乎不碰,只是一遍遍回看从前的家庭录像,他们是两个痛失爱女的老人。直到走进第四个春天,父亲决定开始“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四处修修补补、养蜂采蜜,吃饭时还是给姐姐留一双碗筷,但沉默的生活又再次热闹了起来。


虽然和每个之前的春天都不相同,但新的春天总会到来。父母终于又在女儿坟前唱起了《青年圆舞曲》“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这一家人终究携手走过。

一家人的《四个春天》:这个诗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样

在雨天唱起歌

陆庆屹导演用他平静的电影语言、快速却连贯的剪辑方式,没有任何煽情的情节,却让观众感受到了在贵州的大山和田野里,欢乐、自然的家庭气氛。

这是一个普通家庭中一对普通的退休老人,他们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亲密自由的亲子关系,互相懂得和陪伴的伴侣,是当代青年人“向往的生活”。看着这些温暖的画面,作为观众的我忍不住想问“饭叔”:导演,你回家度过的每一个春天,应该都是在积蓄下一年生活的力量吧?


喜欢就关注我吧,我是。

期待每天都是”一个好天儿”,和你一起聊聊电影、旅行和生活中的细微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