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游子dream


朱元璋,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草根出身的皇帝,其一生本身充满传奇。从一个放牛娃,到成为一代皇帝,其中先后经历:替地主放牛;为了生存,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参加农民起义军;成为吴王;最后开创大明,称为一代开国皇帝。

然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也是:“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对于曾经跟随自己打江山的开国功臣,除了汤和等极少数功臣外,其余全被屠戮殆尽,发生在洪武年间有名的历史案件有关:“胡蓝之案”。两次被牵连者达到数万人,其中牵连淮西勋贵等大批开国功臣。

朱元璋之所以屠戮如此多的功臣,其中不乏如下几点原因:

1、 巩固大明朱家王朝。

2、 骄兵悍将,功高震主,为朱允炆顺利继位做铺垫。

3、 吏治腐败,贪污成风。

4、 加强中央集权。

其一、巩固大明朱家王朝。

朱元璋出身草根,其家中兄弟姐妹以及亲人,多数都饿死于元末。朱元璋本人也是靠着当和尚、乞讨维持生活,后来得以参加农民起义,有了其发家的资本。

纵观我国封建王朝,多数王朝的开创者,都是豪门旺族,本身家族拥有强大的实力得以争雄天下。在封建开国王朝中,唯独朱元璋与刘邦,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白手起家。没有任何的家庭实力背景。

因此,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刘邦,在其开国后,大肆的屠戮功臣,分封自己众多的儿子,到各地为王,镇守天下,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大明朱家的王朝。

其二、骄兵悍将,功高震主,为朱允炆顺利继位做铺垫。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历经十五载而成帝业。

朱元璋在位时期,凭借自己威望,可以震慑满朝文武百官。可是,其死后那,无论是朱标,还是朱允炆,其性格都是仁慈宽厚,朱标,好歹也历经战乱年代,但是朱允炆根本就没有经过过战争的锤炼,就是一朵温室里花朵。

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又非常年轻。面对满朝开国文武大臣,朱允炆难以震慑住。尤其其众多的淮西武将,以蓝玉为代表的骄兵悍将,在军中威望甚高,朱元璋在位时期,这些骄兵悍将都难以驯服,脱离朱元璋眼线,在一方便可以为所欲为。

朱允炆在这些骄兵悍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乳臭娃娃。以朱允炆威信,自然震慑不住。因此,朱元璋屠戮开国功臣,其中之一是为了朱允炆顺利继位做铺垫。

其三、吏治腐败,贪污成风。

元末,皇帝昏庸,贪图享乐,致使元朝吏治腐败,贪污横行,根本不理天下百姓死活。也正是如此,朱元璋的父母、兄弟都活活地饿死。

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对待贪官,是出了名的严苛。发明了一系列震慑官员的残酷刑法。

但是,这些众多的开国功臣,凭借自己战功,在其开国后,慢慢的变成结党营私,贪污成风。朱元璋本身就非常痛恨这些,其中以胡惟庸案最为代表。

因此,面对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朱元璋对于这些开国功臣痛下杀手。

其四、加强中央集权。

自从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之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在其开国后,也面临这个问题。

最终,朱元璋以胡惟庸案正式废除宰相制度,彻底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皇帝的权力得以加强。

贝勒说:无论从何种角度来,朱元璋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大明朱家天下。


梅花三弄说历史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我们去细细的观察一下明朝历史最开始的那一批高级将领,或者说高级官员一共有六位被封为国公,而这6位国宫当中有两位是在明朝开国之初就已经死去的,剩下的四位日子都不是很好过。

朱元璋喜欢杀功臣,这绝对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有着历史依据的。

事件回顾

首先一点是徐达作为开国的第一国公,在征战的时候受了重伤,然后朱元璋送去烧鹅,徐达不得不自杀身亡。只不过关于这一点史学界仍然有着很大的争议。

常遇春,对于朱元璋极为忠心,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高级将领,可是在攻克北京之后不久就暴病身亡。

接下来是第三位,他的名字叫做李文忠,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跑,而且自己的权力也慢慢的变得很多,而在明史当中曾有人说过,李文忠的气量非常的大,人们往往很难去窥探到李文忠的所思所想。在常遇春去世之后,李文忠慢慢主宰了整个帝王的军队,成为了军队当中的二把手,建立了足够的威信。只不过李文忠死的稀里糊涂,朱元璋认为是有人想要暗李文忠发,于是就把所有的医生和太医全部杀掉了。

第四位是邓愈,邓愈曾经远征过云南,而且还被称作征南将军,打到了昆仑山上,可谓是立功颇多。只不过邓愈死的比李文忠还要早,死的时候才不过四十左右。

冯胜是朱元璋早期最得力的干将,而且朱元璋早期花费了大力气去笼络军心的一个人,邓愈后期战争的时候每战每胜,可是在战斗过后往往会夺取平民的私人财物,朱元璋才对冯胜的这种做法非常的不满意,并且多次罢免他的职权。在蓝玉案案发之后,冯胜被召回并且赐死。

最后一位就是李善长,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为整个明帝国所建立的功勋绝对不亚于常遇春等人,他为明帝国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帮助,可惜的是李善长与胡惟庸有过牵连,在70多岁的时候被杀死,株连全家。

在这6位开国将领当中,徐达是怎样死的不得而知,有一个历史版本是被朱元璋害死的,而李善长的死是因为胡惟庸,冯胜的死是因为蓝玉,而胡惟庸案件和蓝玉案件所牵涉的人员多达2万多人,此外还有一个空印案和南北榜案,当这些大案要案集结在一起的时候,朱元璋的刀下已经布满了鲜血。

没错,这就是事实

朱元璋为什么好杀功臣呢?作为开国将领应该享受到极高的荣耀,可是他们大多活的胆战心惊,

因为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可以同患难,不能共享福。


当朱元璋从原先的淮右布衣变成了当朝的天子之后,他的所思所想与其他的高级高龄将领出现了天差地别,此时的朱元璋想的是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而其他的高级将领则想的是如何享受清福。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而朱元璋后期的时候又非常喜好猜忌,种种因素制约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趣谈唐宋元明清


朱元璋登记后为什么要大杀功臣?

一、最主要目的,为继承人扫平道路。

太子朱标生性仁慈温和,而跟随老朱同志打天下的这帮弟兄都是一些骄兵悍将、无法无天的主。而且,大家都是从小光屁股一起长大的,你朱重八腿上有几根毛,屁股上有几颗痣,祖上是什么人,干过什么事,那还不是知根知底,有道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凭什么你放牛娃朱重八能坐上天子之位,而我们不能,搞不好哪天这些骄兵悍将酒喝多了也想坐坐那皇帝宝座,那就完了。朱元璋怕自己死后朱标镇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所以要诛杀功臣。史料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太子朱标,老朱手上拿着一根刺条,然后让朱标去拿那根刺条,朱标说上面都是刺,会扎破手,老朱同志二话不说,空手硬生生的把刺条上的刺全弄没了,搞得满手鲜血,然后告诉朱标,那些骄兵悍将就像这根刺条上的刺,你不敢拿,我就帮你把刺去掉,可见老朱诛杀功臣就是为了为太子铺路。可惜功臣杀的太多导致后来朱棣造反,朝中无可用之人。

其次,是因为朱元璋变态的猜忌心里,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朱元璋越发猜疑,对谁都不信任,他只相信一条真理,只有死人才不会造反,所以只有杀才能让他感到安全。





怪诞先生生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出身情况。

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原名重八,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个人认为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一些开国功臣认为是朱元璋起义的老班底,在建国后都是位列公侯,慢慢的骄奢淫逸,飞扬跋扈。而朱元璋也曾提醒呵斥过功臣, 但有的功臣还是我行我素,这就已经触怒了朱元璋。

二、朱元璋的性格,随着长期的起义生涯,朱元璋不再是在黄觉寺里的那个和尚,性格自然会暴躁不少。不然朱元璋也完全来个“杯酒释兵权”啊!用相对怀柔的手段收取兵权。

三、就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随之选黄太孙朱允炆作为储君,可朱允炆性格比朱标还孱弱。这就让朱元璋担心了,要是朱允炆当了皇帝还能镇住这些骄兵悍将吗?这天下还会姓朱吗?所以先后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把明朝所有的功臣宿将诛杀殆尽,涉足人员达四万五千多人。

但这也是恰恰害了朱允炆,后来朱棣夺位就是因为朱允炆手里可用的将领太少了。





蓋世楠爵


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甘苦容易,同富贵难。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明朝之前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但朱元璋带领着他的兄弟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难度很大,朱元璋的兄弟们功劳就很大,自古以来皇帝是不允许自己的臣子比自己的功劳大,不允许任何一个大臣功高震主。在加上朱元璋本身就比较心狠,臣子的功劳太高对皇帝也是一种威胁

朱元璋本身是想立自己的儿子朱标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朱元璋本身就比较喜欢朱标,觉得朱标很想自己,朱标本身就很有能力,朱元璋觉得自己死后朱标能镇出那些大臣,同时也能治理好大明,但使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却英年早逝,其他皇子中,没有那一个符合朱元璋的心,使得朱元璋非常痛苦。这时有人对朱元璋说立朱允炆为太子,但是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这样做不仅不符合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不能使自己的儿子们服从,更不能使自己的大臣们服从,朱允炆本来资历就浅,如果他为帝那么朝廷可能会乱,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杀掉那些功劳大的,资历深的臣子,不然不利于朱允炆的统治,朱元璋这样做就是怕大臣威胁到自己的孙子,他也是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所以才积极除掉开国功臣,而那些没有大功的臣子都以存活。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路人甲路人乙说说:

朱元璋杀功臣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政治稳定。朱元璋出身不高,原来是一个放牛娃,后来还做了和尚,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后,他看透了人性,更看透了官场。他知道,这世上没有好人、坏人,有的只是成功和失败。表面上自己高高在上,其实君臣博弈不过是此消彼长的拉锯战。为了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敢贪污的家伙要杀掉,敢作乱的也要杀掉,太平盛世留不得这些人。


如果细说的话,可分为三个原因,其一为仁弱子孙铲除后顾之忧,其二朱元璋惧怕功臣胡作非为,其三功臣用处不大,威胁皇位系数高。这三种原因致使朱元璋产生杀功臣的想法,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常升和张温等功臣都被朱元璋设计杀害。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朝历代,包括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大型集团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说不是朱元璋狠,而是形势所逼。


路人甲路人乙


洪武元年(1368),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穷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终于在应天府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后北伐西征,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政局趋于稳定后,朱元璋开始对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痛下杀手。面对这些曾经共苦过的臣子们,朱元璋为何会如此不念旧情,痛下杀手呢?

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大概是一个套路吧,开国皇帝总喜欢拿开国功臣祭刀。所有人都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太祖杀这些功臣是无法避免的――最高权力的世袭制度使然。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时已经年老,前后八次北伐,60岁时才击破北元,直到去世前两年,还在北伐。面对外有强敌,内有功臣的局面,可是太子朱标性格又比较软弱,皇太孙又还年幼。而这班随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多还年纪尚轻,更兼武将飞扬跋扈,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要是自己死了,主弱臣强,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必定坐不牢固。这个原因可以从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对话中看出: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太子朱标性情温良,不忍,为功臣们求情,朱元璋沉默不语。第二天,朱元璋让人呈上一段长满棘刺的藤蔓,要求朱标拿起来,朱标犹豫而不敢拿。朱元璋因此对他说:我现在在做的,就是为你拔出藤蔓上的锐刺,你难道还不懂得我的用意吗?

二、权力滋生欲望,无论在什么时候反贪治贪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来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由于元朝腐败的统治,在一次饥荒中,赈灾的银钱被官员们层层克扣,导致朱元璋父母兄弟在这场灾难中去世。而在洪武年间爆发的“空印案”与“郭桓案”更让朱元璋笃定了官员们都是腐败贪墨的蛀虫。朱元璋怎么也想不明白,文人们“朝闻道,夕可死”的高尚气节为何会在进入官场后立刻沦为“朝获官,夕腐败”的不良风气。但朱元璋一直是雷厉风行的人,他不懂这其中的原因,也无意深究,面对贪腐的官吏,他给出了最简单的惩罚方式:杀!只要贪银超过60两,一律斩首不赦。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之下,大量开国官员纷纷落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党派之争的愈演愈烈,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党争。

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中的大臣其实又形成了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以地域划分,进而又开始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这两个派别正是分别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作为淮西人士,在情感上,朱元璋自然更加偏袒淮西集团。再加上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关键时候不懂得藏锋,在攻打陈友谅之时,朱元璋想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以朱元璋的厚黑学功力来说,又怎会放任一个有如此才华的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呢?以党派之争为借口,朱元璋通过“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基本肃清了朝野内的开国功臣。这两场案件被后世称作“有预谋的剪羊毛”行动。

由此可见,朱元璋诛杀各位有功之臣,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为了江山稳固,为了下一任继任者考虑,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属于朱氏一族,朱元璋不得不这样做。朱元璋大开杀戒是大势所趋,是政治需要,是必然结果。


邓海春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多数人只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范围之广,手段之狠,都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很少人会去关注朱元璋为什么要对这些从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动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其中的缘由。

翻开中国历史,每逢改朝换代,当新建政权稳固以后,帝王就开始屠戮功臣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明朝这些开国元勋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也不是没有原因,综合起来看这些被屠戮的开国功臣,他们被杀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他们军事能力出众,但是政治头脑不足。朱元璋带领他们一起打天下时,他们可以与朱元璋称兄道弟,一起喝酒吃肉,毫无约束的谈天说地,这些都没问题,毕竟还在创业阶段,上下团结一致很重要,而且成大事不拘小节,朱元璋可以不在乎这些。但是当创业成功以后,一切都要步入正轨,毕竟国要有国法,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规章制度来办,君臣关系也不能像之前一样那么随意,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创业时一切服从军事,守业时一切都要讲政治,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在思想上转变不过来,言行还停留在大家称兄道弟的阶段,这怎么能行,朱元璋辛辛苦苦的要建立的是法度完备,礼制健全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土匪团伙。在国家政权的体制内,君臣有别,如果违背了做臣子的本分,即便你没有非分之心,那也只有一个死字!诸如廖永忠、华云龙、周德兴等人都因为僭越之罪获死。

第二、他们恃功跋扈,违法犯罪。这些开国功臣凭借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取得的赫赫战功,建国之后被朱元璋封官赐爵,甚至还被赐予免死铁券,说实话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给他们这些恩赏也是应该的,但是,这些人仗着军功以及手中的免死铁券,嚣张跋扈,他们有贪污受贿的,有欺凌百姓的,因为他们的地位和权势,一般的官员还不敢管,只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但是朱元璋可忍不了他们,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励精图治,实行了各种政治改革,其中就包括整治腐败,打击贪官污吏,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显然阻碍了他对国家的治理,而且朱元璋推行的法制都比较严苛,加之他个人的性格和手段都比较狠,所以,即便是有战功赫赫,即便是有免死铁券,也都罪责难逃!像朱亮祖等,因为贪污受贿,胡作非为直接被朱元璋鞭打致死。

第三、他们在朝廷中结党营私,与皇帝争权,而且懈怠政事。他们在朝中身居高位,比如胡惟庸,仗着身居丞相的要职,经常与皇帝发生矛盾,而且在朝中结党营私,懈怠政事,俨然一个小皇帝。一山不能容二虎,更何况你还不是只虎,就敢这样跟皇帝讨价还价,争权谋私,这一点无论是哪个皇帝都不能容忍的,更别说朱元璋了。所以,当他日渐骄横,权势威胁到皇权的时候,朱元璋也不再容忍他们,统统处死,这就是有名的胡惟庸案,而且,胡惟庸案受株连至死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公二十一侯。

第四,他们权势过大,难以驾驭,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担心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再驾驭得了这群功勋悍将,所以除之以免后患。朱元璋给太子朱标组预备了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接班班底,作为朱标继位以后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这些人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然而天不遂人愿,朱标还没来得及使用朱元璋留给他的朝臣班底,就英年早逝了,打破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然而,朱允炆又年少,杀伐决断都欠缺很多,根本就驾驭不了这群悍将,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朱元璋只能找个理由把这些人提前给收拾,以绝后患。所以,以蓝玉为首,还有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等人都这样被朱元璋屠戮了。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朱元璋之所以大力除掉开国功臣,无非是这些人威胁到朱元璋以及皇家的统治地位以及阻碍了他励精图治,治理国家的道路,所以,什么“狡兔死,走狗烹”、什么“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白头”,都只不过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罢了。


一锅煮了


佳答案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同是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相对来说宽容大度,能善待功勋。然而他中晚年却导演了一幕幕暴行,这是因为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进而导致了人格的扭曲,这一点史家基本达成共识。终朱元璋一生,其生活轨道是由卑贱走向富贵,而其心路历程却是由自信走向自卑。

  猜忌臣子变得神经质

  早年朱元璋被迫到皇觉寺为僧,曾饱尝世间冷暖人情,后投效郭子兴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朱元璋善于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级谋士。他们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其他的农民义军,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悲的是,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并放心任用手下部将。一俟天下方定,他却开始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朱元璋的梦想是建立家天下的格局,将20多个孩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具兵权。但他十分担心开国功臣们会篡夺自己的江山,对他们欲尽除之而后快。由于这些“心魔”的作用,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现了典型的焦虑型神经症表现,如严重缺乏自信、疑神疑鬼、极度敏感、易生妄想等。为了缓解其焦虑,朱元璋还开创(恢复)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其野蛮残暴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朱元璋以整肃朝廷命官及屠杀官民为乐,如他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格尊严,很多人竟“立毙杖下”,没有杖毙者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

  朱元璋在和平时期前后屠杀了四万多文臣武将。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在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间,朱元璋先是诛杀大将蓝玉,累及一万五千多人同死,后逼徐达食他所赐蒸鹅死去,再逼傅友德自杀身亡,又诬廖永忠偷穿龙袍下狱致死,连赋闲在家的冯胜也难逃死亡厄运。在短短的三年内,朱元璋就将当初随他一同打江山的剩余元老一一铲除。对此,史学界一向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加快了铲除功臣的步伐。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后出现了人格分裂,给人感觉判若两人,突出表现为由仁君变成了暴君。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轶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情报机关,使特务遍布全国,监视大臣们生活细节,以便随时肃清他想铲除的臣子。朱元璋热衷于屠杀臣民,这是减轻他心理压力的一种病态做法。这一做法给明朝的官制带来许多前所未闻的怪事,如带枷升堂、上朝如赴刑场等,使得大小官员都生活在高度恐惧中。这使朱元璋迅速变成一个极为孤独的人,无人敢向他直言,身边亲人亦然。

  史书记载,朱元璋时常夜不成眠,披衣观天象,忧心天下四方的局势变化。久而久之,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在决策上日显强迫性怀疑妄想,并刚愎自用。

  妒嫉有学问的人

  朱元璋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贵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嫉妒得发狂。像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们三人智慧的结晶。宋濂也是出身贫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会同病相怜,朱元璋早期也确实如此,但宋濂太有学问,朱元璋最终还是容忍不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不久,有人跑来跟他讲,文人好挖苦毁谤,不能相信,还举了个例子,说是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后来当了王爷,请文人给他重新取个好名字,文人就取了士诚,孟子书上说:士,诚小人也。其实那文人暗骂张士诚是小人,张士诚哪里懂得,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怜。朱元璋听了后,立即去查了《孟子》,果然发现有这句话。从此以后他的疑心变得更加严重,对文人分外提防。因为朱元璋是皇帝,操纵生杀大权,这就不仅仅是疑虑和猜忌的问题,加上他偏执的性格,结果就变得非常可怕。

  到后来,对待那些不肯出仕的文人,朱元璋基本上都采取了杀的方式,以绝后患。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并称“吴中四杰”。高启被腰斩后不久,杨基也很快因事被朱元璋罚去做苦力,一代名家,竟然被折磨死于工地上。过了几年,徐贲被下狱死;张羽被贬岭南,半路突被召回,他自知难免一死,遂投江自尽。苏州文人姚润、王谟不肯出仕。朱元璋的态度很明确:我叫你来,你敢不来,我就杀掉。这些不肯应召的人都被斩首抄家。

  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斩断手指,立誓不作官,被逮到京师。朱元璋问他们:“以前世道乱的时候,你们住在哪里?”夏伯启答道:“红寇(指朱元璋最早参加的红巾军)作乱时,避居于福建、江西两界间。”朱元璋大怒:“朕知道夏伯启心怀忿恨,认为朕取天下非其道。”特意告诉夏伯启说:“朕知道你夏伯启是故意提到红寇作乱,有其他的意思。你们故意砍掉手指,不想被朕所用。朕要将你们斩首,以免天下的愚夫仿效你们。”派人将夏伯启叔侄押回原籍处死。

  只有元末明初的文坛领袖杨维桢一人例外。杨维桢诗名满天下,号“铁崖体”。他从元朝辞官后,纵情山水,对仕宦名利淡不经意。张士诚割据东吴时,曾盛情邀请杨维桢,但杨维桢不为名利所动。张士诚又叫人征求意见。杨维桢回了一封信,指斥张士诚的缺点,预言他必有外祸。后来果然如此。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听说杨维桢的盛名,立即命近臣敦促入朝。杨维桢被朱元璋派人强行征召入京,待了一百二十天后,上书告辞回家,并写了一首《老客妇谣》明志。此时杨维桢已是年近八十的老翁,杀之无益,朱元璋才勉强放过了他。宋濂还特意作诗为杨维桢送行,有“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之句,赞誉不已。




武汉小马哥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字国瑞, 初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一个唯才是举的好统帅,创业时期,朱元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手下人才济济,如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朱文正、李文忠、邓愈、冯胜、周德兴、丁普郎、傅友德等等。这些文武将领在朱元璋的麾下统领军队,攻城拔寨势不可挡;朱文正擅长防守,以两万人守洪都,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八十五天;冯胜、李文忠擅奔袭,北伐消灭元朝残留势力;刘伯温出谋划策,统筹全局;李善长总管后勤和赏罚章程。大家在朱元璋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所长,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在大明建国之后,功臣居功自傲,贪婪跋扈的本性渐渐暴露出来。在他登基之后,对每个将领都论功行赏,封官赐爵,赏银赐田,让众将士都能衣锦还乡。但是朱元璋渐渐发现手下的功臣贪腐特别严重。朱元璋是特别痛恨贪污腐败的,这和他小时候经历有很大关系;朱元璋从小就给地主打工,因为元朝后期的腐败,百姓们民不聊生,特别是农民更是需要缴纳高额的税粮。朱元璋的父母就因其家庭贫穷而活活饿死;元朝贪官污吏们的丑恶行径,在朱元璋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因此,在朱元璋称帝后,对官员贪腐行为一直都是零容忍,稍有不注意,便有杀头灭门之险。

称帝之后,朱元璋的帝王心术也渐渐的显露出来。拿功臣开刀的起因是整肃贪腐,后来性质就变了;防止叛乱,保证皇权的稳定和延续,成了朱元璋最大的心病。在朱元璋看来,医治他心病的唯一良方就是把这些有功之臣都宰了。因此,一生杀伐决断的朱元璋便毫不犹豫的举起了屠刀,指向了所有的有功之臣。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

洪武九年空印案发,杀数千人洪武十二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洪武十三年株杀左丞相胡惟庸。从洪武十三年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超过一万人。同时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终结。洪武十八年借郭桓案发,杀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军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朱元璋知悉后,赐死王弼。洪武二十八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开国六公爵除了邓愈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这时朱元璋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虽然朱元璋把功勋旧臣都杀的差不多了,他传给孙子的皇位还是被朱棣给夺走了。朱棣起兵后,朱允炆连适合平叛的将领都没有,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