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在今年九月和十月,我們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帶領大家重溫了近代中國的形成,向大家講述了清帝國是怎樣在承接明帝國的天命傳承後,將中原王朝的實控疆域逐步外推、並奠定近代中國的國境版圖的(文末有鏈接)。文章發出去之後引發了各位讀者老爺的熱烈討論,但也在相當程度上侵犯到了部分狹隘民族主義者的利益,這部分人頑固地認為,清帝國之於中原民族的關係,是“外族侵略中國”,實施的是“殖民統治”,乃至斷言“滿洲軍事貴族入主中原,其性質和日本侵華戰爭完全一樣,只不過一個成功了而一個失敗了而已了”。

1882年朝鮮與美國簽訂的《朝美修好通商條約》,裡面明確標明“中國光緒”字樣,表明在外國人眼中,“大清”即等於“中國”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其實,關於這一問題,大伊萬在更早的“論述古代中國的國家體系建構”與“論古代中國的疆域”就已經部分闡述清楚了。作為一個秉持著“天下體系”的古典主義帝國,其邊緣民族(即前文所說的“外藩”)與中原農耕民族發生的戰爭與朝代更替,本就與近代民族國家成型之後諸民族國家之間發生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無法機械對比。但是有關這一問題,我們還可以說的更多更細更深。因此,接下來我們就繼續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推出“怎樣看待清帝國”系列文章,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分析古代中國的國家建構。

“滿洲人”從哪兒來的?

今天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所謂“滿洲人”或“女真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是否真如某些人所言,這部分人並非古代中國的外藩與羈縻,而是從西伯利亞來的外來民族?

漢代時期東北地圖,肅慎在今黑龍江的位置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一般學過中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滿族的祖先是居住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其歷史可一直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肅慎人。早在周武王時代,肅慎人就曾對西周進貢,因此周王認為:“肅慎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挹婁、勿吉、靺鞨、女真,這些都是肅慎系民族在不同時期的名字。建立渤海國的粟末靺鞨、建立金國的女真人,都是一脈相承的同一個族群。即是說,滿族的祖先是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國東北大地上的土著民族。

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的遠古肅慎文化遺址——鶯歌嶺遺址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建州女真的起源

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清朝的前身。現在有一些觀點認為,建州女真根本不是金代女真人後裔,而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冒充的女真人”,所以“滿族是冒牌的女真後裔”。那麼,歷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古代文獻中的女真人畫像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我們首先要先弄清一個問題,那就是,建州女真的祖先,到底是居住在什麼地方。在朝鮮李朝的史料《龍飛御天歌》中有這樣的記載:“野人酋長,遠在移蘭豆漫,皆來服事……如女真則斡朵裡移蘭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努爾哈赤的直系祖先猛哥帖木兒是黑龍江依蘭地區的“野人”女真的酋長,且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女真姓氏——“夾谷”(也就是朝鮮語中的“夾溫”)。依蘭至今還有“五國城”遺址。北宋“靖康之變”以後,徽欽二帝被金國俘虜到北方,就囚禁在五國城。

位於黑龍江省依蘭縣的五國城遺址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在遼代,黑龍江地區生活著五個女真部落,遼人把他們稱做“五國女真”。五國女真和後來建立了金國的女真完顏部相毗鄰,完顏部起兵反遼之後,五國女真也被其征服,被納入了金國的統治範圍,由此,五國女真也成為了金代女真人的一部分。金國入主中原之後,一部分五國女真人隨之南下,定居在中原,還有一部分則留在了祖居之地。而猛哥帖木兒,正是留居在依蘭地區的五國女真人的後裔。金滅亡以後,元朝把仍然居住在五國女真故地的女真人編為胡裡改和斡朵憐兩個萬戶府。元亡之後,明朝接管東北地區,編入胡裡改和斡朵憐兩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為了躲避更為北方的野人女真的進攻,不得不大舉南遷,幾經輾轉,最終落戶在了今天遼寧省東部地區。明朝在其居住地區建立了建州衛與毛憐衛,後來又析出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從而形成建州三衛,隸屬於奴兒干都司,這就是建州女真的來歷。

遼朝疆域圖,畫紅圈的地方就是五國女真所在地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明朝官方對建州女真的來源記載較為清楚。在《大明會典》的“東北夷”一條中,直接說“女直(女真),古肅慎也……居建州毛憐等處為建州女直”。而在明人所著的《東夷考略》中也說:“建州毛憐裔出渤海”。在同為明人所著的《皇明九邊考》和《建夷考》中,則說得更加直接了當:“夫建州者古女直也,於宋最強”、“按今女直即金餘孽也……國朝分為三種,曰建州曰海西曰野人”。這些都清楚地說明,明人認為建州女真是毫無疑問的金代女真後裔。尤其是建州女真五部之一正是建立金朝的完顏部,更證明了建州女真同金代女真確鑿無疑的傳承關係。

《大明會典》、《東夷考略》、《皇明九邊考》、《建夷考》中對明代女真來源的記載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明代奴兒干都司所立永寧寺碑上的女真文碑文,證明了女真文字在明代依然在東北的女真族中通行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大和民族的起源

以上咱們說明白了滿族的淵源,他們是毫無疑問的中國土著民族,和中原有著非常古老而又密切的聯繫。那麼日本的大和民族呢?從有歷史記載起,他們就一直生活在日本列島上,和中原並無往來。一直到東漢時期,才有當時日本“百餘國”中的一個小國派來了使者,東漢光武帝給了其一個印綬,(這就是後來引起很大爭議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後來三國的時候,又有日本的邪馬臺國使者出使曹魏,魏明帝也給了其一個印綬(就是至今未見實物的“親魏倭王”金印)。有人認為,這兩個金印可以證明日本古代也臣服於中國,可以算中國的一部分。其實,這是非常站不住腳的。且不說這兩個金印的時代裡實際上還沒有“日本”這個國家,也沒有“大和”這個民族,就說這兩個金印本身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接受金印的日本政權首領並不需要漢魏的冊封,也完全不接受漢魏的任何政治影響,最多隻是說明了當時他們對大陸中原政權的仰慕而已。到了大和(YAMATO)政權主導日本,真正的“日本”開始出現之後,日本與中國就連這種極其牽強的關係都不存在了。

曾引起很大爭議的“漢委奴國王”金印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隋煬帝時期,日本國第一次派出使者出使中國,國書上赫然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儼然與中國平起平坐,引起隋煬帝不快。唐太宗時,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出使唐朝,就與迎接他們的唐朝官員發生了關於禮儀問題的爭執。唐朝對他們以前來進貢的臣屬國之禮對待,日方卻堅決不肯。此後日本派出遣唐使,也始終是以外交使團而非稱臣納貢的藩屬國名義。唐朝既從未冊封過日本君主,日本也從未向唐朝稱臣。儘管日本如飢似渴地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但卻在唐朝面前始終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最多隻是唐朝的一個“迷弟”而已。而唐亡以後,日本更是連遣唐使那樣的的外交使團也不再對中國派出了,兩國官方交流基本斷絕。

日本遣唐使畫像,他們到唐朝是作為外交使團的身份,而非藩屬國前來進貢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由上面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自有“日本”這個國家以來,它就一直是獨立與中國的外國,連中國的藩屬也算不上。日本歷代統治者既從未對中國稱臣,中國曆代統治者也從未有人把日本視為中國的一部分。

明“建州左衛指揮使”銀牌,

它清楚表明了建州女真作為明朝臣民的身份

如何駁斥皇漢論調:將“滿洲軍事貴族入關”等同“日本侵華”?

而大和民族和滿族最根本的不同正在於此——前者自古以來一直是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國民族,同中國歷史交集很少,而後者的祖先則是數千年來一直居住在中國大地上的土著民族,而且已經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一次地建立自己的政權,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到了明代,他們更是作為大明帝國的臣民,深刻地融入了中國。兩個民族既然有著如此本質性的差異,滿洲軍事貴族承接明帝國天命與日本侵華戰爭怎麼可能是一個性質的事情呢?

參考文獻:《左傳》、《新唐書》、《大明會典》、《皇明九邊考》、《東夷考略》、《建夷考》、《滿洲源流考》、《滿族發展史初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