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谦虚是一种美德,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总不忘记告诉他们这一点,这是老祖宗们传下来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去传承。所以我们在夸赞别人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的用出最美好的词汇,但是在评论自己之时,就尽量选用一些中性的词语。另外,在夸奖之时也会避嫌,比如说不过分夸奖自家人,这也是一种家风良好的体现。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但是若是一些特别优秀的后辈,那么不管到底是自己家的还是别人家的,我们总是不会吝啬言辞去赞赏,就算是在古时候的那些文人墨客身上也是一样的。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有很多名家大师都有提携后背的情况,而且还被称为佳话流传千古,比如说张九龄、苏轼或欧阳修等人都有过如此经历。而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则是李商隐之作,他为了夸奖自己的外甥,丝毫不避嫌地写下一首诗,其中一句还成为夸人的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这首诗是写于公元851年的那年秋天,李商隐在仕途上一直抑郁不得志,所以为了生计,他离开京城要去梓洲,打算另谋出路。在送别的晚宴之上,他当年年仅10岁的外甥即兴作诗一首,才华让所有人的惊讶,让李商隐也非常感动。


5年之后的那天,当他再次回到长安之时,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这让他不由得想起曾经的往事,想起自己小外甥所赠的那首诗,于是他便写了两首七绝赠与外甥,而这是其中的一首。在这首诗的首联中,诗人是在回忆当时送别的经历,“走马成”是在说外甥非常聪明,作诗很快令人感到惊艳,但是很快我们就要分别,这种离别的伤感让大家都感到忧愁。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而这首诗的颌联则是全诗最为经典,也是一直被众人引用的一句诗,“雏凤清于老凤声”则成为后世用于夸人的一句经典之话。后来外甥跟随他的父亲一起到果州上任,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开满山路,而在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声音,也要比老凤的声音显得更加清亮悦耳。


其实在这一句诗中,李商隐运用了非常多的美好的字眼来称赞自己的外甥以及其父。无论是“丹山”还是“雏凤”亦或者是“老凤”,其实都并不是指他们,这些词汇其实是来源于更为古老的典籍之中,都是称赞人的美好品质,他是在赞扬自己外甥的才华还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而在这首诗的后两联中,他则是写分开之后各自的境遇到底是如何。分开之后,李商隐去了巴蜀,而外甥父子则留在江南,彼此离得十分遥远。因为当时朝政动荡颇为黑暗,所以大家的处境也都非常艰难,如今一转眼已经几年过去了,外甥现在少年才俊犹如何逊,而我则向沈约,实在是惭愧惭愧。


其实在李商隐的诸多作品中,这首诗并不是十分出名,但是这句诗的颌联却被大家所熟悉,正是因为这句诗的存在,将一首原本比较平凡的诗篇显得无比经典而动人,从中也能感受到他对自己后辈的那种由衷的欣赏,感情真挚而又动人。

好物推荐:

自从中央电视台播出《国家宝藏》以来,我国的文物得以走入千家万户,为普及我国珍贵文物,根植民族自信,咱们专门推出了2020年国宝日历。国宝可以变成日历,而日历也能向我们介绍国宝。

相比于普通日历,这个日历显得尤为特殊。因为每一天,都印着历朝历代的国宝。这本日历不仅记录了我们现实的时间,还通过国宝,追溯着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明。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跟着日历,我们可以详细阅读这些国宝的来历和历史,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可以说,2020年有366天,就有366个国宝。过完每一天·,都像是逛了一次国家博物馆,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历程。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马上2020年到了,该到换日历的时候了。这件做工精美的日历,将是您给自己在新一年最好的礼物。同时也是走亲访友最好的选择。这套日历仅仅49元,双十一还做活动,第一天买,第二天就到货啦!

李商隐夸外甥不避嫌,写了首诗,成为后世夸人经典,被无数人引用

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国学的历程。通过日历,他们的历史知识便可以慢慢无形的积累了起来。请点击下方横条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