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身为父母,“爱”很简单。

我们只需要给孩子肉眼可见的一切好的条件,包括吃饭穿衣,包括教育条件,甚至包括孩子犯错时我们义正言辞的“教育”。

这一切都是“可视化”的,是简单粗暴不需要思考就能办到的。做完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已经尽到了做父母的本分,给了孩子我所能给的一切。

的确,爱孩子很简单,可对于孩子来说,被爸爸妈妈理解才是最渴望的事情。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想要理解孩子可不容易,读懂孩子行为的潜台词这件事,是所有父母一生的课题。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叫《大人的世界全是屁股》,翻阅之后我想了想,的确如此。

假如你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会发现这个世界有时候很无聊,来来回回,都是大人的大屁股晃来晃去。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打个比方,我和儿子说好了去逛一家商场,到了门口他却无论如何不肯进去,只是拉着我的手要求回家。

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为所动,正当我气急败坏忍不住要批评他的时候,看到他的鞋子脏了一块,我弯腰为他擦鞋子。就是这一弯腰,使得我得以从他的角度看到商场门口,那个半开不开的门恰好形成一个怪兽嘴巴的形状,黑洞洞的,看起来可怕极了。

我也就明白了他死活不肯进去的原因。

你说,为什么懂孩子那么难?

因为“懂”孩子,要求父母必须蹲下来,以一个孩子的思想高度,去思考琢磨,我的孩子为什么这样?他突然发的脾气缘何而来?他天外来笔的这一行为究竟代表什么?

当你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才是“幼稚、不可理喻”的那个人。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里讲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很腼腆的小姑娘送了她一只胸花,说是“送”,其实是小女孩一言不发“扔”到李跃儿身上的。

李跃儿戴着它,下课以后到别的辅导班去了。小女孩偷偷跟着她,也不说话,就是盯着她看,一下午都快过完了,李跃儿才突然明白过来:

小女孩之所以一直跟着她,就是在欣赏她戴上她送她的胸花的效果。

想通了这一点,她的胸口被酸胀的感动撑得沉甸甸的,忍不住扑过去,给了小女孩一个大大的拥抱。

平日里总是声称最爱孩子的我们,却往往用大人无趣的思想,去误解孩子最美好纯净的心灵。

她庆幸自己那一刻福至心灵,不至于因为大人盲目蠢笨的猜测,伤了孩子的一颗赤诚之心。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亲子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很多父母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好吃好喝供着孩子,为何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却如此剑拔弩张、一点就爆呢?

我掏心掏肺对孩子,为什么他却和我渐行渐远,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肯对我讲?

究其原因,是不够“懂”孩子,无法解读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像成人那样成熟,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能怯怯的期待着大人们的回应。

如果无法解读孩子行为的潜台词,孩子期待的心灵就会格外受伤.....

儿子幼儿园里有一个小姑娘,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搬着板凳坐到卫生间门口,老师一靠近她就大声尖叫,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后来老师以为这是她的习惯,就不再试图安慰她,让她一个呆着。

有一天家长开放日,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去了,那个小孩的父母没有过来。她又搬着板凳坐到卫生间门口。我走过去蹲在她面前,轻声问她是不是需要帮助。她开始尖叫,并用手打我。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我没有动,我看着她对她说“如果这样让你感觉好一点,那就叫出来吧,阿姨在这里陪着你”。她推搡我的肩膀几下后平静了一点,我说“阿姨可以握着你的手吗”?

她不再打我,也不再尖叫,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

我牵着她的手跟她说“阿姨知道你有点难过,这个很正常,我也经常难过”。然后我又问“阿姨能抱抱你吗?”她点头,我抱着她,她用小手紧紧抓着我的后背。

这件事情之后,我去接我儿子碰见她的时候,她都会特别开心的跑到我面前说阿姨我今天在幼儿园干什么了、阿姨你看我今天手破了诸如此类。

看着判若两人的她,我恍然醒悟:

她不曾在父母那里得到回应,才会选择用尖叫这种方式唤起别人对她的注意。

她的尖叫更不是因为她喜欢一个人呆着,而是因为

她太缺乏和别人进行情感上的链接,用这种方式呼喊着求助:求求你们,看看我吧!……

不会表达自己情感需求,也没人理解的她,就像一个溺水的孩子,挣扎着,逐渐下沉....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我读过一本书叫《我看见,我知道,我思考》,当时这本书吸引我注意的是原因是它的作者只有10岁,他叫中岛芭旺,一个日本的小男孩。

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来介绍他:“我是一个哲学家,只是刚好十岁。”

看到这句话,我忍俊不禁,为这个小小哲学家付了款。

我没想到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都酸了鼻头。感慨原来孩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大人的世界是规范和秩序,是彬彬有礼的关心。

小孩的世界是混沌和杂乱,是拧巴但执着的爱。


其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段话:

“我希望有人关心我,所以哭泣。

但是我又在自己的周围建起了围墙,

因为我希望爸爸妈妈翻越围墙进来。

可是,我却说‘不要过来。’

因为我觉得,要是说出想让他们过来,

他们反而不会来了。

......

人之所以哭,是因为需要关心”

合上书本,封面上那句被我忽视的话揪了一下我的心:“那些简单却重要的小事,大人都忘了......”

是啊,我们怎么忘了呢?

哭是因为孩子需要关心,他希望我们看到他的心理需求,靠近他筑起的那道围墙,而不是从围墙边走开。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固然伟大,可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发自生物的本能。

懂孩子,则是有智慧的父母才会去做的事。

希望全天下的家长都能够多一分耐心,蹲下来,靠近孩子筑起的那道“围墙”,去靠近孩子,去听听孩子的想法。

多理解他们,重新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你会更懂孩子的世界。


嗨,这里是摇篮网~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这里有专家访谈,有精彩的原创育儿知识,还有你爱看的明星育儿经~摇妈等你来哦!↓

“妈妈,谢谢你蹲下来!”想理解孩子,请先靠近他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