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业为什么被称为是“唐朝名将”?

聊聊关于历史上那些事


李嗣业是唐朝开元年间将领,身材高大、力大超群,善使陌刀,被称为唐朝最著名的陌刀将。其一生战功彪炳,边军时期先后打败十姓苏禄、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国,安史之乱中又多次击败叛军,收复两京及河南、河东两道郡县,被敌军称为“神通大将”。凭借其功劳,自然当得起唐朝名将这个称呼。

西北任职,威震西域

李嗣业原是京兆高陵人(今陕西三原),唐朝开元年间开始跟随安西都护来曜征伐十姓苏禄,因作战勇猛,打仗总是身先士卒,积累战功受封昭武校尉。

天宝初年(742年),长柄两刃重型兵器“陌刀”开始逐渐在军中盛行,身材高大、力气过人的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陌刀。由于其每次作战必定担任先锋,所向披靡,因而被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马灵察)赏识,经常随之一同出征。李嗣业也因功升至中郎将。

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奉命率军攻打小勃律国,李嗣业担任左陌刀将。此战吐蕃军摔下山崖摔死、落入水中溺死者十之八九,唐军抓获小勃律国国王、吐蕃公主等人,小勃律国、拂林、大食国等七十二国归顺唐朝。李嗣业也因功升至右威卫将军。

天宝十年(751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伐石国和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封特进官,兼任本官。高仙芝由于孤军深入,遭遇大败,李嗣业拼死护卫杀敌甚众,使得高仙芝得以生还,战后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功绩,李嗣业被封为右金吾大将军。此战唐军虽败,但李嗣业却因作战勇猛扬名西域,被敌军称为“神通大将”。

平乱安国,收复失地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长安、洛阳两京陷落。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称帝,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李亨征调各地军队勤王,李嗣业率领五千安西精锐到达凤翔拜见唐肃宗,李亨极为高兴,对李嗣业言道,“有你统兵,胜过数万军队。”于是下诏命李嗣业和郭子仪、仆固怀恩配合行动。在平叛战斗中,李嗣业经常担任先锋,每战必胜、所向披靡,因功升任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李豫前往收复长安,由李嗣业率领前军,郭子仪率领中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在长安以西,唐军与十万叛军遭遇。李嗣业袒露上身、手持长刀,率两千步军率先冲入敌阵,打乱敌军布置。此战,叛军全面溃败,被斩首者多达六万,唐军趁势收复长安。此后,唐军乘胜进兵,再次击败叛军,唐军顺势收复东都洛阳。

同年十一月,李嗣业与张镐、鲁炅、来瑱、吴王李祗、李奂等率军先后攻打收复河南、河东道各郡县,李嗣业因功加任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卫尉卿,封爵虢国公,食邑两百户。

讨伐叛军,不幸战死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李嗣业屯兵河内,北庭兵马使王惟良阴谋叛乱,李嗣业与裨将荔非元礼讨伐并杀死王惟良。叛军首领安庆绪得知李嗣业驻守在河内后,于同年四月,和部将蔡希德、崔乾率领步兵、骑兵二万,渡过沁水来攻打河内,被李嗣业击败。同年六月,李嗣业兼任怀州刺史,充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

同年九月,李嗣业奉命与郭子仪、鲁炅等率兵二十万讨伐安庆绪,大败安庆绪军,攻克卫州。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李嗣业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但由于军队疲劳,各军攻势一度受阻,只有李嗣业率军奋勇拼杀,立功最多。但在攻打邺城时,李嗣业被流箭所伤。

正月二十八日,在军中修养,伤势已然好转的李嗣业突然听见发令的钟鼓声,知道是在和叛军作战,因而挣扎起身,致使伤口崩裂,流血而死。

“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血流数升卒。”(《新唐书 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唐肃宗得知李嗣业战死的消息后甚是惋惜,下诏表彰其生前功绩,赐谥号忠勇,追封武威郡王,并派灵车护送其遗体回任所。下葬当天,唐肃宗派宦官前往吊唁。


香茗史馆


唐至德元年,一支约五千人的队伍正疾驰在通往关中的官道上,他们军容庄整,长刀巨斧,硬弩强弓一应俱全,所过郡县却无犯秋毫,浑然未觉。领军之人便是时任骠骑大将军的李嗣业。看到众军能谨守歃血誓约,内心的沉重略得轻释,因为他很清楚安史叛军的实力:史思明才兼文武,将兵之能甚至在老上司高仙芝之上,而阿史那从礼、崔乾佑等当世骁将统领的八千曳落河军能一口吞掉哥舒翰的十万潼关守军,其战力之强,即便是未遭怛罗斯之殁的老安西军也未必能敌。这还未算安禄山麾下那三四千每日在刀口下讨活的将领和十多万久战之兵!若眼下这支队伍不能有铁一般军纪,血一般赤诚,只能是送上门的猪羊,还谈何平叛!



当肃宗见到李嗣业这支兵马,他知道自己渴盼已久的先锋官到了,鼓励他说:“今日得卿,贤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并立马封嗣业为安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充前军,从郭子仪、仆固怀恩的十五万官军一道平叛。



此时的渭河以北,已尽为郭子仪军收复,长安,这座唐人心目中最尊崇的都城已俨然门户洞开,但西距沣水,东临大川,十余里军容不断的唐军中谁都不敢说此役就能将它夺回。段秀实,这位在怛罗斯战役溃退后怒责李嗣业怯战不仁,反而被他上奏保举的节度判官,知道拿下先锋官印的李嗣业在担心什么。不错,这次的敌人熟知我们的作战模式,但兵骄将狂的对方一定不会据城不出,而王师立长安西北隅,占俯冲之势,香积寺,就是他们这些豹豺的葬身之所。



李嗣业的担心并不是多余,安守忠、李归仁的骑兵集团狂飚疾进,勇不可挡,在官军万箭齐发之下倒下一批又一批,可丝毫没能动摇他们的士气和斗志。显然,之前的清渠一仗又让叛军信心倍添,嗜血好杀。当前方传回的惨呼声渐渐盖过刀刃相交声,越来越多前面方阵的兵士不断往回溃散,久经战阵的李嗣业意识到最危急的时刻已经来临,对主帅郭子仪道:“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



出了中军大帐的李嗣业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杀十数人,阵容方驻。见士气可用,嗣业乃对众军言:“国家至始,危矣,请自嗣业始。”前军将士渐才肃定,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



其时,叛军的一支伏兵正欲在唐营东侧重施清渠之战的夹击战法,斥候侦知后,郭子仪令仆固怀恩领四千回纥精骑迅速翦灭,伏兵散众方与中军会合,李嗣业率领的两千多陌刀兵重又逼近,随着回纥精骑夹攻的到来,叛军被斩首者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终告大溃,唐军拿下了最具转折意义的决定性一役。



小可情知武威郡王李嗣业一生身历百战,不可能一一书就,而香积寺一战则充分展现李嗣业危国家所危,难天下之难的爱国情怀及英雄气概,更有勇不惜命,一往无前的军人精神。如若他不能称之为名将,又当谁人可称?



史书还有一段话令小可颇为感铭——“嗣业忠毅忧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如此大公废私的忠直良将,唐廷居之,夫复何求!

注:感谢图片作者!


南海裕郎


李嗣业是史上第一陌刀大将,这一点估计不会有人质疑,因为陌刀之所以扬名,也全靠李嗣业的推广。《旧唐书》记载:“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这短短二十几个字的信息量很大:第一、李嗣业从军的时候唐军刚开始装备陌刀;第二、李嗣业是当时公认的陌刀高手。

李嗣业用陌刀两建奇功,第一次是征吐蕃,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这二位面对十万凭险据守的吐蕃大军毫无惧色,抡着陌刀一顿猛砍,不但把十万吐蕃大军十分之八九打下山崖,弄得涧水不流,还活捉了吐蕃勃律王和一帮吐蕃公主(不知道咋处理了),那一战之后,吐蕃人给李嗣业起了一个外号,叫“神通大将”。

李嗣业凯旋之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请去喝酒,可能是喝不过李隆基,李嗣业当场喝得大醉跳舞,把个李隆基乐得合不拢嘴一下子赏赐彩缎百匹、五十件金质餐具、还有钱十万。李隆基还跟李嗣业开玩笑:“这些东西可以帮你醒酒(为解酲具)。”

李嗣业第二次陌刀建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

很多人以为李嗣业最拿手的兵器就是陌刀,所以才被称为“史上第一陌刀大将”,但是李嗣业还有一样独门兵器,这位身长七尺(两米一)的壮汉(唐尺比宋尺长,约三十厘米。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尺26支,长度从29.4到31.7厘米,平均29.75厘米,1976年西安郭家滩78号唐墓出土唐尺30.09厘米) 更多的时候用的独门兵器是一根大棒子,只是不知道是霹雳火秦明的狼牙棒还是牛魔王的混铁棍。

史书记载,李嗣业在征讨安禄山的时候,“每持大棒冲击,贼众披靡,所向无敌”。因为大棒子耍得太好,让唐肃宗李亨刮目相看:“我有一个李嗣业,就等于增添了数万人马!”

其实在李嗣业见李亨之前,就已经用大棒子救过高仙芝一命。那是在高仙芝转进的途中,回纥溃兵和骆驼马匹车辆造成了交通拥堵,高仙芝的大军动弹不得,于是“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毙。胡等遁,路开,仙芝获免。”

这样看来,李嗣业抡起大棒子来,一点也不比陌刀差。现在细翻史料,发现李嗣业简直就是一个武术大家,他不但大棒子和陌刀一抡所向无敌,手下人也不仅仅是陌刀一种利器,他们还装备着类似演义中程咬金的宣花斧,当然,当时的名字叫“长柯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