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之言也。《菜根譚》

只因世俗之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古人說:“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假如能明白,就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的,那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能侵害我呢?”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老子也曾經說過:“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問興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也就是說:沒意識到萬物的存在,也不感受到天理自然的支配,是為忘己。忘我的人,便可謂入於天,亦即和天合為一。如果承認吾人心中真有實體存在,煩惱便會尾隨而至。

先哲主張“無我”,那是針對世人們“太有我”而說的。人們看“我”太認真,所以有種種煩惱。

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人生在世,每天品味著不同的生活,有喜,有怒,有哀,有樂,酸甜苦辣,五味俱全。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嗎?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生活對每一個人也不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想要平衡自己的心理,那就要換一種角度去生活,不要鑽牛角尖。畢竟生活方式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而且人生的大多煩惱都是自找的,人就是這樣。心裡要是有點什麼事,就會憂愁萬千,牽腸掛肚,逃不了,離不開,扔不掉,腦子裡整天就轉著那點破事兒!那麼,莫名其妙的煩惱就會自動找上門來。

煩惱像彈簧,你硬它就強。俗話說:“野花不種年年收,煩惱無根日日生。”只要我們想開了,它就像一片烏雲,如果心中是一片晴空的話,那煩惱就不會對我們有絲毫影響。

這裡有個故事,很能說明這個道理。

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一個國王,整天鬱鬱寡歡,他讓他的手下去尋找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國王的手下來到一個貧窮的山村,聽到有人在唱歌,他們就尋著歌聲找到了一個農夫。農夫窮得連一雙鞋子都沒有。

他們就問他:“你快樂嗎?”

農夫說:“我沒有一天不快樂。”

“可是你連鞋子都沒有!”他們感到奇怪。

“我沒有鞋,但我有一天看到一個沒有腳的人,我才覺得我比他幸福多了!”農夫笑著回答道。

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多麼聰明的農夫啊。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煩惱東,煩惱西,其實,太多的煩惱可都是自找的。

西方的一個心理學大師做過一個實驗:

這個心理學大師找來一批志願者,讓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未來一星期的煩惱,然後放在一個指定的盒子裡。一個星期後,他又讓那些人從盒子裡拿出那些紙,看哪些預計的煩惱成了真正的煩惱,而哪些預

的煩惱沒有成為真正的煩惱。結果發現只有二成預計的煩惱成為了真正的煩惱,真實發生過,而那八成只是自己預想的。

這個實驗表明,生活中,我們常常自尋煩惱。

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這個心理學大師告誡我們:每天想自己該想的,做自己該做的,就足夠了。

英國思想家洛克說過:人的幸與不幸,多半是自作自受。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迫使自己進入不幸和自怨自艾的苦境,一旦無條件地投降就成為沮喪的犧牲品。

讓我們在先賢智慧的引導下,給自己一點空間,讓微笑重新回到臉上,坦然面對失敗、挫折,給自己重生的勇氣,當悲傷和絕望的時候,換一種角度去生活未嘗不是一種好的解脫方式。不要一味地給自己施加壓力,不要折磨自己的心靈,要悅納自己,多一份自信,讓生活充滿希望。

老人言: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

試過後,你會發現:

換一種角度去生活,會覺得豁然開朗。

換一種角度去生活,會恢復往日的自信。

換一種角度去生活,會覺得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