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五日事

第三節 喪葬五日事1

趙鴻斌


1、一日人死碗摔碎, 繼而燒化倒頭紙。

洗臉洗腳擦身子, 淨身2移屍堂屋裡。

雙腳要系絆腳繩, 照屍燈放腳頭裡。

設靈門懸高門紙3, 並請先生寫牌位。

七單4貼在靈堂側, 兩邊門框有聯對。

哀仗5 草荐6長明燈, 紙盆米碗7應先備。

邀約執事夜議事, 總管明確分工細。

安排挖墓抬埋的, 早定龍槓和樂隊。

請來陰陽和匠工, 主祭跟隨定墓地。8

2、報喪散孝第二日,9遠近親戚都走齊。

長子報喪拉喪棒, 肩挑宗盒10並酒水。

草帽遮顏頭兒低, 舅(舅爺)家門首高聲啼。

女人鉸孝定多寡, 小夥散孝走的急。

女婿外甥散全孝, 還有近門和晚輩。

孝分輕重與遠近, 遠親頭腳就可以。

唯小外家不散孝, 口頭傳話打手機。


3、燒紙弔唁第三日11, 搭棚安灶備酒席。

專人登記弔唁者, 迎客化紙致奠儀。

花圈擺放門兩邊, 挽幛依次掛顯位。

總管公佈殮葬日, 孝子席前行謝禮。

晚上夜靜當入殮12, 外家至親無漏遺。

一人指揮移棺木, 鋸末柏朵襯枋底。

再鋪褥子放屍體, 頭枕白布大公雞。

生前喜好13放身邊, 再往兩邊夾舊衣。

一手米麵一手灰14, 嘴噙封口錢一枚。

蓋上苫單剁手腕15, 逝者貼身水別離。

再看一眼表永訣, 臉紙去掉棺蓋畢。

兒女齊哭並化紙, 從此守喪在朝夕。


4、四日專請抬埋的, 並待鄉黨送情的。

下午事多執事忙, 老者領隊把燈提。

迎紙迎飯迎外家16, 樂人孝子緊跟隨。

傍晚興燒黃昏紙, 鄉黨送紙致情誼。

飯後接靈17為引路, 新墳老墳都需去。

回後獻飯作家祭, 孝子逐個行大禮。

上香作揖三叩首, 禮賓化紙灑酒液。

有人喪事過的大, 僧道誦經唱大戲。


5、五日出殯事急迫, 飯後即請抬埋的。

親戚陸續來送葬, 樂隊吹奏不停息。十點村口迎外家, 外家來化起靈紙。

長子親把枋挪動, 靈桌紙紮向外移。

隨手撕下高門紙, 棺木停放前街裡。

靈前放好醮紙盆, 禮賓主持兩邊立。

樂隊進前奏哀樂, 男女孝子跪伏地。

先由舅家來披紅18, 時下披紅失意義。

再由專人致悼詞, 死者生平與功德。

按照遠近與尊卑, 門前路上行奠儀。

一人喝禮一化紙, 奠者上前樂聲起。

老小外家走在前, 女婿外甥行重禮。

鄰里鄉黨齊來看, 誰是真情誰假意。

磕頭鞠躬各不同, 擰嫵做作雞啄米19。

最後孝子一齊上, 痛哭嚎啕靈柩起。

掃墓提鬥拿火繩20, 靈未起時先進地。舅家掌盆小娃頂21, 執事括下十竿紙。

紙紮樂隊走在前, 孝子拉縴隨靈泣。

十字路口拌盆子, 快到陵園撕紅紙22。

巳時下葬燒紙錢, 金童玉女枋前立。

孝子墓前行仨禮, 封洞23收孝24始別離。

家中主婦不送葬, 掃完屋內坐鬥泣25。

樂奏三曲葬禮畢, 眾人回後即開席。

上菜下面謝賓客, 重要親戚主人陪。

親友臨別看七單, 祭祀日期要牢記。

安慰主人多保重, 女眷走時需灑淚。

絮語:人倫之始婚嫁娶, 人情至重生與死。

禮樂之用不可廢, 慎終追遠是大禮。

凡事經見不留意, 事到臨頭乾著急。

喪葬禮儀應牢記, 隨心所欲笑柄遺。

註釋:1、喪葬時間:各地各家均不同。就戶縣而言, 一般老喪 5-7天。年輕人3天左右:5天是大多數人的喪期。

2、淨身:人死後親人要用溫水、新毛巾為死者洗腳、洗臉、理髮, 謂之“淨身”, 取意: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一身清白。

3、高門紙:人死後在頭門門楣上貼一張冥紙, 老人死貼在中間, 青年死貼在稍偏的位置, 這是死人的標誌, 是無聲無字的訃告。

4、七單:人死後每七天是一個祭日, 七單要寫夠七個祭日, 但戶縣人多重視首七、三七、五七和百日、三週年。故七單除寫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和入殮、下葬時間、墓穴方位外, 主要寫祭祀日期。

5、哀杖:俗稱“喪棒”, 音變讀“喪把”。為孝子臨時手杖, 防哀痛倒下而為之。一般用柳樹枝, 取“留住”之意。

6、草荐:即草墊, 早年孝子跪坐麥草, 稱“跪草”有“重孝子不離寸土”的講究, 現多以蛇皮袋內充麥草而為之。

7、米碗:人死後, 把小米在鍋中焯(讀“皂”)一下, 撈出控幹放到碗裡; 再把筷子折斷, 用半截筷子扎七個形似雀蛋的麵糰, 插入米中, 放到靈桌上, 稱為“倒頭飯”。據說, 黃米代表土地, 七個面蛋象徵北斗七星(北極星), 望其關照, 使亡者入土為安。亦有小米麵蛋是為死者去陰間帶去米麵食物之說。

8、定墓地:舊稱“明穴”。即請陰陽先生看穴, 選擇墓地。現在是公墳, 已無個人選擇的餘地。但這個形式還在, 主家由一名挖墓的老者帶領去公墳, 在所指定(選擇)的地方化紙焚香, 由主祭人(多為死者長子)扎一鍁土, 謂之“破土”, 然後請打墓工和挖墓的鄉黨動 工建墓。

9、報喪:一般在人死後的第二天, 但人如果死於第一天午前, 當天下午就應給老外家報喪, 不得拖到第二天。

10、宗盒:祭奠祖先的禮品盒,。宗盒到舅家或舅爺家後, 當天不拿回(只帶回酒壺), 內中的禮品舅家人不能動, 有“孃家不吃女家食 ”的講究。待出殯之日, 外家把宗盒同挽幛一起送到喪家。

11、弔唁日:弔唁亦稱“燒紙”, 過去沒有統一時間。現在為了集中招待弔唁者就規定了時間, 多在第三天, 亦有第四、第五天的。

12、入殮時間:入殮也叫“成殮“, 時間過去由陰陽先生定。解放後, 破除迷信, 都由事主自定。根據棺木全好(?)的時間和節令, 一般多在第三天晚10點左右。現在都用了冰棺, 入殮變為出殯當日凌晨。

13、生前喜好:指放在棺內的東西應為死者生前所好和常用物品, 如菸袋、眼鏡、佛珠、筆、書、琴、棋等。

14、雙手所握:一手米麵包, 一手“倒頭紙”灰包, 為防死者去陰間遭惡犬吞咬。嘴裡噙的錢叫“封口錢”, 為讓屍體不化, 此錢過去是一枚銀元, 現在為硬幣。

15、剁手腕:是在死者和生者手上拴一紅繩, 放到枋沿用刀剁斷, 叫“剁手腕”。“生者”一般為死者同胞兄弟姐妹, 目的在斬斷情緣、以防死者以後纏蔓自己。父子、母子、夫妻間不存在剁手腕。

16、三迎:指迎飯、迎紙、迎外家。“飯”, 一般稱為“八碗飯”, 碗內是假肉假菜, 碗上插著用豆麵捏的“八仙過海”、“麻姑獻壽”等人物。“紙”是在花圈鋪預訂的金童玉女、金山銀山、仙鶴、九蓮燈、九筒香等。以上物品多在下午四點以後, 由執事提前拿到村口, 同外 家一起迎。

17、接靈:亡者未入土, 本不存在接靈。這天接的靈應是如母死, 即接父靈;父死, 接母靈。意為讓其引路。其餘人死, 埋前接靈均叫“嚷新墳”, 即為死者熟悉路徑。

18、披紅:原是對孝親者的褒揚和獎勵。過去由鄉紳耆老代表鄉黨拿上紅綾和鞭炮為孝親者披紅。近些年 把披紅庸俗化。不分良莠,無論孝子還是忤逆一律披紅。特別是小外家為不懂事的外甥、外孫披紅, 更是沒有道理。

19、奠禮:一般禮節應是磕三個頭或鞠三個躬。有些人把靈前祭奠變成了在眾人面前顯能的舞臺, 或三拜九叩首, 或二十四點禮, 在 靈前忽前忽後, 時上時下, 搖頭擺尾, 擰嫵做作, 實在有悖哀痛亡靈之初衷。有些年輕人卻相反, 缺少作揖跪拜的程序, 磕頭沒有節奏, 象雞啄米一樣。這些人應學習一些必要的禮儀。

20、掃墓:由挖墓人中年長者承擔此任。一手提鬥, 一手拿火繩, 鬥內放五樣穀物和一個高梁眉(代表掃帶), 火繩用豌豆蔓扭成。五穀 撒墓底, 以求五穀豐登。火繩為死者引路用。

21、頂盆子:由最小輩分的男孩(孫子或重孫), 最早是由長子頂盆子, 有繼承家業, 傳宗接代之意。所頂之盆叫“金銀盆”。祭奠完後, 由舅家執盆, 引上頂盆孩子到十字路口, 將盆子在孩子頭上左右各轉三圈, 然後摔碎在地。“拌盆子”風俗, 是表示作嬰兒時脫離母體後, 要在盆中洗滌, 如今親人去世, 兒子頂盆奉送滿盆財寶, 以報分娩之苦, 懷養之恩。拌者棄也, 秦人揮棄物謂之“拌”, 拌盆子就是拋棄過去, 迎接未來。

22、撕紅紙:起靈後要在棺材上蓋一張紅紙, 有鎮邪和減輕棺材重量的作用。快到墓地時, 掃墓人要將紅紙撕下。因紅紙是陽物, 不到陰家去。

23、封洞禮:修墓的匠工封洞口時, 由女婿外甥拿上菸酒糕點送 匠人, 現在還增加一二百元的紅包, 此為“封洞口禮”。

24、外家收孝:埋人時, 孝子要穿粗麻布衣, 腰繫麻絲, 頭上孝布要拖到後背。人下葬後, 外家要告訴孝子, 將拖在身後的孝布收起 盤在頭上, 解下腰間的麻絲, 把喪捧插到墓尾。長子要把舊草帽(愁帽)扔於墓頂、把喪棒插在墓中央。

25、坐鬥:男人死了, 在出殯之日, 家中主婦用條帚在屋裡掃幾下, 然後把翻過, 放在屋中間, 坐在鬥上哭, 表示今後, 家中大事由我一尻子坐了, 稱為“坐鬥”。

(《安善坊村志》第141到147頁,2013年12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